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能力亟待提升

曾刚 朱贻文 滕堂伟 胡德
2021-12-22 11: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1)”(以下简称“协同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采用2018-2020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通过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

表1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21)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能力差距显著

2021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表明,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正稳步上升,且呈橄榄型分布。2021年,综合协同能力10分以上城市增至51座,达到110座城市总数的46.36%。龙头城市上海和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数(10座)保持不变,但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数量由2020年的34座增加到今年的40座,区域重要城市由25座增加到35座,地方重要城市从2020年的23座减少至14座,地方一般城市从17座减少到10座。

但是,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长三角城市群的苏锡常、南京、杭州、宁波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综合得分高达20.77,远远高于武汉都市圈的10.94、环鄱阳湖都市圈的10.33、环长株潭都市圈的9.95、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11.51,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协同发展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空间格局看,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部地区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态势(图1)。根据协同指数排行榜,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10个城市居排行榜的前10名。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中独领风骚。此外,排名前10的城市中除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等省会城市外,非省会城市江苏苏州、浙江宁波、江苏无锡也位居其中。

依托于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多达14家的国家级开发区,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2020年其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均稳居全国城市前3位。而宁波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宁波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宁波港,依托宁波港,石化、汽车制造、港铁及船舶制造等均为宁波的支柱产业。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推进“以数据为核心建设智慧名城”是无锡着重关注的重大举措。根据《无锡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无锡将推动“5G+工业互联网”“AI+公共安全”“大数据+城市治理”“物联网+智慧交通”等具有无锡特色的应用场景建设,使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城市治理更精细、民生服务更贴心。2020年,无锡入选了“2020年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在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处于领军地位。

排行榜靠后的城市则主要为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从总的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依然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以及省会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较高的核心边缘格局。

图1.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城市组团分布图2021(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吴林芳 制图)

圈群耦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整体上尚存在东、中、西部协同发展能力差距大等突出问题。聚焦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对标世界一流,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需要着力开展以下行动。

一是要强化三大城市群的支柱作用和示范效应。首先,要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推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十四五”实施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健全城市群多层次协调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的支柱效应。其次,要加快培育上海、苏锡常、南京、武汉、重庆等现代化都市圈,大力推进都市圈、城市群的协同耦合,增强城市群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形成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空间动力系统。最后,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尤其是总结和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G60科创走廊建设、虹桥国际商务区综合开放等代表性实践经验,推动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更高水平一体化发展。

二是要依托高等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都市圈。促进龙头城市上海和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重庆、苏州、宁波、合肥、无锡、长沙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发展,推动开发建设方式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提升市政交通、生态环保和社区等治理能力,科学规划和发展郊区卫星城,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有序发展城际、市域(郊)铁路,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立都市圈常态化协商协调机制,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省域乃至全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和辐射效应。

三是要推动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向高级区域中心城市跃升。聚力城市特色、长板,聚焦发展短板、弱项,扬长补短,不断强化一般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尤其是要推动昆明、贵阳、南昌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和常州、嘉兴、南通、赣州、温州等发展基础好、综合实力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向高级区域中心城市跃升,增强其对周边城市和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四是要激活低水平锁定效应突出的小城市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补齐中小城市、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短板弱项,激活低水平锁定效应突出的中小城市发展动能,强化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基石,改变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一枝独秀”、周边中小城市“萎靡不振”的不协调局面。

2021年11月25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协同指数。今年是协同指数的第7次对外发布。自2015年以来,协同指数得到国内各级领导、国内外专家、相关机构团体的关注和好评,先后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CTTI智库精品研究成果奖,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长江指数。

(作者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朱贻文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滕堂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胡德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