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虚拟恋人不香吗,我取消今年的恋爱计划了 | 湃客Talk
2021年的进度条到了末尾,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习惯回顾自己错失的机遇,忍耐父母的新一轮催婚,咽下上司的新年大饼,一句“我emo了”,框住都市年轻人的万千愁绪。
当年轻人emo了,他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湃客Talk》年终特别策划,联合优质创作者和资深学者,探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学历、住房与婚恋难题。
滑至文末查看播客时间轴
在大城市里凭实力单身,或许比找到真爱容易。
年轻人被困在婚恋难题里,将自己从可见的现实中抽离,试图从9块9的脱单盲盒里拆出爱情,沉迷于恋爱游戏里的虚拟陪伴,兜转在交友软件上的匹配信息。
爱情仍有它的吸引力,只是相亲场上的婚姻更像一场交易,“普男”要配“普女”,个人品质被量化成刻板标签。门当户对或许能开启一段合适的婚姻,但算计出来的感情真是年轻人想要的吗?
本期《湃客Talk》,聊聊爱情对于当代年轻人的意义。有钱会更容易被爱吗?多元的恋爱模式将如何影响未来的婚姻关系?我们邀请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以及Yiyouth旗下IP「塔门」主理人王朝靖,他们认为,年轻人仍然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婚姻不一定是人生的必选项。爱情套路固然存在,共情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理想中的爱情。
今年年底,塔门做了关于年轻人爱情观的调查,发现女性对于进入一段爱情有更多的要求,比如直觉认为不合适、看不惯对方的审美品味、性别观念差异、父母不支持等等,如果不满足这些要求,更多女性会选择不开始这段恋情。
但在这个调查里,男性有两个例外。近一半男性会因为穷和认为自己配不上对方,选择不进入恋爱关系,而女性持同样观点的不到四分之一。整体来看,主流舆论还是要求男性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
在爱情层面,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婚姻层面上的男女差异非常大。只有不到四分之一( 23 %)的女性认为自己适合结婚,而男性却有 35 %。
女性拒绝婚姻的理由,一方面是因为对男性整体有比较大的戒心。
男性家暴、出轨、 PUA 的新闻频繁出现,影响女性对男性信任程度。/unsplash
二是目前的婚姻关系里捆绑着生育和家务负担,承担这些压力的主要是女性。女性处境里有一个词叫“第二轮班”,社会要求女性经济独立、有自己的事业,但是上班回来以后仍然要做家务。
即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参与到家务和育儿里,但是常用的说法还是:男性可以“帮忙”做家务,“帮忙”带孩子,女性还是承担了更多的劳动。
婚姻是一个强绑定的制度,很多女性在进入婚姻时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在爱情开始阶段非常甜蜜,但进入婚姻以后,丈夫会变得懒散或不修边幅。女性和男性这种不对等的地位,造成很多女性的恐慌。
另外一个原因是个人主义,现在有非常多娱乐设施可以代替恋爱婚姻带来的满足感。年轻人担心进入婚姻以后,自己的生活质量会降低。
我在今年10月开设过恋爱心理学的讲座,介绍了基本的爱情心理学理论,并提醒同学注意不良的恋爱关系。当时的火爆至少表现出大家对恋爱很关注,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爱情的渴求。
喻丰开设的心理学讲座,由于座位有限,学生爬上窗台“旁听”。/ 武汉大学微博
王老师调查的更多是职场人士,我平常面对的是年轻的本科学生。现在这个时代,本科生远没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
大学生对恋爱是有需求、有兴趣、有渴望的,但他们还没有思考过婚姻这件事情。谈恋爱是前端阶段,婚姻是后端阶段,他们把爱情和婚姻分开看待。很少有人会在最初就抱有“谈恋爱等于婚姻”的想法。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可能要把恋爱过程缩短,有时候甚至为了结婚而忽略恋爱的过程。
过去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现在越来越多人不再说这样的话了,因为他们发现结婚和恋爱不是一回事。
恋爱更由情感驱动,而婚姻靠制度绑定,面对更多的现实问题。所以年轻人想要享受爱情,却不愿意承担婚姻里的义务,因此把爱情和婚姻分开看待。
到了三四十岁,社会舆论或者家里的长辈会不停催婚,就连同事也会用热忱的口吻去问“你年纪到了,为什么不结婚?”即便现在流行“做自己”,但压力还是在的。
我们很难拥有从一而终的爱情。有一种解释是,商业社会刺激我们形成新的需求,保持想要新鲜事物的习惯。物品也好,程序也好,都不断地迭代更新,这种消费逻辑也渗透到爱情里面。
在婚姻里,我们很少会对已经得到的东西产生欲望。消费主义被带到爱情里,我们无法长时间地在同一个人身上得到满足,就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浪漫的想象。
