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明白为什么人们畏惧新生事物,我害怕陈旧的” | 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逝世

2021-12-20 10: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Lens WeLens 收录于话题 #“这就是人生” 61个内容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18日,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于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8岁。

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2007年他获得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在颁奖词中,评委们是这么描述他:“罗杰斯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他相信城市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早在19年前,罗杰斯就在The Observer Regeneration大会的演讲上提出了发展可持续城市。在他看来,城市生活是人类文明最美丽而愉悦的表现。在未来,城市的区块不再是互相独立的,生活、工作、购物、学习、休闲娱乐可以在一个多样而变化的城市结构中互相重叠。

他也在践行着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样貌,而他最为人熟知的建筑设计便是位于巴黎中心的蓬皮杜艺术中心。

在巴黎创造了一个怪物

蓬皮杜艺术中心于1977年,建筑甫一落成,就遭到了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费加罗报》的攻击:“现在巴黎也有自己的怪物了,就像尼斯湖水怪一样”。

蓬皮杜艺术中心是罗杰斯与好友兼合作伙伴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共同设计的作品。

1976年,蓬皮杜中心项目合作的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

艺术中心位于蓬皮杜高地,那里曾被称作“1号肮脏孤岛”,挤满了小街道和简陋的排污措施。后来在城市整改计划中,这里变成了一处停车场。

罗杰斯记得,在参与设计竞赛中,比赛说明中是这么介绍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这是一个供所有人使用的场地,不论年纪,不论信仰,不论贫富。”

1971年设计平面图

为了完善设计,罗杰斯与皮亚诺在比赛刚开始时参观了巴黎,第一站就是蓬皮杜附近的马莱区和雷阿尔街区。在这次的参观中,他们也确立了自己的设计目标:蓬皮杜不再需要一个艺术宫殿,而是一个公共生活场所:

“它可供人们日常会面,为城市带来活力,供朋友和情人在这里约会,供举行自发的表演与游行,供父母带孩子前来嬉戏,供任何人坐在这里闲看城市的日常生活。”

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只占到了一半,还有另一半留给了城市广场,罗杰斯和皮亚诺的作品也是在参与比赛的680多幅作品中,唯一一个设计了公共广场的作品。

(从左至右)彼得·赖斯(蓬皮杜团队的设计工程师)、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在建设现场

但这并没有为他们的设计赢得多少赞赏,事实上,从拔得设计比赛头筹到建筑落成,罗杰斯几乎从未听到过任何的正面评价,在项目建成的七年后,《纽约时报》的评论员艾达·路易丝·贺克斯台伯和希尔顿·克雷默,是罗杰斯唯一记得两位曾经给予建筑正面评价的作者。

罗杰斯记得克雷默对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评价,“它只是看上去和人们曾经见过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所以对那些无法接受新的建筑艺术的人来说,它特别可怕。”

不只是专业人士,巴黎居民对这座建筑也有许多不满。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幕前不久,罗杰斯在一个雨天去查看建筑,他没有带伞,一位法国老妇人邀请罗杰斯到她的伞下躲雨。

老妇人问罗杰斯,这座建筑是谁设计的,罗杰斯希望趁机邀功,便回答,“夫人,是我”。但最终,老妇人什么都没说,只是用伞狠狠地打了罗杰斯的头,就大步走开了。

上:1977年罗杰斯(左)和皮亚诺(右)在开幕前试用中心的扶梯

下:2018年罗杰斯(左)和皮亚诺(右)合影

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外部充满了钢铁、管道和玻璃,这也是他们所属的“高技派”建筑的主要特点:将高科技工业和技术的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试图通过建筑的内部和外部来传达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有一种机械美。

皮亚诺则是这么形容他们的建筑的,“整座建筑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由玻璃、钢铁与彩色管道组成的巨大宇宙飞船,出人意外地降落在巴黎的中心。但它很快就会在这里扎根”。正如他的预言,巴黎市民很快就接受了这座“钢铁怪物”。

在开始大面积使用钢筋、玻璃作为建筑材料之前,罗杰斯也曾经试过用传统的泥工方式进行建筑,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的 建筑方式在现代社会是一种时间上的奢侈。

花4年建一栋建筑是一种奢侈

罗杰斯最早的建筑实践是为自己的父母建造房子。

当罗杰斯还在耶鲁大学学习的时候,他与第一任妻子苏·布伦韦尔去加利福尼亚旅游,他们看到了当地明亮的建筑,在工业建筑中,不同的颜色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罗杰斯决定将这些颜色带回英国,为父母建造了一座园景小屋。

�� 理查德·罗杰斯在园景小屋中接受采访

在建造园景小屋的同时,罗杰斯与苏和另外两位朋友诺曼·福斯特与温迪·奇斯曼一起成立了建筑小组Team 4,Team 4共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项目是克里克·维安别墅,这次的业主是苏的父母。

