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交都市“大师谈”|TOD的范本:轨道上的东京
在共享经济、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理念日新月异的当下,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娱乐与出行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全球城市与交通规划、政策制定与城市治理,也随之被重新审视,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既涵盖地区性政策如TOD开发、公共空间与街道设计,也涉及全球性议题如“人居III”(Habitant III)。无论技术、思潮与政策如何演化,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与未来抱负,仍是当今国际城市与交通规划圈倡导的主流。
为了分享当今国际城市与交通规划的新趋势,近距离与国际专家交流,世界资源研究所采访了一系列公交都市领域的专家,组成“公交都市大师谈”系列。本文来自日建设计首席规划师横尾茂、日建设计全球运营中心北方区域总经理王嘉和,主要分享了东京的经验。
在中国,大量人口持续向城市集聚,形成了对城市住房、交通等领域的巨大刚性需求。无论利用新城开发,还是旧城再开发,把不同收入人口、就业和增长机会聚集到轨道或大容量快速公交站点周边,形成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开发(简称“TOD”),已成为众多城市填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日本,随着城市产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以及城市白领大量涌现,除了满足刚需之外,也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齐全性与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提出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TOD项目,已跳脱出传统的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建筑形态定式,趋向更为精细化与异质化。这类从“人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在设计、业态定位和协调管理机制上,不断推陈出新的TOD项目,如东京东急田园都市、涩谷、六本木、东京火车站丸之内地区和汐留站再开发,以及大阪梅田站、京都站等,已一跃成为世界性地区性经济、文化与艺术的新地标,重新定义TOD开发的范式。
TOD的两种开发模式
世界资源研究所:涩谷站与田园都市开发是两种不同的TOD,这两种类型对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有何启示?
答:涩谷站再开发和田园都市开发是两种不同的TOD开发模式。涩谷站属中心区枢纽节点型开发,田园都市属郊区居住型新城开发,将这两种开发模式有机结合,是东急电铁作为民营铁路公司推进站城一体化开发的战略(见图1)。
图1. 东急电铁TOD开发的两种模式。田园都市为开发模式A,涩谷开发为开发模式B。图片来源:日建设计
上世纪50年代末,为疏解随城市化不断涌入的人口,东京逐步在从市中心向郊外延伸的轨道沿线上,开发相较市中心价格更低廉、环境更舒适、生活便利的各类郊外住宅。通常,站前广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配套设施,是由政府单方承担,以建设-移交(Built-Transfer,简称BT)的方式委托建设开发。但由于政府效率与监管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如轨道交通沿线的市政道路狭窄、站前广场建设缓慢、商业配套及医疗配套设施滞后等。
东急电铁作为城市建设者,较早投身到与郊区铁路延伸建设一体化规划的郊区居住区开发中,并制定了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及学校等在内的地区性总体规划方案。以这一总体规划为“蓝本”,蕴育出超过50个土地一级整理项目。最终,虽然东急取得的土地二级开发(即房地产开发)的宗地面积,仅约占整个项目总面积的30%,但通过对这些用地开展“车站+站前广场+商业+文化+住宅等功能”的一体化综合开发,带动了其他开发商的开发积极性。最终,田园都市线沿线的居住人口达到了60万,超出规划人口20万人。
轨道建设的立项基础是,要通过吸引沿线居住人数,保证稳定客流。东急电铁通过在远郊区,吸引知名的私立中学、以及大学校区入驻,从而增加与上下班潮汐流向相反的客流。与此同时,东急电铁在枢纽车站周围进行商业、文化等功能的开发,拉动节假日的客流,最终提升了轨道的运营效率。由于轨道、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东急开发的高端住宅社区,受到富裕白领阶层的推崇;至今,东急电铁开发的住宅价格较之其他轨道沿线住宅价格,仍保持在高水平。
这种轨道建设模式的成功关键是:沿线土地开发与轨道建设的一体化统筹安排,即通过轨道建设带动土地升值,并借助土地开发收益回馈轨道建设。民营铁路公司作为土地开发与轨道建设的主体,推进此类建设(轨道线路与沿线土地开发一体化)效果最好。然而,政府主导的一体化开发也不乏成功案例,例如,横浜市在“港北新城”的开发建设中,实现了政府公营轨道线路、住宅用地及周边公共设施的一体化规划,改变了公营轨道线路在运营上连年赤字的局面,从10年前开始实现盈利,企业负债也开始减少。
中国城市的轨道建设属公共事业。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快速经济增长,轨道建设的成本也随着经济增长不断上升。为了回收轨道建设的资金,我们认为,建立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的一体化开发,不仅可改善轨道客流量,也可促进枢纽站点周边地区的发展。例如规划中的上海机场联络线,从换乘枢纽站向南延伸的地铁16号线、以及规划18号线的沿线综合开发,都可以采用类似东急电铁的商业模式。希望在轨道建设前,能针对前期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开展充分研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力和服务质量还存在提升空间
世界资源研究所:轨道交通在东京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东京的轨道交通如何吸引中高端收入人群乘坐?比较东京的轨道交通系统,您如何看待中国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