年轻人描述爱情的30个词汇中,我们发现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陪伴”。可以看出在爱情里面,我们非常需要一种即时反馈,知道有一个人时刻在这里,可以去沟通。但是在现实里面经常遇到的状况是,彼此不在一个频道上。
大家花很多心思在网上交友,在网上暧昧,却很难在现实里发现爱情。/ unsplash
许多年轻人不擅长经营线下的亲密关系,在恋爱游戏里面,他们可以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弥补现实爱情里的陪伴感。但这种情感反馈也会让我们沉溺在虚拟世界里面,造成跟现实世界的割裂。
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接触到更多的人,更放松地表达自己,所以在线上接触他人,也算是开始爱情的一种选择。
人接受一个同样的、不断的刺激之后,阈线就会上升,心理学里叫韦伯定律。对一个人长期保持同样的感情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也不需要过度解读。
在亲密关系的维持中,变换你看待他人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说,改变甚至不用这么复杂。你没有见过伴侣上班的样子,今天去见一下;以往的婚姻纪念日活动是在外吃饭,今年换成我们一起做饭。这都是改变,不需要那么复杂。
而虚拟的恋爱游戏给我们的感觉不一样,它是安全的,只要你操作得当,或者只要氪金,对方一定会为你所用,变成你的人。日常生活中,谈恋爱不会有那么多的确定感,你要猜测对方的心思。但是虚拟人物很难给你独有的情感反馈,给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恋爱游戏给人一种舒适感,糟糕的是你只能陷进虚拟的场所中 / 恋与制作人游戏截图
网恋也同样给我们安全感。即使失败了,也不用受到别人的嘲笑。如果在线下追求别人失败了,我们又有共同的朋友,可能会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是人和人的交互不可能完全通过网络。不是每个交友 App 都严格审核了用户的真实情况,网上存在更多自我掩藏和自我演示的成分。现实中的亲密关系肯定有非言语沟通,情感态度很难通过线上的语言来描绘。
除此之外,人和人之间不能缺少物理上的交互,握手除了是一种社交礼仪,也是人和人的接触。一对情侣拥抱和接吻,除了文化层面,也有生理层面上的需求,而线上交互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
现代人都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社交圈很小,但我的建议是,凡是有扩大自己社交圈的可能,还是值得去扩大的。熟人的熟人给你介绍了工作,社会学里把它叫做弱关系。谈恋爱也一样,新的关系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现在的新型婚恋模式都涉及到很现实的问题,成因也不太一样。
丁克是因为养育孩子的成本高,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婚主义也是因为不愿意他人介入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迁就他人、委屈自己。两头婚可能和平权有关,女性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婚姻里的待遇更加平等。
年轻人生活忙碌,没有特别多的时间和心力放在另一半身上,分居婚也就出现了,结婚以后分开居住,可以在拥有确定关系的同时留有自己的空间。
新垣结衣与丈夫星野源结婚后也处于“分居婚”的状态。/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剧照
很多人想要一对一的忠贞爱情,但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既然达不到传统浪漫爱情里的要求,就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探索,开放式关系是否可行,多边关系是否可行。
整体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或者说特别关注自己的倾向已经普遍发生了。这种状况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大家越来越自恋,不能够共情他人,造成个体的割裂。在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强的体现,舆论环境因此变得非常紧张。
分居婚也表明了社会发展到现在,工业生产必然是各自分工的,各自分工必然会造成社会流动,导致人员的分散,从而形成分居婚。
这种现象不是我们国家独有的,有一种朴素的观点是,既然新型婚恋模式存在,那它肯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当有更多人按照这种方式去做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反对一些关系,比如开放式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角度看,这种关系不应该存在。开放式关系里的责任是分散的,即使几个人都知情同意,有契约,也存在伦理和道德上的风险。
某种程度上来说,爱情关系里有一定独占性的成分。不是说我签了一个契约,就能够真的按照契约让渡这部分独占性,因为我的情绪不依理性而行动,如果产生嫉妒和羡慕的情绪,那怎么办呢?
