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悉尼滨水工业遗产改造的三种文化空间

陈洁
2017-01-10 19:1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悉尼是新南威尔士州首府以及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并环绕杰克逊港口而建立。悉尼的发展始于1851年的淘金热,随着19世纪的工业发展,城区发展迅速并且人口迅速膨胀。其人口于20世纪初突破100万,在2014年约480万。由于悉尼的地理特征,其城市发展与海港息息相关;因此其滨水区蕴含着该城市丰富的历史发展信息,记录了其制造业和运输业从辉煌转向衰败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19世纪和20世纪的工业建筑遗留于悉尼主城区并被再利用为公共文化空间。其中,文化策略被普遍应用到内城老工业区的城市复兴中,通过城市设计和规划将工业老区转变为城市公共区域。

本文选取悉尼三个滨水工业遗产的实践案例:达令港 (Darling Harbour),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Woolloomooloo Finger Wharf)和BP 石油遗址公园(Former BP Site Park)。在这三个案例中,工业遗产分别被再利用为三类公共文化空间:1)以商业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空间(侧重商业效益);2)以文化消费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空间(侧重文化和经济效益);3)以市民文化活动主导的公共空间(侧重公众效益)。

案例位置图  作者制图  地图来自谷歌地图

达令港

达令港位于悉尼市中心,南至悉尼唐人街,东临国王街码头(King Street Wharf),西至派蒙特(Pyrmont)城区。达令港的发展与世界其他著名港口类似,经历了港口兴起、辉煌、低迷、破败和彻底废弃的过程。

自港口投入使用至1960年代,达令港作为悉尼重要的工业区承担当地的港口作业。然而随着集装箱运输的盛行,达令港逐渐衰败并沦为死水港。在1970年代初期,悉尼市议会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开始考虑再开发该区域。

1984年,悉尼市议会宣称“达令港的港口作用已经衰落”以及“需要投入资金对该地区进行改造复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正式决定再开发该区域,并计划将达令港归还给悉尼市民。悉尼市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共同决定将达令港再利用为集娱乐、商业、展览、会议中心等为一体的场所,并成立达令港发展局(Darling Harbour Authority)来促进、鼓励、引导和管理达令港的土地开发和区域发展。在1988年,为了庆祝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年庆,达令港被改造为庆典的中心场所并向悉尼市民重新开放。

达令港的再开发对悉尼在城市经济、政治影响和社会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从1988年起,达令港的重新开放吸引了多达1.5亿的旅游者。根据达令港发展局1996年的记录数据,改造后的达令港为本地创造了4000多个就业机会。达令港现涵盖1000多家门面,近40家的零散销售商店和30家酒店,以及100多家咖啡和饭店。该区域现已成为悉尼中心商务区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及是举行重大会议和庆典的场所。达令港的改造被视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复兴计划之一,也是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为商业中心的成功案例。其主要的设计策略如下:

1)保护港口建筑,延续水岸历史文脉

达令港对工业建筑和景观的保护首先体现在延续水岸的历史文脉,即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对产业类历史建筑、景观和交通设施进行保存、修复、整治和置换等。在产业类建筑方面,达令港保留具有百年历史的派蒙特桥(Pyrmont Bridge)和阿尔迪莫发电站(Ultimo Power Station )等工业遗存;在港口景观方面,达令港城市设计中组织运用港口原有的外部空间要素,比如海滨木质步道、派蒙特桥铁轨、以及原先存在的船舶。在交通设施方面,达令港保留水运交通方式并整合滨水交通功能,比如设置码头、增加港口游轮、船舶、帆船和水上出租车等;同时,增加新的陆路交通设施,比如设置单轨电车和垂直步行交通等。

2)增加公共空间,强化滨水可达性

滨水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重塑滨水空间公共意象来加强滨水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在达令港的改造中,具体有四方面的做法。

其一,整合交通确保人车分流,达令港的改造重视市民对滨水公共空间的需求,将滨水的公共步行区和开放空间置于首位,而将穿越该地区的城市主干道高架处理,以及将单轨电车线路与步行流线分离。

其二,沿着滨水地带增加城市公共建筑,比如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中国友谊花园、悉尼水族馆、悉尼会议中心和电影院等。将市民广场与这些城市公共建筑结合起来布局,比如设置达令港城市广场(Darling Quarter),里面包含了开放公园、咖啡馆、酒吧以及儿童游乐场。设置步行栈道和座椅等设施为行人提供驻足休息的滨水场所。

