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何拍卖场少见装置拍品:由盐田千春的艺术,联想到装置艺术的拍卖

2021-12-18 09: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日本当代女艺术家盐田千春的艺术展“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将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

参展作品以装置为主,也有雕塑、行为艺术影像、照片、素描以及舞台设计相关图稿等,将全面回顾艺术家过往二十五年的创作生涯。

有人将她与日本女艺术家草间弥生相提并论:以波点著称的是草间弥生,以线条闻名于世的为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的艺术发展经历与特色

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1972年出生于大阪,5岁时开始学习绘画。12岁时,她毅然决定长大后要成为一个艺术家。盐田后来进入京都精华大学学习油画。当她到澳洲当交换生时突然发觉到,二维画面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了。1996年,当她从油画系毕业后,移居德国,投入到著名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门下。

早期的盐田千春,开始尝试前卫的行为表演。她尝试过把红色的颜料泼满全身,将自己与身后的白色画布融合成为一幅作品;把泥浆淋在头上,将自己与泥土融合在一起。这些作品都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盐田千春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探索着生命意识,并以此来表现她当时的迷茫、矛盾与痛苦。

装置作品 《沉默中》

逐渐地,盐田千春开始摸索到更能表达自己的介质——丝线,并随之开启了新的艺术尝试。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沉默中》,就是缘起于9岁时的一次火灾带给她的创伤记忆。当时邻居家失火,火苗在钢琴身上发出的声音使她难以忘怀。她在房间里拉满无数密密麻麻的棉线,从地板到天花板、到墙,为所有东西作茧,包括烧过的钢琴。这就形成了装置作品《沉默中》。

装置作品 《与 DNA 的对话》

1999年,在作品《与 DNA 的对话》里,盐田千春尝试用450只精心搜集、承载着记忆的鞋子,各自被一根红色的线拴住,又汇聚到某一点。远远看去红灿灿一片,颇为壮观。那些红色的线的另一头,似乎延伸到看不见的彼岸。

装置作品 《手中的钥匙》

《手中的钥匙》是盐田千春2015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宏大的场景,醒目的红色,生锈的破船,以及悬挂在空间中的旧钥匙。盐田亲自从世界各地人们的手中收集钥匙,并用红线将这些带着珍贵记忆的钥匙一把把的悬挂在空中。远远望去,这些记忆好似人的灵魂一般,在复杂和神秘的时空中上升、下沉、旋转、摆动。下方的旧船就像装满了世间万物的灵魂在空中漂浮着,引导观者追寻着远方。

盐田千春艺术之路上的经典,主要是那些由一根根线条构建而成的装置艺术作品,线是她与宇宙产生联系的材料。一根线代表了开始,无数根线交叠、缠绕之后,形成了特有的空间。丝线蕴含着艺术家对生命、宇宙的思考,在固定的空间场所里构建出强大场域。为了表达不同的情绪,盐田常会使用三种颜色的织线。红线的寓意是忧愁和不安,黑线是是对恐惧的释放与展现,白线则象征开始时的纯洁,同时它是白菊的色彩,也代表终结。

装置作品 《聚集—追寻归宿》

在龙美术馆的参展作品《聚集—追寻归宿》中,她以数根红线缠绕并悬吊着400多只手提箱,构成如同人生走过的道路,也像人死后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天梯。让观者从中思考,我们总是习惯向着远方奔跑,我们何时才能到达那远方?那里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

装置作品《内与外》

盐田千春在这次参展的作品《内与外》中所用的窗子,是她经过几年在德国收集来的。每一个窗子都见证了20世纪德国历史的变迁。窗户就像人的肌肤,就像她自身无法逾越的界限,而盐田千春似乎正站在这非内非外的夹缝之间。

装置作品 《未知的旅程》

在本次参展作品《未知的旅程》中,艺术家用几只钢丝编成的小船散布在展厅各处,密密麻麻的红线从船身内部编织、缠绕,最终在上方结为一体。航行中的小船孤独、无依无靠,四周相似的风景容易使船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船上的人虽然形单影只,但他们与世界,与其他孤独的船上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分享着同一份孤独,搭建起支撑彼此的时空桥梁。

盐田千春艺术作品的市场

为了解盐田千春作品的市场状况,我查询了国际拍卖市场上的成交记录。

绘画作品“绘画12#”

其作品第一次上拍是在2017年的2月,蘇富比拍卖了她的一幅纸本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绘画12#》。估价800-1200欧元,成交于2125欧元。

