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终于熬成富婆,我却替她难过
少一些霸总夫人,多一些普通女性。/《榴莲飘飘》
国产影视剧中的底层中年女性去哪了?她们是淹没于汹涌的影视文化消费大潮中,还是早已被庞杂臃肿的社会情景所遮蔽?
霸总小说十级学者秦海璐,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演了一回霸总夫人。
在和周迅、黄磊搭档的新剧《小敏家》里,秦海璐饰演男主陈卓的前妻李萍,贡献出了十分精彩的表演。
同名原著小说中,李萍野心十足、强势凌厉。因为看不上陈卓的不上进、不成功,于是和他离婚,嫁给了手里抓着几个公司、风光无限的洪卫。
到了电视剧里,李萍妆容精致、英姿飒爽、事业开挂、要啥有啥,一改原著中外强中干的形象,变得讨喜很多。毫无疑问,这离不开秦海璐对于角色的增光添彩。
秦海璐版“姐就是女王”。/《小敏家》
然而,回看秦海璐早期的作品,《榴莲飘飘》《钢的琴》《桃姐》《青春派》……我们仍然不禁感慨唏嘘,这位电影大奖的桂冠得主,不知不觉已走上人生和事业的另一赛道。而以她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产屏幕上的底层女性,也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
漂泊的最佳女主角
秦海璐出生在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市民家庭,爸爸当时是营口某电影院经理,妈妈是文工团成员。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下长大,她多少受些文艺熏陶。
9岁的时候,她被妈妈送去营口市戏曲学校学习京剧表演艺术,主攻刀马旦。回忆那段时期,秦海璐只觉得煎熬,每天浑身青紫,练功压腿压到第二天腿动不了,流下的不是汗水就是泪水。
六年的刀马旦学习,不仅给了她一身“硬功夫”,也把她的意志磨练得比一般人更加独立、更吃得了苦。她从来没有跟父母抱怨过。
秦海璐曾在《跨界歌王》用京剧腔演唱《北京一夜》。
那时的秦海璐对于演戏、当“影后”还没有任何概念,她只希望有一个大学文凭,这样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嫁一个好老公。
阴差阳错之下,本想报考中国戏曲学院的她,通过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成为了1996级表演系的学生。这个“96表演明星班”至今仍然是娱乐圈的一大传奇,它培养了章子怡、梅婷、袁泉、胡静等一众知名演员。
秦海璐当时被称为中戏“八大金钗”之一,但和章子怡、袁泉等人相比,她却是最不起眼的那个。
大脸盘,单眼皮,厚嘴唇,以现在的审美标准来说,秦海璐并不算是个美女,更称不上是什么“明星脸”。
“非标准美人”的脸庞,却暗藏怀旧和温柔。秦海璐在校学习期间,香港著名导演陈果来学校为自己的新电影《榴莲飘飘》寻找女主演,一下就相中了这张有点像林忆莲,又有点像萧亚轩的“东北脸”。
后来秦海璐接受媒体采访说,陈果选择她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有一种风尘味,一种漂泊的迷茫,在我的眼神里,人们是看不到希望的”。
秦海璐脸上有一种漂泊的迷茫。/《榴莲飘飘》
《榴莲飘飘》是陈果“妓女三部曲”的开篇。电影中,秦海璐饰演的阿燕学了9年京剧却没有出路,不得已拿着双程旅行签证,来到香港旺角,做“小姐”挣快钱。
在每天路过的小巷中,她认识了从大陆偷渡过来,为酒店洗碗谋生的小女孩阿芬,两个单纯又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异乡成为了好友。
三个月后,阿燕衣锦还乡,回到东北老家,决定更换另一种身份好好生活,但一个榴莲又提醒着她所面对的琐屑生活和长久积淀的痛苦。
据说,为了表现“小姐”真实的形象和心态,秦海璐曾到酒吧和茶餐厅观察她们的生活,倾听她们的苦楚。了解到她们有空就猛吃东西,是因为怕接客忙起来会吃不上饭。这成为秦海璐理解这一群体的开关。
电影开始,阿燕就像一台机械的机器,要么背着双肩包奔走在去宾馆的路上,要么麻木地吃着盒饭,等待下一个客人。突然来活,立刻放下没吃完的盒饭往宾馆赶。
《榴莲飘飘》拍摄过程中没有固定台词。
《榴莲飘飘》让当时还在上学的秦海璐一举收获金像奖最佳新演员,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等大奖,但一时的风头没让她“御剑飞行”,《榴莲飘飘》之后,她出演的多部影视剧作品都无甚火花。
秦海璐感受到演艺圈的不稳定,她开始慢慢淡出演艺圈,“有三四年时间,我几乎没有拍戏,开过广告公司、火锅店、发廊,甚至还去朋友的公司当秘书。”她后来接受采访时说。
“为所欲为”的秦海璐
秦海璐对自己的专业有着绝对的自信。
年纪轻轻就收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之后出演的多部影视剧都反响平平,很多人说秦海璐辜负了金马奖。
但她却说,自己一开始就没有想当明星的心,不想为了得奖,丢掉了自己的生活,“无论是章子怡还是谁,没有人的基础会比我好,但我就是为所欲为,没有什么目标。”秦海璐说,自由对她很重要。
在绝对自信之下,是她对于角色的领悟和打磨;敢于吃苦的坚决和狠劲。
电影《我叫刘跃进》中,秦海璐出演街边发廊的老板娘,《榴莲飘飘》中的清纯“小姐”变成烫着卷发、化着浓妆的现代版潘金莲。
据《电影》杂志报道,为了演好角色,秦海璐吃了不少苦,“进组第一天,她就被吊在半空中,镜头慢慢从头摇到脚,绑人的麻绳还浸了水,在身上勒出一道道血印”。
饰演《青春派》中的魔鬼高三班主任撒老师,导演觉得,一个中年高三班主任,圆润一些比较好,秦海璐就特地增胖25斤,之后用了大半年时间才恢复原来的身材。
其他几个小演员都不是专业演员,拍摄时也没有固定剧本,撒老师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写实的台词让无数观众梦回自己的高三时代。秦海璐的现实主义表演,帮电影实现了本土化。
