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哲学系新建:我们让艺术与哲学“面对面”
原创 孙欣然 于润欣 复旦青年
“
委拉士开兹的《宫娥》有着成熟的透视技法和色彩层次,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八大山人的画卷中,却独独一根枯枝、一只呆鸟。尽管人们都能感受到两幅画的美,但到了艺术分析的时候,西方艺术史家们能用无数的数据和理论论证《宫娥》之美,却在中国画前失语。
“如何根本性地解读中国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呈现中国艺术?”这也是复旦艺术哲学系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
”
复旦青年记者 孙欣然 于润欣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计丹洁 赵芸巧 编辑
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讲师王维嘉把艺术和哲学比作光华楼的双子塔,两者都是“真理的高峰”,但互通却并不容易。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中国的美学研究大多聚焦理论,很少与艺术实践结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2020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正式获批成立,这是国内高校中首个艺术哲学研究的系科。
艺术哲学系系主任沈语冰在2021年11月的艺术哲学系成立大会上介绍,艺术哲学系将从哲学角度反思、批评、建构和推广艺术,同时在教学中加入艺术创作、展览策划等实践内容,实现艺术与哲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建系:让艺术与哲学“面对面”
哲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可玥是艺术哲学系的第一届学生。她在入学的第三个月就前往复星艺术中心,参观潘公凯的“笔·墨”展览。这是她第一次亲眼见到潘公凯的作品。
墙上印着许多幅巨型水墨画。陈可玥对那些画印象深刻,觉得它具有一种强烈的“中式传统的现代性 ”:“在艺术传统和现代性均在西方话语掌控的当下,它是属于中国画的形式语言,能够与人们对东西方美术图像的感知方式共通共融。”
▲潘公凯《雪融残荷》/图源:斑马画报
对陈可玥来说,这是哲学在艺术现场的第一次现身,但结合哲学的艺术展览其实早已有之。
2018年11月,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艺术史及艺术理论博士夸特莫克·梅迪纳,策划了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禹步Proregress”。双年展期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还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四场“回环Detour——艺术与哲学的对话”国际论坛。
在双年展的官方介绍里,“禹步”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夏禹所创的神秘步伐,“Proregress”是由“progress(前进)”和“regress(后退)”重新组合成的词语——那是一种进退之间的矛盾状态,是当代艺术与复杂性的对抗。这是当代艺术对于生活世界复杂性的一种呈现。
通过新奇的词组与概念,本就拥有哲学教育背景的梅迪纳创造了一场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艺术与哲学看似相隔遥远,却近在咫尺,它们都是人类精神的解放力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说。
在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本科生们的课程体系简称为“1+3”:一年的基础性哲学训练加上三年的艺术哲学类专业课程学习,既有“哲学+电影”“哲学+摄影”“哲学+建筑”等创新型课程,也有“馆校联培”和“studio+classroom”的尝试。从classroom到studio,学生观察艺术家的创作,和策展人一起变“idea”为现实,写艺术评论,引导观众看展,同时进行学理性的研究。
艺术哲学系青年教师吴虹将“具身性”描述为当今艺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她认为,艺术在宗教氛围创造中的作用需要亲临现场才能体会。
吴虹主要研究佛教美术。在她的眼中,佛教石窟门窗透进的光线、温度、湿度、人与石窟的相对位置和大小、寺院的建筑结构、宗教仪式中的唱诵,属于艺术的这一切都构成一种辅助,为在场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异于世俗的体验感”。
“一种氛围”,吴虹这样形容艺术现场。在艺术场域中,艺术家创造现场氛围,观众打开感官去体验,艺术作品、现场环境和在场的人,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比艺术更进一步的哲思,就诞生于其中。
对艺术哲学系来说,上海的艺术资源得天独厚,是再合适不过的成长土壤。据《2020年度上海市美术馆运营报告》,即使受疫情影响,2020年内上海依然有600多场展览举办,艺术现场甚至呈现出从场馆向公共空间扩张的趋势。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已经与蓬皮杜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馆、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威尼斯美术学院等多家艺术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
