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波热“忆”,圈中你了吗?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是一场
打出了军威、国威的立国之战
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全景式、史诗性”
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历史
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
《跨过鸭绿江》
本月17日全国隆重献映
该片上映三天以来
引发行业内外
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全民情感共振 致敬最可爱的人
在这场全民观影的热潮中,集体记忆、情感共振、家国情怀得到了加倍的激发和释放。
在影片上映的首日,电影《跨过鸭绿江》主创团队走进抗美援朝战争出征地、“英雄城市”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探访先辈足迹,沉浸式“重走”抗美援朝之路。
电影上映三天以来,在全平台口碑节节攀升,西藏、四川、天津、江苏、福建、安徽、河北、贵州、重庆、江西、黑龙江、浙江、云南、陕西、内蒙古等总台各地方总站接力对电影《跨过鸭绿江》进行报道,全国各地掀起致敬抗美援朝老兵热潮,观众们用质朴的语言分享着自己的感动。
在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家乡江苏泰兴,许多乡亲通过银幕见到了英雄子弟带领战友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的英勇壮举。
“杨根思连”第18任连长翁海林表示:“影片展示了我们老连长杨根思,带领三排坚守小高领,在冒着饥饿和严寒的条件下,打退了敌人八次猖狂进攻。他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德阳市中江县,购票入场观看电影《跨过鸭绿江》的观众络绎不绝。作为黄继光的家乡人,大家都感到振奋和自豪。
黄继光侄子、黄继光纪念馆副馆长黄拥军提起自己对影片的期待:“我非常期盼,也非常想第一时间冲到电影院,这当中肯定有我三爸(黄继光)的身影,有我们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身影。”
在烈士邱少云的家乡重庆市铜梁区,少云志愿者在电影里看到邱少云在熊熊烈火当中牺牲的那一幕,忍不住动容和流泪。她表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把邱少云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特别组织学生分批次观影,一幕幕生动又感人的场景让学子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直观更立体的理解,“整个电影有直击心灵的震撼!通过这些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让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生活确实是来之不易。”
西藏拉萨的志愿军后代,在观影后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与爷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今天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年轻的时候在战场上的身影。”
她还表示:“电影里很多情节都让我落泪,尤其是志愿军在极寒天气里行兵作战,我的爷爷也是这样,他的脚趾被冻坏截肢,这个情节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跨过鸭绿江》在河北的雄安新区和石家庄举行主题观影活动后,雄安新区建设者们就表示,“看了电影之后真是凝聚出一股力量,我们也要奋勇拼搏!”
当电影中传来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一句“剩下的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50军就是全拼光了也要守下去”让贵阳市市民刘正龙热血沸腾:“我一家三代老兵,三代共产党员,一定要来看!”
18日,广州最高建筑广州塔为《跨过鸭绿江》亮灯闪耀。夜幕中璀璨的灯火向英勇的志愿军表达着思念和敬意。
这盛世中华,如你们所愿!
电影《跨过鸭绿江》通过共情的艺术还原点燃观众的爱国情怀。除了有观众在观影后自发向银幕敬礼,更有家长带孩子“N刷”。
还有一位小小少年,在观影后找到了太爷爷抗美援朝的勋章:“电影里的画面,爷爷15岁就看过了,而且不是在电影院里面看的,他说他就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只能找石头缝隙中滴下来的水,还吃树根”。
这些映后故事,再次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专家盛赞总台出品首部故事片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跨过鸭绿江》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兼具历史纵深、国际视野、美学风格、史诗风范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自影片预热宣传以来,得到了业内专家一致认可,主流媒体纷纷报道转载。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定义影片《跨过鸭绿江》在中国影史的位置——第一部将纪实性、全景式、传记性和心灵性汇为一体去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影片的评价:像这样有历史高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的作品,一定要积极推荐给大众。这部电影不但要进院线,还要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用“实名制”形象地突出影片对于历史真实的尊重,称其“篇简而体大,笔略而虑周,实录笔法尤为值得肯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鸿篇巨制,作为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是一部定位之作,打造了“总台出品”的新标杆。
电影《跨过鸭绿江》
传递的家国情怀感染无数观众
上映以来
拥有了源源不断最具正能量的
“自来水”
让我们一起铭记不朽历史
致敬伟大先辈!
《跨过鸭绿江》
全国热映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