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云上珍品|静听,西晋庄园的动物心声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动物庄园》里有着一群特立独行,不堪被剥削的动物们立志于推翻农场主的统治,创造新世界。我行我素的波克夏猪拿破仑成为动物们的“领袖”,有理想的小猪雪球心怀抱负却被迫出逃,沉默寡言的驴子本杰明看破动物阶级,兢兢业业的老马拳师劳苦一生,还有盲目追随的羊群整日忙于造势……
《动物庄园》海报,图源网络
且不说作家奥威尔影射的那个时代,光是这群热热闹闹,有了灵魂的动物们在庄园“干起大事”,励志建立美好家园的故事就足够引人注目。
而我们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里,也有一群在「西晋动物庄园」里见证了朝代动荡更迭的动物。被泥土掩盖千年后终是耐不住寂寞,在博物馆里现世,渴望重新讲述他们那些年在庄园里的故事……
西晋(266年—316年)在中国历史上只留下短短五十一年的篇章,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不过是“魏晋南北朝”顺口溜中的朝代。但是千年以前,在这个存在感不高的朝代,豪奢士族们坐拥大片庄园,精雕细琢着生活品质;田间的佃农与黄牛头顶骄阳耕作,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匆匆结束的朝代,所幸有青瓷记录复原过往的生活场景,在生命结束后与己共眠,静静等待千年后的苏醒……
今天从西晋庄园里重见天日的四件文物都有着西晋“明器”的身份,且听听它们的心声:
1
西晋越窑青釉瓷牛厩
高9.0厘米,口径13.8厘米,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
“你姥姥姥爷家的米和粮,都是靠老牛我犁出来的”
牛,在中国农耕文化历史上可谓是贡献值排行榜上的榜首。大户人家良田万顷,那必定是要有几头忠厚老实的老黄牛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方能春种秋收。
牛骨的考古遗迹遍布南北。说起牛耕的起源,有的学者认为从夏商驾驭牛车就可以窥探一二,也有不少专家支持春秋牛耕说。但要说耕牛打开南方新世界,这其实得益于我们的北方同胞。汉末战乱,北方农村经济破败,百姓购买力下降,于是资本南下,投向南方的土地。同时也有大量北方流民逃亡到江南,躲避战乱的同时带来了北方精耕细作的技术,大力推广牛耕,于是南方水稻田由此展开了一场「畜力革命」。
有了中原人带来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的地头蛇们就开始大展身手了。早在春秋战国私有土地制发生后,农民不堪重负被迫售卖土地,不少富人们就开始承买兼并,往后孕育出汉代的「地主经济」。而南方「世族庄园经济」相较之下则更加繁荣,一边有早在孙吴时期就拥有众多庄园的吴氏世族,另一边又有大力开发无主地、“封固山泽”的侨姓士族。手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荒田上就开始出现耕牛辛勤劳作的身影,造就了好一番贵族世家广占良田、六畜繁盛的景象。
耕牛图,西晋墓室壁画,甘肃嘉峪关
不过既有权倾朝野的门阀士族,就有在田间耕作、挥汗如雨的劳动者。“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耕牛》王安石),虽是地主家的牛,但却与田间僮客朝夕相处。万亩良田开垦出来的财富通过了烈日下佃农与耕牛汗水的见证,这才构建出豪门世族奢靡的庄园。
2
西晋青釉瓷鸡笼
长16.2厘米,宽10.2厘米,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
“没有一个人是听我俩打鸣还赖床不起的”
跨过万顷良田,来到庭院,一阵鸡犬之声不绝入耳。身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六畜之一的鸡虽然常常被排在末尾(六畜:马、牛、羊、猪、犬、鸡),但身世不凡。《太平御览》里有记载:“黄帝之时,以凤为鸡。” 民间也常把鸡唤做“凤”。鸡同“吉”,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古代人在节庆杀鸡宰羊也是为了图个“大吉大利”的好兆头。
扬场图,西晋墓室壁画,甘肃嘉峪关
也因为公鸡打鸣,“三更灯火五更鸡”,每天清晨认真负责地充当古人的“活闹钟”,“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选自《诗经·风雨》),被古人当作是有守时报晓的德行。鸡鸣声一起,农民便要牵着老黄牛去地里耕作。
在苏州,我们把鸡叫做“鸡咕咕”,也是把每日跟着鸡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讲在了名字里头。
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的这件青瓷鸡笼里养着的这一对鸡,不似斗鸡那般盛气凌人,反而是被驯养得服服帖帖。只从喂料口里露出两个灵巧的鸡头,小小的鸡冠,圆溜溜的眼睛。一胖一瘦,卡着饭点冒出头来等投喂。
你别说,它们俩的居住环境还不赖,一室两厅,还能遮风挡雨。平日里不愁吃不愁住的,好日子能一年过到头。最后到了年末吧,这家大户人家就靠着它俩摆上一桌宴席,图个好兆头。这点儿好意也还得留到死后,做成明器一块儿入土才算得上是圆满如意。
3
西晋青釉瓷狗圈
高5.2厘米,口径15.0厘米,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
“撒娇、卖萌,陪主子打发时间这些小事就交给我,汪!”
