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博学霸们的“差生”危机
导语
今年下半年,中南大学发布《关于 2017 级及以后研究生的学制与学习年限的说明》,明确博士研究生学制为 4 年。俗话说:“没有延毕的硕士,没有不延毕的博士。”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2020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近几年研博实际毕业生数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其中,博士生延毕率到 2019 年已高达 64%,近六成博士难以按期毕业。
01
学如不及的博士,也会面临延毕危机
在我国,踏上博士征途有三种主流形式:统考招生、申请考核制以及转博,而比起准入门槛,顺利毕业似乎才是那道难关。据统计,只有不到一半的在读博士能按预期顺利毕业,延期一年到两年左右毕业几乎是常态,读博六七年还未毕业者也不在少数,甚至厦门大学、哈工大、江南大学等大学都曾因延毕博士生的住宿问题引起过争议。延毕率高居不下有多种原因,但国内相当数量的高校选择从“学制”入手进行改革。根据青塔数据,42 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 30 所已将博士学制延长至 4 年。纵观各大高校的相关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延长学制以及缩短最长有效修业年限。
对于不关注这个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新的疑惑:博士不是“延毕”吗,为什么还要继续延长学制?缩短最长修业年限能够降低延毕率又是什么道理?这可能要从我国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说起。
02
六成延毕博士,他们到底在“肝”什么
一位博士生,要经过多少努力才能毕业?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爱知学者用户窦鸿业整理了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毕业发表学术成果的要求,我们摘取了其中一部分,从中可以窥见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博士毕业生在毕业前要发表 2 篇及以上 c 刊(核心)。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若内容有误欢迎评论区指正
但是,想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并不容易。版面有限但竞争者众,有发表文章需求的不光是在校博士,还有广大需要靠学术成果评职称的在职人群。此外,知名学术期刊对文章质量要求的确非常严格,根据知乎网友小蒙编辑的分享,很多期刊要求文章有省级以上课题或基金项目;能够接受长达两年的发表期;引用率要控制在 10% 甚至 5% 以内……也正是由于发表学术期刊的质量与数量直接与毕业挂钩,在这个过程中也滋生了“学术灰产”,部分期刊通过收取版面费获利。另外,文章的采用与否,受一定的主观因素影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也曾公开呼吁“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即使科研成果和“小论文”达到毕业要求,还要过毕业论文这重关卡,每个环节都不容易。论文选题开题、送审都要得到导师首肯,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意味着之前的工作几乎都要推倒重来。即使顺利送审之后,盲审专家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03
读博不是标准方程,偶尔会“无解”
那么,在努力达到规定的学术成果要求后,博士研究生们就一定能如期毕业吗?答案是未必如此。除了论文为先的学术评价机制,还不得不关注导师为“圆心”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在博士生录取上,导师基本拥有“一票决定权”,而在读博期间和毕业大事上,导师更是举足轻重。一位在读工科博士向我们透露,在他提交了开题报告后,导师直接告诉他“不行,等下一年”,至于哪里有问题导师不再多说,他本人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没能开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博士日常要为“老板”打工——做课题、做项目,课题组成员多则获得项目的可能性也大。硕士延毕会影响导师招生以及职称评定,但博导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忧。部分博导如果看中学生的科研潜质,可能会出于私心希望学生能够多留一点时间,多做出一些研究成果;又或者导师希望重点培养学生,打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但如果与学生意见相悖,二者的关系不免会有些“微妙”。
04
延长学制、缩短最长有效修业年限,
能否根治“顽疾”?
根据 2021 年 8 月教育部发布的《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0 年在读博士生 46.65 万人,却只有不足半数的幸运儿能按照预期时间戴上博士帽。虽然延毕与个人能力也有关系,但其他因素也客观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延长学制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专注科研并作出学术成果。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屡屡延毕的博士生来说,沉没成本已经太高了,选择撤退到底算是“及时止损”还是“半途而废”,没人说得清,多数人会因为不甘心选择苦苦坚持。但是对于缺乏科研能力的人来说,继续熬下去结果可能是虚耗自己,所以缩短最长有效修业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帮学生做出了选择,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导师原因而延长毕业的现象。
但是,这样做似乎又会造成新的问题。安妮·厄尔诺在提到她开杂货店的母亲时,说道:“我深知她对我的爱,以及我们之间的不平等;她从早到晚给我烹制土豆和牛奶,好让我可以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可能这也是延毕博士们真实的心理写照。博士期间的收入来源有限,基本的有补助金、奖学金和导师发放的工资津贴,但是博士也需要养家糊口,理工科博士也许还能通过项目补贴,但人文社科博士课题经费非常有限,许多课题经费甚至只有几万块。四年学制之后,学生较三年学制的确可以再多领一年补助津贴,但这也意味着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又被拉长了一年,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是不小的压力。可能会有人提出:“有能力者,提前毕业不就行了吗?”但提前毕业一定能得到导师的支持吗?若导师与学生意见相左,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再延长一年,博士毕业已到而立之年,而 35 岁即是职场的一条“分割线”,例如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以及公务员报考都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即使有学历加成,不知不觉间还是会错过许多机会。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在读博士们,看着同龄人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很难不感受到“同辈压力”。事实上,如果抛开“延毕”这个话题,延长学制、缩短最长有效修业年限可能主要还是考虑到科学研究以及博士生培养的规律和需要,一个相对更长的学制更有可能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质量,而超出多少年仍未能毕业的学生,应该被认定为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从而转换轨道。
结语
在博士延毕的问题上,延长学制、缩短最长有效修业年限无疑可以缓解问题,但这并不是关键。部分博士生本来就不太适合做科研,这是一个起点上的自我认知问题,也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判断失准有关,但毕业有质量要求,在这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博士点的管控很严,大家也很难“放水”,因此延期毕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样来看,要想顺利毕业,导师、学生个人的科研素质、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
参考资料:
1. 爱知学者,2019年,发几篇文章博士才能毕业?看看这60所高校的要求
2. 青塔,2021年,博士4年制!超30所高校延长学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