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鉴赏 | 1300年前的仕女时尚:谈唐李宪墓仕女图的妆容
在五彩缤纷的唐代女性世界里,浓艳的面妆和华美的饰物是其重要特色。唐代妇女化妆品主要有粉、脂两类。唐代李宪为睿宗皇帝嫡长子,2000年考古发掘结束,墓中出土大量壁画及庑殿式石椁一具,李宪墓壁画及石椁线刻中表现最多的是仕女人物,其面妆、饰品均是当年时尚的充分体现。
唐李宪为睿宗皇帝嫡长子,2000年考古发掘结束,墓中出土大量壁画及庑殿式石椁一具,李宪墓壁画及石椁线刻中表现最多的是仕女人物,她们形体丰腴,姿态婀娜,面庞娇美,其面妆、饰品均是当年时尚的充分体现。
面妆
在五彩缤纷的唐代女性世界里,浓艳的面妆和华美的饰物是其重要特色。唐代妇女化妆品主要有粉、脂两类,白粉妆面起自战国时期,如《楚辞·大招》曰:“粉白黛墨,施芳泽只。”(《楚辞补注》大招章句第十·22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清王夫之注:“粉,以涤面,黛,以画眉。”时白粉有米粉、铅粉两种,因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润白且宜于久存而深得妇女喜爱,并逐步取代了米粉。
脂,源于红粉,红粉又称燕支,是汉时匈奴人妆面的红色颜料,原产于甘肃祁连山区,乃一种植物花朵。崔豹《古今注·草木篇》载:“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兰,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它的传入中土与汉武帝之后中、西文化沟通与交流有关。 南
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膏脂,因此燕支被改写为胭脂,又被简称为脂。
李宪墓壁画中面妆基本保存完好的女吏由于脂的广泛流行,女子做红妆者与日俱增,至唐代已成为女妆的必备程序,先扑粉于面,复以胭脂于掌中调匀施之两颊,其浓淡以时尚流行及场合、身份差异而定。初唐女妆淡雅、面似桃花,李寿墓壁画乐舞图中各仕女面妆即如此,又有涂黄粉于额间者谓之额黄,也是初唐女妆特点之一。盛唐早期桃花妆依然流行,比之颜色略深的酒晕妆开始出现,且以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仕女图面妆为例,中宗、睿宗时女妆复以桃花色引导潮流,玄宗开、天之际盛行浓妆艳抹,李宪墓壁画中仕女红妆多已脱落,唯第二天井东、西壁仕女图中六位女吏面妆基本保存完好,除额头、鼻梁、下颌露出白粉底妆外,余处皆涂红彩,浓艳如戏妆,与初唐女妆的淡雅含蓄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西安南郊科技园区基建工地唐代墓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2年发掘,资料未发)中出有同样面妆如霞的侍女陶俑,时代在肃宗前后;西安市东郊等驾坡一带基建工地唐墓(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1993年发掘,资料未发)及西北政法学院基建工地唐代墓葬(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2年发掘,资料未发)中也有此浓妆女俑出土,年代皆在玄宗前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时世妆》诗中有云:“……腮不施朱面无粉……斜红不晕赭面妆。……元和妆梳君记取,鬓堆面赭非华风。”说明元和之前确曾流行赭面妆,与上述出土陶俑面妆相印证,可推测,玄宗天宝年间赭面妆开始兴起,至元和之前方止。李宪墓壁画中仕女浓艳面妆应是“赭面妆”,初起于宫廷之实例,从着妆者年龄推断,年轻女子更多为之。
与此同时,桃花妆、酒晕妆仍被沿用,李宪墓壁画中亦有表现。因此,仕女人物面妆浓淡与画师个人喜好具有相当关系,但她们所反映的皆是当年流行风尚是不容置疑的。
眉与唇的修饰是女子面妆的经典之作,黛眉朱唇能使美人面妆色彩丰富更具层次感。画眉又称描眉,以黛为之。黛,乃青黑色颜料,与粉、脂一并为女子着妆之物,故又称黛眉。汉时画眉之风已在宫廷流行,经魏、晋、南北朝推广后,唐代颇为盛行。无论宫廷民间,女子画眉成为普遍装饰。杜甫《虢国夫人》诗中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描述了杨贵妃三姐妹中虢国夫人自恃天生丽质,入宫朝觐竟不施脂粉却要淡扫蛾眉,可见画眉在唐代妇女面妆中已占居首席地位。
