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原来跟睡眠有关?

2021-12-22 2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家孩子今年11岁,刚上小学五年级,可懂事了;

以前每天放学回家,不用我提醒,他就知道写作业,成绩在班里也算前几名;

没事的时候,还经常帮我做家务、打下手;这一天天精神头可足了。

图片来源:《以家人之名》

可就从前几天开始,他每天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也开始马虎了,成绩直线下降……

难道孩子生病了?

周末我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医生也说这孩子很健康。

难道是要小升初,孩子学习压力太大了?

我打电话给老师,她说教学都是循序渐进的不会突然加大孩子负担。

但是孩子最近上课经常打瞌睡,老师问我: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了?

我才想起来,正好前两周孩子表哥来玩,把旧手机给他上网课用。

难道……他熬夜玩手机了?

一问才知道他每天都要偷偷玩手机到半夜两三点。

我当即把他手机没收了,勒令他每天必须10点之前睡觉。

可是,他竟然为了手机天天跟我哭闹……”

相信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其实近年来孩子的睡眠问题频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睡眠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其中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孩子睡眠不足,会有头晕、头痛、无精打采的躯体表现,还会伴随情绪烦躁,抑郁、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图片来源:

《TED|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sleep》

缺乏睡眠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生理学教授 Kleitman、Aserinsky 发现,在睡眠过程中,有一段时间眼球会不停的左右摆动,该睡眠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

图片来源:

《TED|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sleep》

这个伟大的发现为心理学家们对于睡眠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

睡眠剥夺实验

美国学生兰迪·加德纳对睡眠研究非常感兴趣。他经常思考:人究竟能多长时间不睡觉?长时间不睡觉会带来什么后果?

于是他自己作为被试,进行了睡眠剥夺实验。他找来同学进行严格监督,还安排研究员进行记录。

实验中他近11天没有睡觉!这是人类故意不睡觉,并且不使用任何兴奋剂所能达到的最长时间。

长时间不睡觉给他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在实验结束前,他就出现了神志不清的症状,甚至还产生了幻觉。

图片来源:

《TED|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sleep》

睡眠医学之父William Dement表示,睡眠剥夺可能对心理造成21种消极影响,例如焦虑不安、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降低、疲乏、食欲增加、活力减弱等。

甚至有的被试还会发生性格上的变化,个别被试出现了猜疑从而发展为妄想狂观念。

Monroe的研究也发现,睡眠质量好、坏不同的个体存在显著的性格差异。

他们在抑郁、神经衰弱、内向性、焦虑等方面差异显著,且睡眠质量好的个体拥有更好的适应性,心理发展也较健康。

睡眠时长一定要保证8个小时才是正确的吗?

并不是,不同人的睡眠时长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异。

图片来源:

《TED|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sleep》

一般成年人的睡眠时长约为8个小时;

但是有的人只睡4-6个小时就能恢复充沛的精力,这种长期睡眠时长少于6个小时而能保持良好状态的人,被称为“短睡眠者”;

图片来源:

《TED|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sleep》

也有的人每天要睡够足足10个小时才能恢复精力。睡眠时长必须超过10小时才能保持正常状态的人被称为“长睡眠者”。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不同阶段需要的睡眠时长也不一样。

美国睡眠基金会根据最新的睡眠研究,总结了不同年龄段的人需要的睡眠时长:

新生儿(0-3个月):睡眠时间为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睡眠时间为12-15小时

幼儿(1-2岁):睡眠时间为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睡眠时间为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睡眠时间为9-11小时

青少年(14-17):睡眠时间为8-10小时

年轻人(18-25岁):睡眠时间为7-9小时

成人(26-64岁):睡眠时间为7-9小时

老年人(65岁以上):睡眠时间为7-8小时

美国睡眠基金会推荐的睡眠时长是针对群体得出的,对个人来说应在此基础上找到符合自己生理需求的睡眠时长。

影响孩子睡眠的因素

睡眠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充足的睡眠能促进其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

儿童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甚至会间接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图片来源:

《TED|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didn't sleep》

解决问题讲究对症下药,先找到影响孩子睡眠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1.沉迷手机

综艺《家庭幽默录像》中,一个萌娃到了睡觉时间仍然坐在床上玩手机。

萌娃的妈妈也是个狠人,一句话没说,只把手伸到他面前,萌娃配合默契地从妈妈袖子里缓缓抽出一根棍子。

萌娃应该没少跟棍子亲密接触,一见棍子,立马放下手机乖乖睡觉。

现在网络游戏等娱乐软件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巧妙地抓住用户心理,设计出的软件用户黏性非常高,连成人也总是沉浸于手机各种娱乐软件里不能自拔,更何况是心理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的孩子,更容易沉迷于手机。