鸡和狗总是被人联系在一块儿,许是因为这两位爱闹腾的家伙们都被养在庭院里。古人以“鸡鸣狗吠之声”来描述社会稳定,活在现代的我,平常晚上出门散步看见大爷大妈在小区里吹着晚风遛小狗,也觉着小日子过得很巴适。
狩猎图,西晋墓室壁画,甘肃嘉峪关
狗,虽然块头上比不过猪马牛羊,也不像鸡能下蛋,但却是和人相处最为亲密的一个。西晋书法家陆机曾经就养了一只叫“黄耳”的小狗,有传书之功。《晋书·陆机传》里记载“初,机有俊犬,名曰黃耳,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 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陆机与黄耳相互陪伴,相互信赖,在外漂泊工作的日子里才多了一丝温情。而我们吴中博物馆里收藏的这只小狗,过去也一定深得主人喜爱,所以才会化身明器,黄泉相伴左右。
明器钵内的小狗乖巧的趴在正中央,抬头咧着嘴,翘着尾巴,就好像有主人在面前逗弄一般。青瓷烧制的毛发柔顺分明,透着光泽,想来一定是每天都会细心照料。白日里主人忙于打理庄园,傍晚回到小院儿里,乘点儿风凉,逗逗小狗,享受一下狗子陪伴的温暖,也许这便是古人繁忙庄园生活中所向往的那一点儿美好与放松吧。
4
青瓷兔形水注
高6.1厘米,口径1.9厘米,枫桥狮子山一号墓出土
“肚子胖胖其实是因为我满腹经纶”
这最后一件儿有话要说的小动物有点儿特别。虽不在六畜的行列内,但在过去常伴主人案前。这是一只长了膘的大胖兔子。说人家胖其实还有点儿委屈它,因为这只大胖兔子其实是件「水注」,或称「砚滴」,是件文房用具,古人用来滴水于砚,肚子里总要装满水,所以必须要胖乎乎的才耐用。
放鹰猎兔图,嘉峪关新城4号墓壁画砖
别人家的小兔子都娇小可爱,但我们馆里的这只走的却是“丑萌”路线。小小的耳朵,胖胖的四肢,还有一张能吃下一箩筐草的“深渊巨口”。不过咱也不能以现代人的审美来评判,其实这只看似超重的兔子“长膘”也是为了迎合水注的设计。《饮流斋说瓷》第九《说杂具》中就有道:“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久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两晋时期流行蛙形,兔形,龟形水注,所以说不定这款青瓷兔形水注在过去也是件流行款呢。
再说,两晋书法人才辈出,西晋有陆机的《平复帖》,东晋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馆里的这只小兔子也一定肚子里有墨水,腹有诗书气自华~
西晋是历史上一闪而过的流星,短暂的统一还没来得及长久就又陷入战乱与分裂。在这“昙花一现”的时代,门阀士族的庄园良田万顷、六畜繁盛。曾经热闹的庄园里,田间有僮客佃农牵着黄牛辛勤耕作,庭院里能听见鸡鸣犬吠,还有书房里的小书童手持水注,目不转睛地盯着主人在宣纸上挥洒笔墨。万亩良田之下,埋藏着门阀士族的财富权利,也浸润了农民寒耕热耘的汗水。世家大族的暗流涌动,与佃农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交织在西晋的庄园里。
过去的朝代虽已然翻篇,但记录在明器上的历史千年后仍然清晰灵动。匆匆结束的朝代与来不及娓娓道来的故事都被刻画在西晋青瓷明器上,随着时代与生命的结束埋入黄土,等待后人细细倾听它们的心声,尘封的庄园就会重新迎来生机……
原作者:秦艺雯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陈曾路《吴中博物馆导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
刘兴林《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中国农史》,2016年第2期。
吴存浩《论六朝时期南方地主庄园经济》,《东岳论丛》,2008年第1期。
老猫《中国古代人称鸡为德禽,对其尊崇有加》,转引自郝健主编《法制晚报》,2015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