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同学俩月吸粉1600多万:用短视频构建乡愁,他到底是谁

瞭望智库
2021-12-20 09: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12月8日,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张同学在家中准备拍摄短视频。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杨青摄

伴着魔性的音乐,张同学从东北大炕上一跃而起,拉开粉色印花窗帘,穿起掖在枕头下的袜子,下床喂狗、养鸡、“嘎肉”、做饭……开始了看似粗糙,实则飘逸洒脱的一天。

凭借着高频快剪的视频风格,张同学在抖音平台两个月内就已迅速吸粉1600多万。与他相关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榜,一系列的争议、模仿、围观也纷至沓来。“张同学是谁?”“他的家乡如何?”“他想表达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辽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

12月8日,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张同学在家中喂猫。

文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武江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原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6日,原标题为《“张同学”俩月吸粉1600多万!看似粗糙实则洒脱,他是谁?|电讯调查》。

1

家乡与老屋

一进村,就可以看到金黄的田地里,扎着大大小小的秸秆堆,远处渺渺的炊烟在村与山之间弥散。顺着光洁的水泥地往深处走,蜿蜒的小径上高高矮矮地点缀着一个个白墙灰瓦的现代化民居。

张同学经常拍摄的那间老屋,红瓦砖房,夹在一众白色瓷砖贴面的民居之间,显得有些破旧。房间里,棕红色的木柜、陈旧的DVD机,贴满贴画的玻璃书柜……这些富有年代感的陈列与摆设保持着20世纪90年代的模样。

“这是我爷爷的房子,是我用来拍摄的地方。我自家的房子实际上在前院。”张同学解释说。

12月8日,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张同学在家中剪辑视频。

他穿一件旧青布棉袄,红扑扑的圆脸盘上,印着几道或深或浅的皱纹,泛红的眼睛下浮着眼袋,略显疲惫,鼻头间还沾着一抹刚擦过脸的卫生纸屑,着实有些“粗糙”。

前一天,他刚刚接受过三家媒体采访,每天都有近百名粉丝来到这里与他合影。其中,不少人还来自外省。为了防疫,他的朋友们在老屋旁边架起了桌子,来访的人必须签字、测温、佩戴口罩。

曾经落寞的老屋一下子变成了村子的“网红景点”,门口多了好几辆外地牌照的汽车。

12月8日,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张同学家外景色。

2

乡愁与短视频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开始有些抗拒,双手插兜,坐在炕沿上侧对着我们。直到抽完一根烟,他才渐渐放松下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张同学原名张凯,与网络上的种种猜测不同,他是地地道道的松树村人。如今36岁的他,经历过许多波折。初三年级辍学后,他做过大车司机,与朋友合伙开过汽修厂,但都“没成大事”。汽修厂还因管理不善、意外失火,赔了30多万元。

12月8日,张同学在家中指着上学时照片中的自己。

“当时我就住在汽修厂的一间5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张木板床,一台电视机和一个DVD机。”张同学说,那个时候他总是失眠,常常把光盘反复塞进DVD机里,挤在木板床上观看,凌晨4点多才能睡着。

2014年,修理厂彻底倒闭后,他拎着行李回到了松树村。“刚走到村口,我心里一下子敞亮了起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依旧是熟悉的样子。沉淀一段时间后,他又开始了在村子里的创业,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他在空地上养的5000只鸡,还没到一年,就赶上了鸡瘟。“当时真想干出点什么,但就是干不好。”张同学说,2015年开春,他跟着朋友到山东开店打工,每月能赚到一万元左右。2020年7月,因为家里面生了二胎需要照顾,他又重新回到松树村,开始筹划拍摄短视频。

“我最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他的很多镜头都很刁钻,我每次都把自己想象成摄影师,会从哪个角度拍成这个效果。”张同学说,他最开始是叫来几个赋闲在家的发小一起拍。

这群30多岁的男人女人们,有时候是在村里的空地,“鼓手”用木棍敲着水桶当鼓手,“吉他手”把纸箱子剪成吉他模样,随意拨弄。张同学担任主唱,在雨中狂热地献曲。有时候他们会跑进山里,扮成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来一场无厘头的表演。每次拍完,几个人总会热乎乎地在屋子里“嘎肉”,舒舒服服地喝一顿酒。