其三,增加休闲娱乐建筑来丰富本地市民生活和吸引外来游客,比如餐馆、酒吧、海滨购物中心、零散销售商店、酒店等。

其四,举办文化活动,达令港每年平均举办700余项文化活动来丰富市民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悉尼灯光节、新年烟火节、夏日水果节、室外电影节以及日常街头表演等。

达令港滨水公共城市建筑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拍摄

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

伍尔卢莫卢位于悉尼中心商业区以东1.5公里,二十世纪中期是悉尼市较为平穷的工人阶级聚居区。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很多码头被建在伍尔卢莫卢区以承担悉尼的商业贸易,然而这些码头于二十世纪初遭到废弃和毁坏。取代这些老码头的是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该码头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长410米,宽64米,共有3600根立柱支撑。

悉尼海港信托在获取了为悉尼港建设海滩设施的许可证后,于1911年至1915年修建手指码头。在接着的70多余年里,手指码头主要用于羊毛航运出口至欧洲和美洲,同时也作为澳大利亚新移民的登岸点。然而在1970年代,随着集装箱港口的兴起,手指码头被其他现代化码头替代并于1980年代遭到废弃。1987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决定拆除该码头,该拆迁计划却遭到当地居民和工会的抗议。政府将该码头租给私营公司(Wharf At Woolloomooloo Pty Ltd)。1999年,该公司投入3亿美元改造手指码头使其成为集住宅、酒店、商业和餐饮于一体的公共文娱场所。

1)保留码头布局,优化功能混合模式

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的改造以功能置换为主。港口的改造保留码头原先的平面布局以及码头上的工业建筑物。在保留老建筑物的框架下,通过内部空间的重新划分和优化,将原先运输和储存的功能置换为住宅和商业。

改造后的港口主要包括300余座公寓、一家精品酒店和一座游艇码头。码头底层则变为集餐饮、酒吧、展览、酒店等具有多元复合功能的公共空间。空间功能的多元化和复合化不仅加强建筑室内空间的紧凑利用和增加场地使用的频率,还有利于场所公共性的营建,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多重选择。

码头保留原有的外部空间要素比如木质栈道,并将其再利用为室外广场和海滨休憩步道。广场和步道的设置一方面为码头增加室外的就餐区域和休憩空间,另一方面也将码头与城市空间相连,增加了该滨水区的可达性。通过这些方式的改造,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为市民提供了日常聚集休闲的场所,并为城市留下了滨水工业发展的历史印记。

改建后的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

2) 引进文化产业,侧重城市文化效益

伍尔卢莫卢手指码头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作用,将码头附近的工业建筑改造为艺术空间来吸引本土艺术家的聚集。例如,悉尼艺术空间(Art Space Sydney)于1983年由前海军设施改造而成,现作为一家由艺术家们自行运行的艺术空间。悉尼艺术家们通过Art Space的平台来构思并展示当代视觉艺术。老菲茨剧院(Old Fitz Theatre)汇集悉尼知名的剧作者,为悉尼市民提供小型戏剧、音乐剧以及歌舞表演。同时,伍尔卢莫卢区在手指码头及附近区域举办一系列艺术节,比如音乐节、电影节、戏剧节、自行车节等调动悉尼市民对艺术的参与度,营销码头品牌,并加强区域文化影响力。

码头附近的艺术空间(Art Space Sydney)

BP石油遗址公园

BP 石油遗址公园(Former BP Site Park) 位于北悉尼威弗敦(Waverton)半岛,占地2.5公顷。这是北悉尼的滨水地区中第一个被改造成公园的工业遗址。该区域早在1830年代被用于悉尼农作物的储存和运输港口,在1870年代到1890年代期间被当做军工业港口,自20世纪初被改用于油库。英国BP石油公司在1923年将此场地买下并当做油库使用,配备近60座储油罐以储存过往船只运输的原油。为了防止原油泄露污染海港,石油公司在场地的低洼处建立巨大的弧形砂岩墙,以及由砖石、混凝土和砂岩构成的保护墙体。

