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缂丝为什么能摹缂文人画

2021-12-17 14: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古代缂丝工艺的出现至迟不晚于7世纪,这项技艺最早源于回鹘,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展现光彩乃开始于北宋末年,受当时宫廷院体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缂丝名家通过精湛技法,表现出山水花鸟画中诸如晕染、阴影等难度极高的细节。时值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文人、艺术家大批迁往江南,加上苏州等地盛产的生丝韧性好、强度高,适合缂织,因而缂丝工坊多在江南。并出现了诸如沈子蕃、朱克柔这样以摹缂名人画见长的织匠,工艺技法令人惊叹,留下了传世名作。

唐|中西交融 技法初成

KESI

背景

唐代缂丝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纹样色彩

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上机的经线粗、张力强,成品面料显现“瓦楞地”沟纹。

代表技法

受织成綿和粘锦的影响,一般以平鄙为主。

作品

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

北宋|文倚装成 书卷气浓

KESI

背景

前承唐代,在唐的基础上稍有发展。

纹样色彩

花纹更为精细富丽,较样結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

生产地

河北定州(注:这一说法出自吴淑生《中国染织史》)。

代表技法

勾缂,在纹样边缘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明显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別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间界线的作用。

作品

北宋的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晚期开始,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体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单纯的装饰转向艺术品的制作。

南宋|细膩柔美自成一派

KESI

背景

江南的缂丝生产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名家书画,能工巧匠自成一派,且为皇家所推崇。

地域

江南地区,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

纹样色彩

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色泽和谐,工丽巧绝。

代表技法

长短戗、合花线。江南名匠朱克柔创造了“朱法”(注:《中国文物大辟典》。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356页)。此法善用深浅多色纬线,长短参差互用,以产生晕色的效果。

作品

大多摹名家书画。

明清|御用绎丝 写实与装饰兼备

KESI

背景

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缂丝技艺的装饰意味显得尤为浓厚。苏州缂丝的大发展在明清两朝,缂丝巧匠们多摹缂当时名家沈周、唐寅、文徴明等人的画稿,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

地域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纹样色彩

精心缂织,颜色鮮妍丰富,轻重适宜,深得吴画风韵。

代表技法

凤尾戗,双子母经缂法。此时期,苏州缂丝还大量运用了一种新技法,即缂绣混色法(注:《中国文物大辞典》,第714页),将缂丝、刺绣和彩绘结合,进一步加强织物的装饰效果。

作品

缂丝书画、龙袍等宫廷服饰。

合花线

指两根不同颜色的纱合股而成一根线,比如黄和绿两根纱合股作为一根黄绿花线,放人一个梭子中。由于合股的时候加了捻度,使得两根纱绞转一体。合花线的作用是色线融合导致色彩融合。

长短戗

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叉,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它的特点是任性自由,技法精纯者织出的作品栩栩如生。

— FIN —

文字摘自于《地道风物 苏州》

原标题:《江南缂丝为什么能摹缂文人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