克里克·维安别墅和苏的父亲

因为建筑本身造型独特,对传统的建筑泥工要求颇高,克里克·维安别墅花费了4年的时间才完成,罗杰斯也忍不住感叹,“6个建筑师花了最好的3年去完成一栋建筑,这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奢侈。”

在当时,英国每年需要建造四十万套房子,但如果每座房子都需要花费同样的时间与人力,则将变得毫无意义。在如此高的需求中,罗杰斯希望创造出利用工业化技术的建筑,“可以用相同的外壳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客户随时间变化的需求。”

罗杰斯夫妇在伦敦家中

罗杰斯的住宅作品似乎与后期的高技派建筑大相径庭,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点:充满了鲜艳的颜色。

罗杰斯本人也很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衣服

和他的建筑一样,罗杰斯也喜欢鲜艳的衣服。一次,《卫报》的记者Rachel Cooke到罗杰斯的家中进行采访,她形容,罗杰斯就像一道彩虹一样:带着大大的微笑,穿着绿衬衫、青背带、蓝裤子、橙袜子和黄鞋子。

�� 罗杰斯与第二任妻子的家

罗杰斯对颜色的热爱与他的家庭离不开关系。

罗杰斯的父亲是医生,母亲则是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孩子,对色彩十分敏感,后来成为了一名专业的陶艺师。1933年,罗杰斯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间公寓中,这座公寓阳光充沛,窗外是一座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雄伟教堂。在公寓中,还有堂兄埃内斯托设计的现代家具。

罗杰斯的父亲与母亲

佛罗伦萨对罗杰斯的影响很深,他一直都很喜欢那里的建筑与风景,在成年之后,他也会像父亲一样,在佛罗伦萨的街头为别人讲解建筑与历史。

6岁的时候,罗杰斯一家人搬到了英国。罗杰斯回忆,他的生活一下从彩色变成了灰白,“在英国的第一个圣诞节又黑又冷,我唯一收到的礼物是一个灰色的玩具潜水艇。”

罗杰斯在图斯卡纳

战后的英国物资紧缺,也许是受到了窘迫生活的影响,人们也开始限制颜色的使用,大部分人都只穿着黑色与灰色的衣服,但罗杰斯的母亲却依然穿着鲜艳的衣服,回忆起母亲的样子,罗杰斯依然印象深刻,“在我上小学时,她接我放学时总让我很尴尬,但她显然对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母亲在园景小屋的书房中

罗杰斯对于色彩的偏爱也许也来源于勒·柯布西耶的影响。

每年夏天,罗杰斯都会回到意大利露营,有一年,为了参观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他特地绕道法国,在城市里搜寻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他最后决定在一片田野上露营,第二天早上,他发现大楼就在这块田野的边上,而大楼里的居民都在从窗户和阳台那里探头好奇地打量他。

马赛建筑表达了早期现代主义对日光和新鲜空气的偏爱。这座建筑是由原始混凝土(法语为“béton brut”)建造而成的,这也是“野兽派”(brutalism)名字的由来。在屋顶有一处公共空间,一条跑道和一个游泳池。建筑中不只有房间,还有商店、餐厅和诊所。

罗杰斯的堂兄埃内斯托·罗杰斯同样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他所在的米兰BBPR事务所是意大利最著名的现代设计公司,事务所位于米兰市中心,年轻的建筑师们聚在一起探索建筑创造的社会可能性。

在服兵役的时候,罗杰斯会在休假的时候去事务所帮忙,服完兵役之后,他就开始到BBPR事务所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他尝试过画图,但却不太成功,每当有客户来访时他都会匆匆收起自己的图纸。

在罗杰斯刚到BBPR工作的时候,埃内斯托曾经给他写过一封欢迎信,信中说,“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生活中充满了好奇,打开门,倾听世界的声音。”埃内斯托的热情,也同样影响着罗杰斯对城市建设的探索。

维拉斯加塔是BBPR建筑事务所最有名的建筑之一,在设计的时候,罗杰斯也在事务所内工作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许多人都在呼吁采取积极行动,罗杰斯也不例外,他也开始呼吁城市规划者与建筑师一起共同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于罗杰斯而言,建筑也是一种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长寿,宽松,低能量”曾经是建筑建设的古老格言,“长寿”的建筑不会很快被拆除,在财政和环境上都可以节约巨大的成本,“宽松”与“低能量”是想通的两个概念,当建筑内被人工照明、空调、通风和供暖系统所控制,完全切断了与环境的接触——不仅耗电量巨大,对建筑灵魂也是一种侵蚀。

在随后的建筑项目中,罗杰斯也将这条准则运用其中:

波尔多法院使用了隔热材料缓解昼夜温差,同时利用天然的“烟囱效应”将法院和集会室中的冷空气抽出。

澳大利亚悉尼的奇夫利八号楼项目获得了最高水平的环境认证,也是澳大利亚最环保的建筑之一,其碳排放量比标准的办公大楼低一半。

它在地面上创造了公共空间,设有自动百叶窗,可以追踪阳光,不断调整角度,以制造阴凉。它还能产生热量和电力,回收废水,收集雨水。它的办公室内部被分成两到三层的隔层,通过内部楼梯连接,而不是全部依靠电梯。