很多孩子玩手机时的状态类似于上瘾,常常到了睡觉的时间仍然不能停止,哪怕他们已经很困了,仍执迷于手机。

哪怕被父母没收手机、勒令上床,还是会想着用手机玩的内容,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2.缺乏安全感

曾经杭州有个小女孩,半夜大哭着给警察叔叔打电话。

忍耐了大半夜的女孩崩溃地说:“叔叔,我好害怕,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有回来,家里就我一个人,我一晚上都没有睡着……”

人在睡觉时,处于一个失去对外界环境感知的状态,不能对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作出反应。

所以,我们只能在感到安全的环境中入睡,而如果环境让我们感觉不安、害怕就会失眠。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因此孩子在入睡前都喜欢父母陪在身边。

而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情绪处于害怕与惊恐的状态,自然睡不着了。

3.先天气质

很多宝妈都曾困惑:为什么同样大的孩子,我家的怎么都哄不睡,一点风吹草动就要闹半天,而别人家的孩子就乖乖巧巧的一哄就睡?

图片来源:《坡道上的家》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不同,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睡眠天生就存在差异。

发展心理学家Thomas和Chess将孩子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类: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这三种气质类型的孩子睡眠各有特点:

容易型的孩子睡觉有规律、也容易入睡。

困难型的孩子睡眠则缺乏规律,入睡也较困难。

迟缓型的孩子则介于两者之间。

如何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睡眠?

大家了解了关于孩子睡眠的知识,那我们如何落实到实处,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睡觉呢?

1.把主动权归还给孩子

首先,要想孩子放下手机,父母就要先放下手机。想象一下,你边很嗨地玩着游戏,一边让孩子要少玩,孩子会信服吗?

父母要先严格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让孩子先看到自己的变化。

其次,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上。

图片来源:《少年听你说》

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孩子大名),你现在都上一年级了,是个大孩子了,妈妈觉得我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管着你了。

从今往后,你空闲时间想干啥妈妈都不管你了。但是你必须遵守两个约定:一个就是不管你咋玩必须得完成每天的功课,第二个是必须每天晚上10点之前上床睡觉。”

跟孩子商量好后,再一起制定没有遵守约定的惩罚,比如一天不准玩手机、一个星期不买零食、半年不买玩具等。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一开始千万不要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即使孩子只做到了一部分也不要追着孩子指责他没做到的地方,孩子的错误家长只提醒一遍,但是惩罚一定要严格执行。

最后,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室外活动,孩子有的玩就不会总想玩手机了,在外面跑跑跳跳累了晚上也更容易入睡。

2.重视睡前陪伴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就是他们的安全基地,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父母应尽可能陪孩子入睡,睡前给孩子一个晚安吻、拥抱、抚摸或者讲个睡前故事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跟温暖更容易入睡,入睡后也不容易惊醒,睡眠质量会更好。

还要尽量保证孩子在熟悉的地方入睡,如果在陌生地方休息,父母更要重视陪孩子入睡。

如果父母晚上都有事不能回来的话,可以请个孩子熟悉且喜欢的人帮忙哄孩子入睡,这样也能减少孩子的不安感。

3.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会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温暖、安静的环境更能给孩子良好的睡眠。

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虽然睡眠质量天生就有差异,但是睡眠环境的好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困难型孩子比较敏感,父母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多观察孩子的状态,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孩子睡眠的舒适环境。

比如,保证睡眠环境的安静、确保孩子床的舒适度、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等。

好的睡眠环境更有利于保证困难型孩子的睡眠质量。

总之,影响孩子睡眠的因素有很多,睡眠不足带来的问题也可能会各不相同;

需要父母耐心、理解和陪伴,更需要“看见”孩子、调控情绪的各种能力;

当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拥有自主驱动力,自然就睡得更踏实了;

并且,伴随的一系列症状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关注昭德心理,我们陪您一起:做明白的父母,带快乐的孩子!

参考资料:

[1]Monroe L., Psychologica1 and physiologica1 differences between long and short sleepers, Journal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67, 72, 255- 264.

[2]Tanaka M, in Cartwright R. D. A primer on sleep and dreaming, California, 1978, 39-41.

[3]Hartmann E.L. The function of sleep (3rd printing)[J]. New Haven, 1976:63 - 70.

[4]李德明.睡眠剥夺的心理生理影响[J]. 心理学动态,1983(2) :24 -31.

[5]Aserinsky, Е., & Kleitman, N. ( 1953). 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mob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 Science, 118, 273 - 274.

[6]Dement, W. (1960). The effect of dream deprivation. Science, 131, 1705 -1707.

-END-

策划:M T

作者:Lisa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