答: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也经历了小汽车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赶不上小汽车增长的速度,交通拥堵非常严重。随着城市中心区地铁建设的加速,形成地铁与市郊铁道相互直通运行的系统(不同运营主体线路的互通对开),大大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和便捷性。廉价、大运量、速通性、准时性,等轨道交通的优势充分得到发挥,逐渐被广大民众接受,并成为上班上学的主要出行手段。同时,由企业来负担员工的通勤费用(月票)也已成为一种文化,这也大大吸引了人们乘坐轨道交通。为了保证稳定客源,铁道公司也加大月票(通勤、通学)折扣率,更进一步提高了轨道交通使用率。
但是,乘客的增多也导致了车内拥挤程度的上升、乘车舒适度的下降。田园都市线高峰时拥挤程度曾高达250%。由于发车间隔已缩短到极限,东急电铁投入巨资,将拥挤程度最高的东横线(涩谷-横滨)与田园都市线,引流到拥挤程度相对较低的目黑线,并增加发车次数。现在,车内拥挤程度得到明显缓解,达到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所设定的目标值180%。
日本进入经济平稳期后,轨道交通设施升级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已很难获取,日本政府采用“特定都市铁路建设促进特别法”,通过先提高轨道票价,储备轨道建设(非征税)基金,在建设完成的一定时间后,下调票价,通过票价弥补轨道建设资金缺口。
在经济泡沫破裂后,中心城区地价回归理性,加上政策支持,居住功能向城市中心区的回归现象非常明显。东京中心城区的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年轻人对购买小汽车的意愿越来越低。这也是依赖于高度发达的城市轨道系统,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可步行范围内的高密度开发。换言之,在城市中心区的生活,基本可以完全依靠公共交通,而不会感到任何不便。
在北京和上海搭乘地铁,我感觉,乘客非常多,地铁作为“市民的代步工具”,其认知度已经非常高。但是城市中心的轨道站点密度还能更高一些,多条轨道线路的换乘枢纽站还能更多一些(中国城市三条线路以上的换乘站非常少,而东京很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提升运力和服务质量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通过公共空间营造与轨道沿线品牌打造,为TOD项目提供未来发展弹性
世界资源研究所:TOD项目在开发中如何为未来定位转型或扩张提供发展预留,如何在设计与规划上为未来留有弹性?
答: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融合,可以大幅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如何准确把握每一个节点(即TOD城市)自身特有的价值,打造独一无二的DNA,是非常难的。
近些年来,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机制受人瞩目。日本将每个开发主体的开发利益与城市整体价值挂钩,鼓励私营开发商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营造及运营管理,联合政府、NGO与大学,共同参与城市建设。最终,硬件设施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软件弥补。
另外,东京涩谷站的TOD开发,不是独立封闭的,其目的之一是提升以涩谷站为起点,向郊外延伸的整条市郊线路的品牌度,由整条线路来承载涩谷地区的扩张压力(图2和图3)。
公共与私营部门间统筹协调的轨道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世界资源研究所:什么是“城市核”?如何保证城市核里不同交通模式、建筑接口在设计管理上的协调性?如何针对“公共区域”,如城市核、轨道站厅、水平步道系统等,划分责任主体,进行投资、建设与运维?
答:城市核(Urban Core),是人行流线组织中的一个垂直提升装置。以涩谷地区再开发为例,城市核与水平人行网络相结合,实现整个地区的无障碍衔接。
通常情况,尽管站前广场、水平人行系统、垂直人行系统(城市核)等公共功能,都需要在公共用地范围内解决,但一般由于用地局促,这些空间的大小很难得到保障。对铁路公司来说,轨道相关设施的改造,也很难只在自己权属的用地范围内实现。这样也导致与不同铁路公司间的换乘、与周边城市的衔接都产生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在听取学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政府、轨道建设者以及开发商通过协议会的形式,针对在跨越轨道用地和私人开发用地上布局公共设施达成共识。例如,“城市核”作为公共交通设施,在涩谷I期开发项目中,被置于私营开发商的用地上,其建设与运营管理费用均由开发商承担。针对开发商的公共设施支出,政府通过容积率奖励的形式给予弥补。同时,开发商也可以利用“城市核”带来的便利性,实现商业价值提升(图4)。
关于产权界面、管理界面以及费用分担的划分,主要是通过协议会与编制开发导则等,进行统筹管理。
图4. 涩谷未来之光项目中的位于私人土地上“城市核”。来源:日建设计此外,TOD开发的特征是轨道交通、商业及其他城市功能的融合,轨道交通带来的客流也是商业等其他城市功能的客源。对提升商业空间价值、增强城市魅力、吸引更多客流而言,回游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800米是可步行范围的极限,超过400米以上就会有压力。所以,在步行圈内,聚集商业、文化、娱乐、办公等各种城市功能,顺畅的人行流线组织可以使人气不被隔断,也可缓解人们的移动压力和枯燥感。
图5. 层次性人行系统提升整个地区的回游性。来源:日建设计世界资源研究所:地下空间的商业开发在规划与运营上,如何解决地下商业消费的聚集需求,以及轨道交通的消防等疏散要求?
答:一般认为,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依赖于地下空间与地下空间,以及地下空间与地面之间的连通性。
例如,涩谷站的车站非收费区(即检票闸机外区域)与涩谷HIKARIE大厦地下三层商业空间相连。在非收费区与商业空间之间,还设有一个公共空间作为过渡,既将公共空间与私营开发两个空间有效衔接成整体,也起到将轨道客流顺畅引导至商业空间的作用。
但是,对这两个区域的衔接,即使在日本消防法中,也有防止火灾蔓延扩散的严格标准限制。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该衔接方式是不合法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两个建筑物之间加设了缓冲空间,并设置防火门、排烟避难设施等。当火灾发生时,两个业主可共同协作,疏散人群、防止火势蔓延,因此,该设计方案最终获得政府批准并进行实施。
(翻译:王嘉和、赫连菲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