筹备:踏准时代的节奏
相比2020年1月正式获批成立后的广受好评,复旦艺术哲学系更不为人知的是十年的建系筹备、和时代一同起伏涨落的漫长征途。
20世纪80年代,那是迪斯科、朦胧诗与伤痕文学的年代,也是由哲学家李泽厚领衔的“美学热”兴起的年代。随着人们求知浪潮的升腾,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美学,一时也成为显学。当时,复旦大学哲学系由樊莘森、高若海两位老师负责美学的研究与教授工作。
然而,80年代“美学热”后,伴随着激情的褪去、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美学又逐渐陷入“边缘化”的命运之中。时至90年代,美学已落入前所未有的冷清,复旦美学也未逃脱衰落的命运,成为哲学系下势力衰微的二级学科。
2005年,王德峰所著《艺术哲学》出版。《艺术哲学》并不宽泛地谈“美”,而是确定了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艺术,单对艺术这一领域展开了哲学思考。
到了2011年,孙向晨就任哲学学院院长时,他想要复兴复旦哲学的美学学科,但美学的发展必须有新的方向,几经酝酿,他与同事们形成了筹建艺术哲学系的想法。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2014年,哲学学院设立美学专业硕士点,四年后,设立美学博士点,学科的基本建制完成。由于学科划分的固定性,艺术哲学系的硕、博以美学名义招生,美学确立了以艺术哲学为主的发展方向。
2018年12月,“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在这一时期,哲学学院聘请沈语冰、潘公凯等研究艺术出身的教授,不断完善艺术哲学教学师资,形成了一个涵盖“哲学理论、艺术史研究、艺术理论研究、中国当代绘画、西方艺术哲学以及策展”的艺术哲学理论谱系。
彼时艺术哲学系还没有成立,但哲学学院已经不断和校外艺术机构开展合作。“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成立当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就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举办了“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活动,多角度讲述美国近百年的绘画史。
哲学学院还对外举办许多与艺术哲学相关的讲座。据艺术哲学系系主任沈语冰说,正式建系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就已经举办超过一百场艺术类讲座。
未来:“直面世界”与“反思传统”
今年是艺术史、艺术哲学学者沈语冰来到复旦的第四年。他在2017年受孙向晨邀请,从浙江大学来到复旦大学,担任“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现担任艺术哲学系系主任。沈语冰翻译并推介了诸多国际当代艺术哲学以及相关主要文献,在艺术哲学系承担着“直面世界”的工作。
沈语冰来到复旦后,为本科生开设了《现代西方艺术:历史与理论》这一艺术通识类课程,“希望能在复旦点燃一束艺术的火炬”。
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若冲对西方现代艺术很有兴趣,“不希望自己的欣赏只浮于表面”,于是他来到了沈语冰的课堂。张若冲还记得在课上感受到《大浴女》画中的冲击力和撕扯感,也在沈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了保罗·塞尚的精神世界。一向更注重数理分析的他,在上过沈语冰的课后,能够“更直观地看待世界,也收获了分析西方艺术作品的哲学视角”。
“反思传统”则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公凯关注的重点。
孙向晨在解释潘公凯的研究方向时,提到了两幅画:委拉士开兹的《宫娥》有着成熟的透视技法和色彩层次,而与他几乎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八大山人的画卷中,却独独一根枯枝、一只呆鸟。尽管人们都能感受到两幅画的美,但到了艺术分析的时候,西方艺术史家们能用无数的数据和理论论证《宫娥》之美,却在中国画前失语。
▲委拉士开兹《宫娥》/图源:网络
▲八大山人画作/图源:网络
“如何根本性地解读中国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下呈现中国艺术?”这是潘公凯想要解答的问题,也是复旦艺术哲学系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
孙向晨说,艺术哲学系希望培养出的,一是理论型的学术人才,能在创作与市场之外,坚守第三个立场,一种学术的立场;二是复合型人才,在面对今天和未来漂浮的不确定性时,如沈语冰所说,“能够灵活应变和适应时代,有更多元的可能性、更多的就业选择”。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艺术哲学系的教研团队基本由哲学家和艺术史家两类教师组成,在理论教学以外,艺术哲学系还打算今后在复旦校内策办一些小型展览。
“我们很漂亮地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谱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用双手比划出一道弧线,“纯粹的艺术在这一端,纯粹的哲学在另一端,在这两者之间,有着丰富的理论层次。从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艺术理论、艺术哲学到哲学理论,希望通过艺术哲学系能够丰富、完善这个理论谱系。”
微信编辑丨计丹洁
审核丨甲干初
往期精彩
原标题:《艺术哲学系新建:我们让艺术与哲学“面对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