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天地玄黄”,来听神话学专家讲述考古现场与中国创世神话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2021-12-20 22: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当人类初民发挥幻想能力讲述宇宙万物和人类本身的由来故事时,创世神话便在各个部落和族群中诞生了,在不少学者看来这是哲学思考之本源。创世神话既能体现民族的心理意识和文化观念,又能反映鲜明的审美取向与民族精神。

2021年12月20日,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2021年度论坛“创世神话与中华文明探源”在上海市社会科学会堂举行。

论坛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或许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中国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些带有浪漫主义的故事,但站在神话学研究的领域,学者要切实将神话与考古等领域相结合,用科考的精神将中国文化的链条尽可能详尽的呈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叶舒宪在论坛上的神话学研究分享,从《千字文》的这八字开始。

叶舒宪是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十余年间,他与团队深入50多个民族,用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中国神话。“我们团队研究的中国神话故事,不是现成的故事,而是不经文案研究、考古发掘就难以了解的内容,发现多少说多少。所以我们研究的神话,是艰苦的科学探索,是文科的创新。”在这些考古发掘的现场,叶舒宪及其团队试图用神话学的研究对墓葬所见予以解释、对其蕴含的文化进行“激活”。

论坛上,叶舒宪分享道,在陕甘宁交界处的镇原常山下层文化巨人墓葬中,工作人员挖掘出一具距今4800年的巨人的尸骨,从头到脚保留完整,一测,巨人身量有2.1米,陪葬物品包括其脚下的72个土黄色陶罐,以及头顶的玄色玉。叶舒宪解释,玄的第一词义是黑色,第二义则指变化,与之构成绝配的词为“黄”。玄与黄的固定组合话语,成为华夏版神话宇宙观的二元色编码模型,比如《山海经》中的“黄帝玄玉”、《周易》中的“龙血玄黄”等。

因此面对常山下层文化中的巨人,叶舒宪用玄黄二元色编码模型进行了解释——古人希望死者的灵魂跟着太阳的方向升天,故而玄玉放在头顶,脚底放陶灶等。“我注意到,玄玉没有砍凿的痕迹,完全是新的,说明就是用来为死者陪葬的;陶灶一点烟熏火燎都没有,也是冥器,专门造来随葬。天是玄色,地是黄色,这不正是天地玄黄?”叶舒宪解释,这便是神话学对文物、文献的双重激活。

叶舒宪展示的黄玉和玄玉

对中华创世神话的研究,进入到甲骨文以前的文物世界,也终于打开了探索中国思想起源的大门。“如今我们可以说,玄,是被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和中国艺术史等,大大忽略的第一关键词。”2020年底,由叶舒宪编著《玄玉时代》出版,该书就是专门研究仰韶时期中原玉文化起源对国家形成之奠基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墨香还没有散去,2021年元月,叶舒宪便在网络浏览咸阳博物院馆藏文物时,惊喜地发现有一批类似21世纪初年在河南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大墓发掘出土玉钺的文物,标注为“石斧”。叶舒宪委托学生王伟探访了咸阳博物院多次,终于验证其为墨绿色蛇纹石玉的材质,为这批在库房沉睡62年之久的玄玉“验了正身”。

50多个民族,集成16册1500万字的“创世神话”

此外,会上发布了“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的一期成果,首期推出16册,包括6部研究专著、8部神话文献资料汇编(包括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如《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谱系》)和2部田野调查报告(《中华禹迹寻踪》和《盘古文化的动态传承》等),总字数约1500万字,后续成果也将在2022年相继问世。

“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一期成果

2017年底,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启动了“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这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上海市重大文化品牌建设项目,工程浩大。“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成果丰硕,通过对国内50多个民族创世神话的深入发掘整理和探索,完成巨大规模的专题文献资料集成,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创世神话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及整体风貌。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承担了“中华创世神话考古专题·玉成中国”系列丛书的子项目,重建出甲骨文汉字产生以前的深远历史主脉,在“万年中国”的新材料证据链所构成的宏大视野中,揭示玉文化基因对催生华夏文明国家的重要作用,该项目已于2021年5月通过结项,七部专著已面世五部。

此外,《中华创世神话精选》首次汇聚和展现中国境内50个以上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故事,给全球的文史哲专家带来了惊喜;《中华创世神话选注》由教授王宪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京合编,以5部12册书的规模向世人展示中华多民族创世神话的丰富性多样性,成为大数据时代学术专题研究之基础建设的范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所著《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谱系》,是自古以来首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相关图像资料的尝试,为当下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之“读图时代”,及时提供一种本土神话图像资源宝库;上海市学会科学院教授毕旭玲团队合著《中华禹迹寻踪——中华鲧禹创世神话田野调查报告》,是将人类学与田野调查成功结合的实践典型,以民间调查的活态文化样本重述神话文本,给未来神话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上海大学教授黄景春带领团队撰写的《中华创世神话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则是直接面向现实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通过各地旅游和文创产业开发的实例,说明盘古大神和炎黄始祖的神话遗产,如何造福于当今地方经济发展。据论坛介绍,这一套书的编著及推出,生动诠释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多元一体、兼容并蓄、连绵不断”特征,将给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宝贵的本土知识资源和IP符号,也将给中国文科的学术创新提供一种交叉学科的成功研究案例。

    责任编辑:巩汉语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