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虎妈战歌》与“常春藤竞赛”背后的焦虑
【编者按】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常春藤名校的巨大荣耀与吸引力背后是全方位的、漫长的常春藤竞争。毕业于美国常春藤哥伦比亚大学、现供职于北美科研机构的作者于时语,通过回顾常春藤盟校的发展历史,爬梳常春藤与美国上流政治文化社会的关系,分析美国“高考”制度的细节内幕,近距离聚焦美国精英教育。以中国移民子弟为代表的美国亚裔,能否成为常春藤校园的另一上升族群?能否重复犹太人通过征服常春藤而主导美国社会的成功道路?不如,从我们最熟悉的《虎妈战歌》说起。
本文摘自《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由澎湃新闻经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发布。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菲律宾华侨后代蔡美儿几年前推出养育两个女儿的回忆录《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国引起很大的轰动和争议。因为蔡美儿声称采用“中国方式”育儿,《华尔街日报》刊登书摘时又加上了耸人听闻的标题“为什么中国妈妈出人头地?”,更加引发了海外尤其是美国华人的热议。
仔细观察一下,便可以发现热火朝天的“虎妈争议”,主要限于美国的白领中上阶层和知识阶层,首先刊登书摘的《华尔街日报》以及跟进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等,都是美国上层人士和知识精英关注阅读的报刊。充满关于“虎妈”火爆讨论的互联网页,也大都是“知识分子扎堆”的空间。
其实说穿了,《虎妈战歌》不过是中国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育儿哲学的现代海外版。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外的社会大气候,为什么虎妈震动了美国上层阶级和知识精英?
一言以蔽之,“虎妈”的轰动反映了美国上层精英的一种日益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具有国家整体和社会个人两种层次。在国家层次上,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正在面临众多“亚洲虎”崛起的严重挑战,“美国衰落”的前景和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竞争优势,是整个美国“上层建筑”目前最关注的题目。美国传媒曾经热炒上海中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杰出成绩,以及《外交事务》杂志封面论文曾大谈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教育差距”都是例证。正如《纽约客》的评论:“亚洲虎经济”是“虎妈”一书畅销后面隐含的背景。
“虎妈”热潮反映的更大焦虑,在于社会个人层次。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竞争迅速加剧,因此催生了担心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下滑的普遍焦虑。例如茶党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出于普通白人害怕失去现有的中产阶级地位。如果说这是“焦大们”的焦虑,那么“林妹妹们”担心的则是上层精英地位能否延续。“虎妈”一书恰逢其时,正好打中了精英阶层的这一焦虑的软肋。
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精英阶层的“民主化”,也即从世家子弟把持的“贵族政治”,逐渐转向才能竞争的“英才政治”。这一转变从精英教育开始,但是其结果却远远超出常春藤校园,而囊括了财界、政界、知识界等整个“上层建筑”,在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完成了从WASP“蓝血”世家到各族群精英的大换血。奥巴马当选总统,是这一过程的完美句点。
即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顶峰华尔街,也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完成了这一转变,旧日的富家子弟,基本上被精英教育产品取代,例证是华尔街日益增多的亚裔和其他族裔面孔。《华尔街日报》率先刊登《虎妈战歌》书摘,绝非偶然。华尔街的高智商新血,甚至被认为是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演变强化了美国精英地位延续的老规律:“富贵不足保,唯常春藤教育之泽可及于无穷。”换言之,维持美国精英地位和身份的前提,在于常春藤名校代表的精英教育。“虎妈”争议的要旨,便是她代表的维持下一代精英地位的成功之道,是从一出生便开始的全方位竞争,难以为其他精英族群仿效。
美国上层精英从“贵族政治”演变到“英才政治”,有点类似中国中古时代从六朝门第向唐宋科举的转变。美国犹太族群是这一演变至今最大的赢家,而亚裔则急起直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这个角度,蔡美儿及其犹太夫君代表了精英延续竞争的典型赢家,而《虎妈战歌》则反映了这种竞争的剧烈程度。
直到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还在尽力维持“快乐的四分之一最差生”政策,作为世家子弟延续精英地位的潇洒道路。但是时到如今,从幼儿园起,从中小学到常春藤大门,再到毕业升学就业,都成为“割喉”式的血汗竞争。《虎妈战歌》一书正是反映了这种延续精英地位的“新游戏”的甜酸苦辣,所以引起巨大的反响。
美国精英教育的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成绩”并不纯是分数,而包括其他各方面的社会成就。“虎妈”教育的中心,便是从幼儿时代起,及早全面培养这些社会成就。
哈佛大学毕业的著名社会学者卡拉贝尔,2007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描述还在小孩蹒跚学步时期,富有的父母就开始雇用昂贵的教育顾问,在漫长的“常春藤竞赛”中提前出发,并且总结说:
这只是一个漫长过程的起点,家境优越然而急不可待的父母企图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子女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其他名牌大学的机会。
这里的动机,无非是通过精英教育来保证社会和经济地位优势的延续。《虎妈战歌》是这一早期社会竞争的又一例证。
“虎妈”教育方式的有效性,首先在于“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早期智力开发。这是几年前与白人警察冲突而惊动奥巴马白宫的哈佛黑人社会学教授盖茨特别强调的事实,也是家庭结构破碎、自幼缺少智力发育刺激的大量下层黑人,等到中小学再努力也无法出人头地、获得精英教育机会的原因,这就像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再也无法学会说话一样。其结果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在“平权政策”下照顾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像奥巴马那样,来自从小进行良好教育的中上家庭。
“虎妈”争议隐含的另一个社会课题,是“工作伦理”(workethic)。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首先提出的“新教工作伦理”,曾经是英美经济领先世界的主要诠释方式,但曾几何时,美国白人新教徒在社会经济竞争中日渐落后,犹太和天主教族群后来居上,如今亚裔的工作伦理眼看又更胜一筹。正如“虎妈”自诩,再勤快的白人父母,也极少肯每天花两三个小时来陪同子女练琴。这一工作伦理与社会竞争成果直接相关,也是反“虎妈”声浪中的“酸葡萄”成分。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虎妈”本人的文化背景。自从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原先的“南蛮”便在工作伦理上超越了北方,而移民海外的东南亚华人更甚,他们在海外的经济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当地土著无法比拟的工作伦理,而成为“亚洲犹太人”,同时也因此遭到了大量歧视和迫害。作为菲律宾华裔的下一代,“虎妈”展示的超人工作伦理背后,隐含了东南亚华人的辛酸。
《虎妈战歌》一书还反映了美国现代公共教育的失败。“虎妈”的强化教育方式的重要前提,在于私立贵族学校的全面配合。“虎妈”的两位千金上的是耶鲁大学所在纽黑文市的霍普金斯(Hopkins)学校,这是美国历史第三悠久的“贵族预备学校”,每人每年学费超过3 万美元,绝非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可以问津。
《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于时语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月。-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