而建筑也从来都不是一件个人就能完成的事,在城市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建筑不断被推倒又重建,而建筑与建筑之间,应该要互相补充,互相对话。罗杰斯也认为,一座城市不可能完全由用一种风格的建筑组成,“最重要的是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高度、规模和建筑风格都很重要,但是规划应该考虑被建筑所围绕的空间的质量和性质,它们和建筑物本身一样重要”。

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现代城市中,罗杰斯也在提倡一种更紧凑的城市格局。如果城市的格局变得更加紧凑,城市空间更合理地利用起来,这就已经节省了相当一部分能源的使用,人们也不再需要开车通勤,用简单的代步工具甚至是步行就可以到达。

“建筑是城市的力量,

现代主义不必冷酷”

直到2007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建成30周年,属于罗杰斯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才姗姗来迟。除了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外,罗杰斯也留下了许多的建筑杰作。

洛伊德大厦

Lloyd's building, London, UK (1986)

1984年建成的英国洛伊德保险公司总部(Lloyd's towers)项目,和蓬皮杜中心同样大胆,反叛,颠覆传统。罗杰斯又一次用金属和玻璃的构材组合和透明电梯的往来穿梭展示高技派的建筑图景。也正是这两座建筑,让罗杰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获得了“高科技派”风格创始人之一的名声。

这座办公大楼位于伦敦金融区中心一块不规则的基地上,罗杰斯的提案是让大厦的建筑机能,可以根据洛伊德保险公司的市场经营来进行调节。这座14层高的办公楼环绕着一个中央中庭,内部的主体建筑是一系列开放灵活的办公室组装起来的,洗手间等服务功能的塔楼被放置在外围,通过将建筑主体和服务设施分离开,来实现整体更加灵活统一的空间。

伦敦千禧穹顶

Millennium Dome, London, UK (1999)

千禧穹顶位于泰晤士河边格林威治半岛上,是英国为了庆祝千禧年的到来而建立的。罗杰斯将穹顶设计成一个巨大的圆顶形帐篷,12根亮黄色的塔状钢杆作为支撑。2000年有超过600万人参观了该景点,随后被改作为演出和娱乐场所使用。

马德里巴拉哈斯机场

Barajas Airport, Madrid, Spain (2005)

罗杰斯和知名建筑师安东尼奥·拉梅拉(Antonio Lamela)共同设计的机场第四航站楼,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案,每个模块为18X9米,不仅大大地节约了整个建筑的建造进程,同时由于整个建筑是用预制的钢结构件组装而成,未来还可根据需要,用很低的成本进行扩建。

巴拉哈斯机场在1928落成之后,就一直作为欧洲航运的中心。机场是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旅客通往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欧洲和拉丁美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乘点。

哈默史密斯·玛吉癌症中心

Hammersmith Maggie's Centre, London, UK (2008)

该疗养中心项目位于西伦敦的查令十字医院内,“让病人生活在平和温暖的风景,而非令人沮丧的医院病床上。”延续Maggie’s Centre 癌症中心治愈系建筑的理念,这个橙色的中心想要给癌症患者带来治愈和振作的心情,以与医院内的其他建筑机构形成鲜明对比。此项目为Rogers的工作室赢得了第二个斯特林奖。

利登霍尔大厦

The Leadenhall Building, London, UK (2014)

建筑高度224米,地上52层,地下4层,位于洛伊德大厦正对面的Leadenhall大厦,因其外形呈楔形阶梯状,被戏称为“起司刨(Cheesegrater)”。

这是全球首个采用外露巨型钢斜撑框架系统的摩天大楼,由于伦敦城市规划中有一个视野管理框架(view management framework),Leadenhall大厦逐渐变细的轮廓保护了城市中关键的全景景象、直线视野和河景,大厦的设计确保从一些重要地点能看到市中心的圣保罗大教堂。

该项目获有“建筑领域奥斯卡”之称的安玻利斯摩天大楼奖(Emporis Skyscraper Awards)2014年度全球十大杰出建筑。2016年,罗杰斯和工作室200多名员工搬进了这栋大楼内色彩明亮的办公室。

晚年时,罗杰斯常常受邀到各地进行演讲,在结尾时他喜欢引用两千多年前古雅典人在成为公民时的誓词:“(希望)当我死去时,我的城市没有变差,而是变得更伟大、更好、更美丽。”

罗杰斯很喜欢这句话中的乐观主义:社会有变好的可能,人们也有把这个目标实现的能力。

他也希望,不仅是建筑师,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讨论中,去赞美、支持好的建筑师,让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进城市的建设中,这也会让人们生活的城市变好,而这个“更好”的未来社会将会变得更美丽、更紧凑、更环保、也更公平。

参考资料:《建筑的梦想:公民、城市与未来》

原标题:《“不明白为什么人们畏惧新生事物,我害怕陈旧的” | 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逝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