由于BP石油公司在1980年代不再使用这些储油罐,该场地逐渐被废弃。悉尼当地政府和北悉尼议会决定再利用这块废弃的工业用地。在1997年,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决定将威弗敦一带的三处滨水区再利用为公园,其中也包括BP 石油遗址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师Adrian McGregor和Phil Coxall将该场地设计为遗址公园,保留油库的场地特征并重塑工业景观,增加金属步道以增加滨水可达性,并采用可持续设计手法来优化生态环境。此场地经改造后,现已成为对外公共免费开放的遗址公园。

1)保留海港工业遗迹,增加新旧对话

BP 石油遗址公园的改造保留海港工业遗迹的特征,并增加新景观元素形成对比。在场地的复原方面,遗址公园再利用场地的工业遗存,包括油库的布局、主要储油罐的位置平面形状、防止原油泄漏的半弧形砂岩墙、油库的砂岩和混凝土保护墙、原排水管道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遗存等,从而反映出原先作为油库的使用用途。

其次,设计保留了场地的海港特征,顺应东面临海西靠悬崖的地理特征。新的设计在半圆形砂岩悬切面上设置观景平台,可俯瞰曾经矗立于此的储油罐位置。混凝土和金属步道将从悬崖至海港的各个空间连接起来,并在步道中设置大小不一的观景平台和休息座椅,方便行人驻足欣赏。整条新观景步道设置于原先场地之上,而不是紧贴场地的表面。设计师将增加的景观元素和以架空的方式来与工业旧场地分离,最大程度地彰显场地遗迹的环境构架。此处理手法通过新旧景观元素的对比来为场地增加“关系” (Relationship approach),即将工业构筑物与新的材料构造形成对比以塑造特有的工业景观和告知人们场地往昔的工业功能。

2) 应用可持续设计,优化生态环境

该场地自1920年至1980年被当做油库使用,长达60多年的工业使用导致场地的土地受到严重污染。设计师采用一系列环境可持续的设计手法将已被污染的场地再利用为公园。首先,在土壤降污方面,保留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和砂岩,并与降污有机物相混合再重新加以使用。在材料的选择和再利用方面,场地保留原先由混凝土、砖石和砂岩构成的墙体,并增加了镀锌钢材的平台和扶手、混凝土台阶和步道、以及木质座椅。这些新旧材料具有低成本、低损耗和易维护的特点,适合室外公园的长期使用。

其次,在场地的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增加植物种类和采用雨水循环方法来改善场地的生态系统。一方面,为了恢复场地的自然植被,设计师从威弗敦区的自然保护区(Balls Head Reserve)选择并收集植物原种并将其使用为场地的绿化;另一方面,公园增加雨水循环系统,将场地径流先收集到水生植物的滞流池,再经过滤和净化步骤后排入港口。这些措施改善场地两栖类动物的湿地栖息地,在丰富生态系统的同时并有效解决土壤的污染问题。

BP遗址公园入口

本文总结悉尼滨水工业遗产再利用实践中出现的三类文化空间:以商业活动为主导来综合发展商业、旅游和文化的城市空间;注重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公共空间;以及以公众效益为目标的公共空间。

第一类空间侧重商业效益,其目标为提升城市或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通过建设具有标识性的文化建筑和旗舰项目、城市公共建筑、商业设施和办公建筑等来打造城市的商业旅游中心。外地游客和本地经济富足的市民是该类型公共空间的主要目标群体。

第二类空间侧重文化效益,其具体目标为发展区域的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经济发展。该类型将本地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型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从业者视为目标群体。工业遗产往往被再利用为画廊、展览、剧院等文化项目或者餐饮、酒吧、酒店等城市休闲娱乐空间。

第三类空间侧重公众效益,其目标为加强社区影响和发展以及扩大公众对艺术文化活动的参与。工业遗产通常被再利用为面向普通市民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比如遗址公园和室外广场等。这三类空间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通过塑造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保留悉尼滨水工业发展历史记忆的同时,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市民活动空间,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悉尼案例和经验小结

悉尼滨水工业遗产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规划设计策略制定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其启示在于两点:

其一,悉尼的经验表明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可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提升、地方旅游业的促进和城市水岸的历史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些经验对我国具有类似滨水环境地理优势或者同样拥有工业文化遗产的城市起着重要的镜鉴作用。

其二,就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而言,悉尼的经验表明滨水工业遗产更新项目中的文化空间在类型和塑造方式上并非只能一概而论。相反,老工业区域的更新以及具体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应根据不同的受益群体、具体目标、侧重的潜在效益等来采用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作者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提交于2016年中国第7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经过编辑简化,由作者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