眉形的变化仍以时尚流行为准,隋代宫廷中因炀帝喜“仙蛾眉”而流行纤细修长的眉毛,故有蛾眉、月眉、弯眉、柳眉之说,唐诗中亦多有提及,李白《浣纱石上女》中所吟:“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中“青蛾”即指描画浓黑的蛾眉。唐新城长公主墓壁画仕女图也多修此眉形。中宗之后妇女眉形更加丰富多样,相传唐玄宗幸蜀时曾令画工作《十眉图》以为宫女描眉之模本。该阶段唐墓壁画及石刻中女子眉形可见:蛾眉、柳叶眉(涵烟眉)、分梢眉、却月眉(月棱眉)、出茧眉、桂叶眉等。李宪墓壁画、石刻中仕女眉形繁多,有蛾眉、出茧眉、却月眉、柳眉、桂叶眉,其中出茧眉多见于甬道东、西壁及石椁线刻中仕女图,墓室壁画中仕女则多描桂叶眉。
李宪墓壁画中仕女的蛾眉李宪墓壁画中仕女的柳眉
蛾眉形似飞蛾触角,修长弯细,自魏晋至唐宋以后时多流行;分梢眉即指眉内端尖锐,外端阔而上翘呈分梢状,流行于唐代。出茧眉形如春蚕出茧粗短平直,南北朝及唐、宋皆是妇人修眉模式之一;却月眉又称月眉、弯月眉、月棱眉,形状弯弯,中阔,两端略尖,稍粗于柳眉,如一轮新月。柳眉又称柳叶眉、涵烟眉,因形似柳叶而得名,是历代女子喜画之眉形,尤以隋唐五代为盛行;桂叶眉指眉形如桂树叶片,唐玄宗梅妃采萍曾作《谢赐珍珠》诗:“桂叶双眉久不描”即谓此眉形。可见玄宗时期桂叶眉已在宫廷贵妇中流行,李宪墓壁画仕女描桂叶眉恰与诗句相印证,不但说明“桂叶眉”确起于玄宗时期并流行于中、晚唐,而且是唐人自绘“桂叶眉”的实例,弥补了考古发掘中实物资料出土之不足。
李宪墓壁画中仕女的桂叶眉唇的点饰与描眉一样,是女妆的重要步骤。汉代妇女已有点唇之举,所用点唇之物称唇脂,主以矿物质颜料“丹”为之,并加入动物油脂制成黏稠糊状,考古发掘中已有实物出土。唐时唇脂又称口脂,因中国传统审美以小口为佳,似樱桃一般小巧、鲜亮、红润的口唇才是最标准美丽的。口脂有较强的遮盖作用,可调整、改变口型,使之成为完美的樱唇而深得女性青睐。初唐女妆淡雅,往往以淡红口脂点唇,称之檀口,如李寿墓壁画中仕女口唇。盛唐女妆趋于艳色,多以大红点唇。李宪墓壁画仕女就是以大红色口脂为主,尤其艳如霞光的赭面妆,唇色更是鲜红娇妍欲滴,只有墓室东壁贵妇图中1号人物,年龄稍长、面妆淡而唇色浅红。看来唐代面妆审美与现代基本相同,颊红浓、淡与口唇色泽相配,才能体现出面妆的协调美。
帔帛
帔帛是唐代女子便装的重要衣饰,据孙机先生考证,帔帛原出于西亚,后被中亚佛教艺术所接受,又东传至我国。最早一例考古发现见于青海平安魏晋墓出土的仙人画像砖,帔帛较长,双脚呈鱼尾状。东晋时汉族世俗女装中尚不见此物,隋唐时期才被广泛使用。唐代女子帔帛施用方法随时尚而不断变化,从初唐至盛唐各具特点。初唐女子帔帛窄而较短,主要施用款式为:绕后颈顺两前肩搭垂于身前双侧,如李寿墓中乐舞图众仕女所示;盛唐早期,帔帛幅面、长度皆有增加,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仕女着帔帛似为双层,两面颜色各异,如《托果盘仕女图》所施帔帛,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呈白色。
帔帛颜色往往与所着衣裙色调和谐而小有对比,颇具点睛之效。如李宪墓壁画仕女常以黄色衣裙搭配绿色帔帛,或淡绿色襦衫、深绿色长裙施用深绿帔帛。这些细致精心的搭配,显示了唐代女子不凡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力。
总之,李宪墓壁画及石刻中众多仕女人物,以其丰腴婀娜的身姿、华美飘逸的衣着、浓艳独特的面妆、富丽高雅的饰物、生动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大唐盛世的辉煌和美的至高境界。
(作者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唐代李宪墓考古项目负责人)
链接:李宪(679年-742年),原名成器。唐朝宗室,睿宗李旦长子,母为肃明皇后刘氏。本为太子,后让与其弟李隆基。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又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李宪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追谥为让皇帝,葬于惠陵。
《旧唐书》载:让皇帝宪,本名成器,睿宗长子也。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立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及睿宗降为皇嗣,则天册授成器为皇孙,与诸弟同日出阁,开府置官属。长寿二年,改封寿春郡王,仍却入阁。长安中,累转左赞善大夫,加银青光禄大夫。中宗即位,改封蔡王,迁宗正员外卿,加赐实封四百户,通旧为七百户。成器固辞不敢当大国,依旧为寿春郡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