破旧的老房子、和兄弟们“嘎肉”吃饭、每晚看DVD……张同学把过去的自己都投影在自己的视频里。在他看来,这是他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对家乡深深的乡愁。此外,端着盆去河里洗衣服、扒火炕、上山砍柴、挖地窖等这些城市人看似遥远的场景,在这座村子里依然是大部分老人的生活常态。

对张同学来说,视频里的农村生活“是否真实”的探讨,并没有意义。他更多像一个非专业的“农村导演”,因为剧情需要,他糅合了回忆与现实,通过短视频建构一个自己所理解和怀念的家乡。

12月8日,张同学小时候的照片。

3

走红与未来

现实中,张同学童年记忆里热闹的乡村,正在慢慢老去。在松树村,虽然大部分人家都盖起了干净整洁的民居,洗衣机、电脑、地热等一应俱全。但与中国部分农村一样,松树村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由于村里山地多,耕地面积人均不到一亩,很多年轻人选择到附近的乡镇打工,村子里常住人口以老人为主。

直到张同学爆火后,一辆辆涌进村子的外地牌照车,一个个赶来打卡合影的粉丝,才让这座小山村“年轻”起来。张同学的发小二涛,一天下来就加了上百个人的微信,经纪人、合作商、粉丝什么人都有。

来自网络的追捧终究是一时的喧哗,这座小山村始终要回归宁静。住在张同学老屋不远处的李大娘说,对于张同学的爆火,大家都对这个曾经憨厚淳朴的乡亲给予了厚望。“张凯他很老实,我倒不怕他变坏,就希望他以后能把我们附近村子的农产品都卖出去。”

对于张同学来说,当聚光灯突然一下聚焦到一个农村汉子身上时,他也陷入了迷茫。“我不确定具体以后会干什么,但是卖一些家乡的农产品,让家乡变得更富裕、更热闹,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下午四点半,记者和张同学告别离开了松树村。随着暮色渐深,老屋前的粉丝少了许多。车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让人看不真切。只有山脚下的民居里,亮起星星点点的光,才能让人略微有些心安。

12月8日,在辽宁省大石桥市建一镇松树村,张同学在家门前。

延伸阅读:

围观“张同学”,我们看到了啥

文丨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于力、孙仁斌、武江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原文首发于2021年12月16日,原标题为《围观“张同学”,我们看到了啥》。

最近,新晋网红“张同学”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随着知名度迅速提升,社会各界围绕“张同学”的讨论越来越多,就连消防部门都“盯”上了“张同学”——对他视频中使用老化插排、室内用炭火盆和铜火锅等消防隐患发出提醒。很多人都在讨论:当我们围观“张同学”的时候,究竟看到了什么?

破败村屋、满屋旧家具、冒着红色火苗的灶膛、炕头的炭火盆……“张同学”视频里的乡村,是典型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农村生活场景。“张同学”自己也表示,村屋是爷爷留下的遗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视频表达一种怀旧情绪。也许正是这种似曾相识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近两个月在抖音已吸粉超1600万。这一现象也折射出一个迫切的问题:乡村需要更多被看见并重新审视。

许多网民留言说,在“张同学”的视频中,看到了乡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曾经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乡村生活成为美好的回忆。在短视频平台,“张同学”营造的略带怀旧风的乡村生活场景中,人们找到了记忆里的乡愁和心灵的慰藉。

除了看到乡愁,人们还从“张同学”的视频里,看到正在逐渐老去的乡村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求学、务工,进城安家,部分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随之产生。在这里,更多的是老旧的房屋、老去的人们、留守的妇女儿童,乡村要振兴、要发展,力量在哪里?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由得我们不去深思。

“张同学”在网络上火爆之后,很多粉丝从全国各地到他的家乡去“求合影”“打卡”,也增加了“张同学”生活的村庄——松树村的曝光率。从现实角度考虑,这种被“看见”是有意义的,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该怎样去振兴、怎样去发展、未来农民的生活该往何处去、我们的精神原乡该如何安放……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前几年就已火爆海内外的“李子柒”到当下的“张同学”,他们背后承载的是人们对乡村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怀念和珍视。采访中,“张同学”也告诉记者,未来,他希望借助自己的人气,帮助家乡的乡亲们推销农产品,改变自己村庄的面貌。这种朴素的愿望无疑是好的,但实现乡村振兴,仅有“张同学”们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每个人透过热闹的视频背后去深思、去行动、去守望我们共同的美丽乡愁。

原标题:《“张同学”俩月吸粉1600多万!看似粗糙实则洒脱,他到底是谁?》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沈关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