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览|中央美院前院长潘公凯在沪呈现水墨探索
12月24日起至明年5月7日,“笔墨·求索:潘公凯水墨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通过课徒稿、多媒体影像、理论文献、艺术创作的穿插并置等综合手段集中展示和呈现原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的水墨作品。
潘公凯创作于2016年的《荷梦连江海》,1552cm×180cm潘公凯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有着学者、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多种身份。
12月24日起至明年5月7日,“笔墨·求索:潘公凯水墨艺术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潘公凯是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展陈总策划与总设计,时隔6年,他再次来到新的中华艺术宫举行自己的大型展览,显得别有意义。
展览由沈揆一、杨杰进行策划。中华艺术宫高大宽阔的空间,因展览而进行了重组和分隔。展览分别以“课徒:笔墨探源”和“创作:笔墨拓展”为两个子主题篇章,在20、21展厅中通过课徒稿、多媒体影像、理论文献、艺术创作的穿插并置等综合手段集中展示和呈现潘公凯对中国文脉“传承”和“改变”两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使参观者能了解他从中国文化内部推进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道路。
潘公凯创作于2015年的《风荷图》,680cm×69cm
于潘公凯水墨画中的诸多自然题材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对荷花的阐释,绘画尺度的扩大超出了架上绘画的概念,有的作品占据了整面墙的长。长度的扩大代表着一种欲望。
“‘笔墨’是一种较广义的理解,既包括可视的笔墨语言形态,也包括可视形态背后的价值演进。‘结体’是指平面的画面结构,亦即章法、布局。在我的理解中,笔墨是承载主体精神的形式语言,是精神的载体,结体也是承载主体精神的形式语言,也是精神的载体。尤其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进程中,画面的章法布局,亦即“结体”的改变,无疑具有不亚于笔墨演进的重要意义。”潘公凯说。
潘公凯创作于2010年的《高秋图》,1300cm×180cm
策展人沈揆一认为,早在1980年代中西文化冲撞的大潮中,潘公凯就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价值的信念,鲜明地提出了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多向深入”的主张,并进而在绘画实践和教学上提出“绿色绘画”的概念,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从坚持运用“笔墨”这一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语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宣言。
当然,对于笔墨的理解其实有高低雅俗之分,而这是一个更大更具文化含量的话题了。
【链接】
潘公凯作品大图欣赏(横置观看)
《高秋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