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价值观都向着个体主义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个体主义的国家。如果要客观看待这个事情,应该在更广阔、更宏观的理解上发挥自己的意志,“恋爱自由”是有一定边界的。
当代年轻人也不容易,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太想为其他人的想法或者观念妥协,把自己放在一个最优先的位置,以此为基础去考虑恋爱和婚姻。
成都相亲角里为孩子征婚的父母。在中国的语境下,婚姻不仅仅是自己的事。
我赞成真爱是无价的,可以跨越任何阶层。但是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人会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背景上的相似、财产上的相似、价值观上的相似。
对一件事情抱有同样的态度,本身就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件事情。“985”毕业的学生要找同样的“985”学生,它的合理性就源于相似。我们俩的思维是相似的,判断是相似的,背景上也相似,不会受到其他人的阻拦,这些都有利于两个人走在一起。
恋爱中的仪式感实际是一种沉没成本,意味着我投入了金钱,关系就会更加稳固。
为什么在很早的时候会有彩礼的习俗流传下来?就是因为金钱的成本,让我们对这一段关系更加负责,形成更多的承诺。
“婚前准备清单”里需要的物品。/ 小红书@九斤丸子
“仪式感”已成习俗,如果你在意旁人的眼光,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年轻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理想的爱情?心理学的爱情三元理论讲了爱情的三个成分:激情、亲密和承诺。健康的爱情关系就是保持激情,有亲密的感觉,并且负责任,三者和谐统一。
参加我恋爱讲座的大学生普遍在二十来岁,但是很多人初恋的萌芽在高中,甚至更早。未成年人学习到的爱情知识可能来源于电视剧、言情小说和网络媒体。我们不知道那是真实还是虚假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普适样本还是个人经验总结,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将爱情教育提前一点,可能会引导年轻人建立一种更健康、友善的爱情观。
整体的婚恋市场里,大家对于感情的相信程度是比以前更低的。年轻人群体中非常流行“逃避文化”,在网上发布情感问题,比较高赞的回答都是劝分的。豆瓣上也有一个“劝分小组”,可以发现年轻人也主张不行就分手,不合适就拉黑。
我们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害怕关系破裂。但是物质可以增加安全感,毕竟钱握在手里是比较实在的,所以就希望对方投入更多的钱来表明“真心”。
恋爱中送什么样的礼物,都有套路。一旦我走过这些程序,就表明我完成了一套爱情话语,表达我喜欢你、我对你负责、我想要跟你在一起的形式主义。
爱情像打包好的一个剧本,这两个字背后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流程。
什么时候表白,确立关系,然后送礼物、过纪念日,我们根据这套流程去做,就不会感到恐慌。很多人就会按照模式恋爱,降低自己的主体性,但他只是在模仿爱情的开始、继续和死去。
有部分人会根据自身感受,试图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别人的行为模式都是出于什么原因,改变原有的爱情剧本,探索什么样的爱情方式适合他们。
没有一种既定的爱情模式适合所有人。需要根据彼此的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磨合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相处方式。在爱情之外,更应该学习如何善待别人,尊重别人,体谅和共情别人。
2022年想要成功脱单?
来看看两位嘉宾的小建议:
除标注外,本文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时间轴】
02:12 武大学生扒窗户也要听的恋爱课,什么来头?
04:29 婚恋劝退,每六个女性就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恐婚
08:05 男性因为穷不敢恋爱,女性困于母职抗拒婚姻
11:10 年轻人倾向把恋爱和婚姻区别看待
13:12 身处商业社会,消费主义也被带入亲密关系
16:54 虚拟恋人给你安全感,却无法给你独有的情感反馈
20:56 网络交友存在虚假和欺骗
23:11 对待爱情,我们线上“社牛”,线下“社恐”
26:10 年轻人尝试新的婚恋模式,也面临现实问题
31:00 不断加剧的个体主义
34:12 “门当户对”也合理,相似的人更容易在一起
36:06 钱握在手里最实在,物质增加婚姻的安全感
39:28 虽然爱情也有剧本,但没有一个套路适合所有人
40:49 理想的爱情是激情、亲密和承诺的三位一体
42:33 先要脱单?多接触、多学习、多共情
43:00 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巩固弱关系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 / 胡雅婷
后期、监制 / 徐婉
海报设计 / 白浪
实习生 / 李小庆 吴宇迪 张之钰
运营 / Yatiti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