秦海璐演出了中国高三班主任的精气神。/《青春派》
秦海璐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演员,她还当过编剧、导演、制片人,也投资过多部电影。
2010年,《钢的琴》上映。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面临下岗和家庭分崩离析的双重困境,为了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他经历了“四处筹钱买钢琴—夜入学校偷钢琴—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作为一部带有浓厚男性气质的东北文艺影片,秦海璐是其中一抹柔情浪漫化的独特色彩。这位出生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艺女神,回到了自己曾生活十年的故土,讲述着自己最熟悉的故事。
这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钢的琴》
据《南方都市报》当时的报道,这个开机时账面上只有100万的剧组,在几十天的拍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最穷时只剩47块钱。
虽然导演一直瞒着剧组成员,但秦海璐还是隐隐感觉到剧组的窘迫,在杀青时表示自己的片酬不要了,还退回了片酬预付款,甚至倒贴钱,用于影片的后期制作。她也自然而然成为这部电影的投资人。
电影中的台词在现实生活中成真。/《钢的琴》
后来秦海璐在《今日影评:表演者言》上谈起这件事,她说:“很多人拍电影是为了赚钱的,我觉得这没错,但有些东西是需要怀念的,需要留下的,需要经久不衰的,能够一直让大家随时拿出来看的。”
“因为我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他(导演)拍了什么东西,我觉得如果不把它拍完,有一天它变成一堆胶片,像垃圾一样扔在那的时候,我会觉得特别惋惜。这些东西我觉得应该也要有很多人去做,去记录当下,做一段历史的素描。”
于是,秦海璐成为了那个记录者。
底层“中女”都去哪了
从影二十多年,秦海璐饰演的大多是底层女性,她们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被时代发展的快速离心力甩出,成为经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边缘人。
纵观国产影视剧的发展脉络,那也是一大批平凡又坚韧的底层女性熠熠生辉的年代。
电影《立春》中,蒋雯丽就塑造了王彩玲这个经典的底层中年女性形象。北方某小镇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相貌丑陋,却因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好嗓子,相当清高。她不甘心被困于小地方,和周围人一样过着平庸世俗的生活,一心想要拿到北京户口,考进中央歌剧院。
然后,命运永远不会让人如愿以偿,底层女性想要挣脱泥泞的命运,试图伸手去够任何一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会举步维艰,甚至坠入深渊。
蒋雯丽塑造了一个粗糙质朴、未经雕饰的原始女性形象。/《立春》
2012年上映的《万箭穿心》,则是另一曲江城女性悲惨命运的挽歌。故事同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传统的家庭道德规范逐渐失去约束力,男权社会的种种惯性却仍遗留在社会转型的血肉之中。
颜丙燕饰演的李宝莉,就是这么一位被家庭和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紧紧捆绑的女性。她有着孝顺、善良、隐忍、坚强的传统女性特质;然而,一旦她试图突破传统两性价值观对女性的束缚,迎面而来的,就是来自丈夫、儿子、公婆为代表的父权体系的无情惩罚。
有人说颜丙燕是中国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万箭穿心》
两部电影结尾,王彩玲回老家照顾着年迈的父母,还领养了一个孩子,这象征着对未来的憧憬。李宝莉被学业有成的儿子赶出家门,万念俱灰地走到丈夫跳江的桥上,却又突然释然,决定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她们都是现代社会的娜拉,走了就不会再回到梦境中,不会再堕落。
回看如今的国产影视剧,底层中年女性似乎已经消失了,或者说,她们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创作者着重描绘的主角。
《三十而已》讲述都市大龄女青年的婚恋关系,聚焦的都是中产阶级的焦虑。《欢乐颂》的安迪立着精英女高管的人设,却不能让观众共情。《我的前半生》的罗子君,在经历老公出轨的毁灭性打击之后,却是靠着闺蜜的男朋友再次站起来。
如今国产影视剧中的女主,已经离不开滤镜打磨。/《三十而已》
都市女性影视剧,已经成为披着独立女性外壳、裹着家庭伦理剧内核的精美装饰品,以至于好不容易出现《爱很美味》这样一部看起来一切正常的都市女性剧,我们都要惊叹许久。
国产影视剧中的底层中年女性去哪了?她们是淹没于汹涌的影视文化消费大潮中,还是早已被庞杂臃肿的社会情景所遮蔽?
[1]《海璐飘飘——“金马奖”影后秦海璐专访》陈虎
[2]《秦海璐:再度出发》王艺
[3]《唯一的秦海璐》红菱
[4]《秦海璐:单眼皮女生的影后生涯》绯色
[5]《<钢的琴>是如何炼成的,秦海璐不收片酬反倒贴》南方都市报
[6]《秦海璐谈<青春派>:脚踏实地的青春》广州日报
[7]《万箭穿心与万丈光芒——浅析<万箭穿心>中李宝莉的女性形象》鲁静
[8]《男权话语下女性抒写——再议电影<万箭穿心>中性别构建》周怡
✎作者 | 杜恩
✎校对 | 凌晨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