装置作品 《小号》

一个月后,佳士得上拍了她的另一件作品,一件名为《小号》的装置作品,拍前估价为5万-8万港元,拍出了18.75万港元。

盐田千春作品在国际拍场成交价TOP5

NO.1《生存的状态(圆号)》

2021年12月2日在佳士得拍卖的装置作品《生存的状态(圆号)》,尺寸60×30×30厘米,估价25-35万港元,拍出137.5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12.28万元)。

NO.2《生存的状态(水晶)》

2021年11月30日在蘇富比拍卖的装置作品《生存的状态(水晶)》,尺寸79×28×26厘米,估价30-50万港元,成交于81.9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66.88万元)。

NO.3 《无题》

2021年10月10日由蘇富比拍卖的作品《无题》,估价30-50万港元,成交价75.6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61.73万元)。

NO.4 《生存的状态(童装)》

2020年6月3日在蘇富比拍卖的装置作品《生存的状态(童装)》,尺寸50×50×30厘米,估价1-1.5万欧元,拍到了5.6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1.52万元)。

NO.5 《无题》

2021年6月15日在蘇富比拍卖的装置作品《无题》,尺寸35×35×35厘米,估价在1万-1.5万瑞士法郎,成交价为4.032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27.88万元)。

拍卖场缺少装置拍品的原因

由上述盐田千春作品的成交情况可见,其作品上拍时间较晚,明显滞后于她在国际艺术界,尤其在装置艺术界形成影响的时期。而且,上拍的艺术品尺寸都很小,最大尺幅都没有超过一米。这与她在世界各地展览中的震撼场面相差甚远,那些著名艺术场景的线度都在几十米以上。

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徐冰装置作品《鸟飞了》以1150万元高价成交,同时刷新当时艺术家和中国装置艺术作品拍卖最高价纪录。

广而观察整个艺术市场,架上绘画一直都处于主体地位,而装置艺术似乎更多地处于边缘位置。装置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它的表现力常常会远强于架上艺术。但实际上,装置艺术的市场远滞后于其学术地位。为什么国际拍卖市场上没有大型的装置艺术品上拍?

原因也许有这样几点:

① 装置艺术的形式特殊。一般而言,装置艺术品常常可拆卸拼装,可任意改变形态,这对于习惯收藏不可分割的绘画、雕塑作品的藏家来说有些不习惯;另外,装置艺术品一般体积很大,使用的材料也都各异,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来存放;将装置作品从创作之处搬到画廊再搬到收藏之处,颇费周折;未来收藏者将如何维护、如何清洁、如何外出参展?即便喜爱装置艺术的藏家们也会因此望而却步。

颇具盛名的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装置艺术

② 装置艺术观念还未被收藏者所接受。藏家的藏品大多停留在二维绘画上,最习惯的欣赏方式还是对着墙面观看,如果要人们跑到仓库中或偌大场地上去欣赏由一大堆部件组装起来的艺术品,去体会其中的愉悦和快感,好像并不容易;即便是体积比装置作品小很多的雕塑艺术品,在拍场上成交的数量和价格都远无法和架上绘画相比,三维艺术作品似乎都卖不过二维艺术品。

③ 装置艺术观念不被艺术家和画廊所看重。首先,在艺术家中,从事装置艺术创作的人就很少,美术馆、画廊机构也很少举办装置艺术展览,导致人们缺乏对装置艺术的认知;对画廊来说,装置艺术作品与架上艺术品相比,运输、收藏、展出的成本都高出很多,而销售上也没有优势;即便画廊与装置艺术家出于对学术和观众的考虑进行合作,也很少会把装置作品作为销售的目的;画廊也少有对装置作品感兴趣的收藏客户。

保罗·格兰登(Paulo Grangeon) 1600只大熊猫旅行 装置艺术

④ 拍卖行不愿意上拍体积过于庞大的装置艺术品。艺术拍卖界内流传着一句行话:卖小不卖大。运输、成本、场地限制、成交难等原因都会影响拍卖装置艺术品的积极性;和画廊相似,拍卖行也没有多少收藏装置艺术的客户;因此当价格不高,成交缺少确定性的情况下,拍卖行自然很少会去上拍大型的装置艺术品。

未来,随着更多如龙美术馆或一些画廊那样的机构对装置艺术不断进行推广宣传,人们对于当代装置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欣赏;伴随着收藏观念的逐渐转变,相信在拍卖市场上,会见到更多的、感人肺腑的装置艺术作品。

原标题:《为何拍卖场少见装置拍品由盐田千春的艺术,联想到装置艺术的拍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