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网络媒体走转改|上海交通大整治9个多月有哪些变化
曾经,在这个十字路口,他们常被滞留。加塞、乱停车、闯红灯、占据人行道……各种交通违法行为,喧闹而杂乱。
现在,依然在这个路口,一种“秩序之美”已然出现,这是交通大整治开展9个月以来的成果。
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整治拉开序幕。作为上海“补短板”的重点任务,上海警方依法严管严治,广大市民积极支持、配合。至2016年12月26日,上海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6.13%、16.57%、43.52%。
而在整治经验的基础上,上海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将于2017年3月25日执行,为推动交通大整治持续深入、常态长效提供法律支撑。
先行先试,严管严治,2017年,上海交通违法大整治将带来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创新。
整治:从源头杜绝“加塞”现象
上海交警周向安的一天从凌晨开始。
2016年12月19日,天还没亮他就出门,6点左右到达交警支队,吃上一碗面,换上交警制服,套上反光背心,腰间别上“八件套”。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
7点左右,骑着警用摩托巡逻的他收到命令,被派去增援四平路海伦路路口。
这个十字路口位于上海虹口区,一直是虹口交警重点管理的关键路口。海伦路是通向一条隧道的唯一直行道,路面狭窄,两边正在拓宽。
过去,早高峰期间南北车流涌入海伦路易造成积压。只要这样的堵塞一发生,周向安必须一刻不停地站在路中央吹哨子、挥手臂疏导交通。
“以前(和)四平路(交叉)的溧阳路、物华路、海伦路,一到上下班高峰的时候,拖尾巴现象相当严重,要过个路口至少要堵15至20分钟,一个红绿灯不知等几次才能过。”出租车司机卞军说,入行13年来,他发现上海的道路越来越堵,而2016年3月以来的交通大整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交通大整治以后,为了从源头杜绝“加塞”现象,保证车辆有序通过路口,四平路沿线的北向东左转道等待区实线从原先的40米延长至150米。只要发现有车辆违法变道,交警会立马上前查处,“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
同时,现在的十字路口除了有辅警在路中央协助交通,还有协管员和志愿者把守非机动车道。这也保证了周向安可以专心执法,不断制止和处罚交通违法。
2016年12月19日,上海交警周向安在路边执法。把交警从维持秩序中解放出来,回归严格执法这一核心功能,是上海交通大整治的一项重要改革。目前上海已组建4200余人的交通辅警队伍,投向1100余个路口、路段,开展协助指挥交通、疏导拥堵等工作,置换出一大批警力投入路面全天候执法。
“之前交警警力不足的弱势很明显,交警在路口执勤,一旦路段上发生事故,交警再赶过去整个辖区的道路已经连锁拥堵。”周向安说,其实机动车、行人该怎么走,信号灯和标识都已很明确,交警最能发挥作用的,是找到和纠正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科技:构建全覆盖非现场执法网络
在上海交通大整治中,科技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周向安说,面对超大型城市交通治理难题,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捉襟见肘。正是上海公安对前沿科技手段的精准运用,解决了警力有限的瓶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点,确保了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能够全天候、全覆盖、严在日常、严得长久。
据他介绍,为了彻底整治四平路沿线车辆滞留路口的违法行为,交警部门改造了周边地区派出所的高清探头用于交通执法。比如,在四平路天水路路口,虹口交警利用治安高清探头与辅警人工拍摄相结合,抓拍滞留路口的车辆违法行为。
“以前车辆滞留现象严重时,交警在路口根本来不及处罚,路口交通堵塞严重。通过科技手段辅助后,精准取证及时处罚,如今路口‘拖尾巴’现象明显改善。”周向安说。
上海市延安中路华山路路口,一块醒目的黄色警示牌标示“电子警察抓拍违法鸣号”几个字,同时将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车牌信息予以公布。这是目前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正在试点的科技新举措——利用“声呐技术+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查处违法鸣号。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表示,机动车违法鸣号查处一直存在较多难处,声源无法精确定位,民警往往无法直接对车辆予以取证。作为现场执法的辅助手段,声呐技术在抓拍到违法鸣号后,从现场截取6张照片,其中既有现实鸣笛车辆整体“波纹”的全景照,也会有该车车牌特写图,这些照片都将第一时间传送到技术后台,便于交警在数据库中找寻到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提供辅助证据。
此外,大整治开展以来,上海公安已建成使用5400余套“电子警察”设备,预计2017年将进一步新增,并扩展已有的“电子警察”功能,实现一机多能,功能从单一向复合转变。并且,上海公安还改造复用了362个地区派出所的高清探头用于交通执法,并在警车和警用摩托车上加装行车记录仪;同时,上海警方还开通使用交通违法即时告知短信平台。这些举措,使上海公安构建起了一张堪称全覆盖的非现场执法网络。
数据: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
交通大整治的一系列措施,让每天经过四平路的市民王庆华感受很深。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四平路地铁站的一个出入口位于四平路海伦路路口,以前部分非机动车车主为图方便,经常驶上人行道甚至逆行,冲撞行人的小事故不断。
外卖送餐员小王就曾是这样的非机动车车主。“送外卖有规定时间,高峰期规定一小时之内要送达,否则扣钱,所以经常忽视交通法规。”小王说,闯红灯、逆行、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这些交通违法行为他曾不以为意。交通大整治以来,他没少被罚款,现在即使送餐着急,也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遵守交通法规,为了道路交通秩序,也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安全。而在王庆华看来,交通大整治后,马路秩序变好,整条道路也变得安静了。
2016年3月,上海开展交通大整治,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实行“全覆盖、零容忍”。上海公安机关表示,如果把那些最难管的“小违法”行为都管住了,就会真正起到震慑作用,大的违法行为才不会形成。
上海交通大整治启动至今已满9个月,上海市公安局数据的一组数据直接体现了上海道路交通的变化:截至2016年12月26日,上海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6.13%、16.57%、43.52%。
另据上海市交通委综合评估,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一份“2016上半年中国城市交通出行报告”显示,上海的拥堵排名从2015年的第8名降为当前的第18名,“高德地图”将上海列为“中国公交都市排行榜”首位。
民意调查显示,九成受访市民认为交通违法明显少了,对整治成效表示满意。市民们开始相信,守规矩的“老实人”不会吃亏,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才是上海交通运行的最有力保障。
交通大整治出成效,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引领。
2016年12月29日,上海市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下称“《条例》”),固化了交通大整治取得的经验成果,新增“开车不得浏览电子设备”、“公交优先,专用道其他车辆禁入”等规定,为推动交通大整治持续深入、常态长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执法保障。该《条例》将于2017年3月25日起施行。
上海市公安局表示,此次交通大整治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都是进行时”的持久战役。未来,上海交通大整治将成为常态化的执法管理,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落实1.8万套“电子警察”配备工作,与现场执法警力形成“叠加”效应。同时将部分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信用管理范畴,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维护执法尊严。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做好2017年的交通整治工作,必须坚持从严执法,重中之重是要全面落实好新修订的《条例》,通过严格执法真正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彰显法治的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目前,上海市公安局已经启动了全面贯彻落实《条例》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进一步细化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