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交通设施|让出行环境适应老龄社会,时间已经很紧迫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郭敏 徐耀赐
2016-12-23 19:2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哪怕人生一切顺遂,我们也会变老,感官退化,甚至失去行走能力。

人的衰老,会反映到行为和心理上。老人有时会做出让年轻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譬如,台湾有位龙姓老者,到医院拿药后,开车返家,途中擦撞停在巷内的一辆货车,但他没察觉,也未下车查看,即告离去。警方调阅监视器,隔天通知龙到警局。龙作完笔录开车离去,未想又撞上一辆停在派出所前的轿车。警察听到猛烈撞击声,冲出查看,却见龙扬长而去,未发现自己又撞车。当晚,警方通知龙到警局,不料龙某开车去往派出所途中,又撞上停在骑楼下、价值百万的豪华摩托车,车主闻声夺门查看,气得拿棒子猛砸老翁轿车的挡风玻璃。连续遭遇车祸,轿车前方保险杆撞得稀巴烂,引擎盖凹陷,但这些都未让老翁警觉,照样开车。

由于年龄变大,人的反应时间、判断及动作能力、关注焦点,均发生变化,相比年轻时,其行为和处事方式会有很大不同。因此,老龄化首先是个体自我适应和调整行为的过程。不过,社会是否也应调整,以适应老年人呢?譬如,老年人的出行环境。

老年人的出行风险

年龄变大,在视觉、听觉、身体平衡控制上会退化,视力变差,视角也会变窄,听觉会变弱,平衡能力会变差。加上疾病和药物影响,感官接收到的信息,与年轻时并不相同——或者说,打了很大折扣。

而老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也同样存在退化。试验表明,大部分中年人对意外的发现和判断时间在1.5秒左右,而老年人的反应在2.5秒左右。

发现意外情况,往往需要强有力的行动。老人在此也有不足,譬如刹车、打方向盘、行走时避让,其力度和准确性都有差距。一些试验中,老人准确完成这些行为的时间,与年轻时相比,至少有30%的延迟。

许多老人,随着逐步进入高龄,还会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现象。由于脑力退化,遗忘逐渐频繁。这些现象缓慢而持续地逐渐严重,人自身对此却未必警觉。先前龙姓老翁的案例,是这些症状的最好说明。

因此,慢,对老年人来讲,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而视之为怪异,不过是年轻人的眼光。

那么,如何让城市的交通设施,适应老年人的需要呢?

公交站台和车辆

公交是老年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也向来为政府所鼓励。

乘坐公交车的过程,是这样的:走到公交站台、等候、上车、乘坐、下车,以及离开公交站台。这个过程需要使用:人行道、人行横道、公交站台、公交车等设施。老人对公交的需求主要包括:有可休息的空间,换乘方便,安全轻松地上下车,清楚易懂的指示。良好的公交系统,应尽量满足这四项需求。

以公交站台为例,就得对公交站台的空间、站台缘石的高度、设置的位置以及各类信息的标识进行必要改进。

公交站台的布置方式,通常有平行式、港湾式、开敞港湾式(分入口开敞、出口开敞两种)。此外,BRT的站台布置,往往设在道路中间,靠中央分隔带设置,通常也采用平行式,只是车门在左侧打开,与路侧平行式相反。无论哪种方式,公交站台应设置在视距较好的地方,也易于被行人发现。一个城市应采用统一的标识方式,也应继承传统的标识。经常变换标识方式,会让老年人犹豫不决。

现在,国外还有一些公交站台采用凸出设计,凸起在道路边缘一个长方形的区域,这样更便于行人上下车,减少暴露在危险中的机会。这样的设计,与交通宁静化导向之下的凸起设计的原理一致,压缩机动车空间,将道路的路权分给行人。这也很适合无障碍设施的布置,方便行走不便的人使用。

公交站台的类型示意

采用缘石延伸形成凸起候车区的公交站台

站台的设置,要有足够空间,满足等候人员等待与上下车人员穿行的需求;还应明确标识站台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方便老年人了解上车位置,避免因追赶公交车发生意外。对停靠线路较多的公交站或主要换乘站,在空间的设计上,尤其需要对上下门位置标识清晰。在无法满足空间需求的站台,尤其需要公交司机的耐心和规范操作。

不同类型公交车的开门位置示意

站台的布置,也应对公交司机友好。第一,站台对公交司机要容易辨认,辨认出站台的起终点,还应让司机方便地估计上下门位置。第二,站台应能让司机方便驶入,并能容易地将车辆平行靠近站台。靠近站台,会让老年人能轻松上下车;而远离站台,会让老年人不得不下一个台阶,然后上一个台阶,在乘车的场景下,很容易造成慌乱。而且,对行动不便需要工具辅助行走的老年人来讲,这往往是很难跨越的槛。

公交车的停靠应贴近公交站台

为实现这些,有许多站台的驶入和驶出设计指南会建议,加长驶入的距离,让司机能校准位置,缩短驶出距离,缘石的线型接近车辆的轨迹,而不是采用折线的方式。路缘石采用车辆友好的设计方式,采用斜坡,或在靠近站台位置的路面加铺一层,形成高差,让司机能依靠轻微震动了解靠近情况。

公交站台缘石的处理,依轨迹处理的线型和斜式缘石

对在中国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而言,在公交站台,还有与非机动车、电瓶车相撞的风险。设置在各种城市道路的公交站台,要么有行人与非机动车冲突的问题,要么有公交车辆与非机动车的冲突问题。这无法避免,需要依靠路权分配的方式解决。路权分配,一般是行人优先,对非机动车采用减速观望停车让行的控制。行人的穿越通道应清晰明确,可采用和无障碍设施合建,必要时,也可采用减速丘的方式,突出行人穿越的路权。当然,穿越点的夜间照明或灯光警示必不可少。

对老年人来讲,宽敞的进出门和低踏板,会使得乘坐公交车辆更方便。公交的通道应有适合抓握的扶手,随着年龄增大,扶手对老年人也越来越重要。

横穿非机动车道的路权处理

开车和骑车

中国对老年人的驾驶证管理,分为60岁以上70岁不到、70岁以上的两阶段管理:

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持有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驾驶证的,应当到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或核发地以外的车辆管理所换领准驾车型为小型汽车或小型自动挡汽车的机动车驾驶证。

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不得驾驶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和轮式自行机械车;持有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驾驶证的,应当到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或核发地以外的车辆管理所换领准驾车型为轻便摩托车的机动车驾驶证。年龄在70周岁以上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当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记分周期结束后三十日内,提交县级或部队团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身体条件的证明。

相对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规定针对“低龄”老年人相对较严,而对“高龄”老年人却相对较松。

许多国家将迈入老年人的年龄划在65岁甚至更高。这与一个国家的退休年龄有关。在60-65岁之间,如果不能驾驶大型车,对一些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丢失工作。对高龄驾驶员,尤其是70岁以上者,推出了鼓励注销驾驶证的措施。而对那些没有注销驾驶证的老年人来讲,增加培训的内容和课时是必要的。

年龄逐渐变大,生理的退化是自然规律。连同上述风险,还有一些生理退化现象与驾驶安全相关,是老龄驾驶员要注意的内容。

1. 视觉退化

   1-1. 视力及视力范围降低。

   1-2. 对炫光感知及夜间视力退化。

   1-3. 易患白内障、青光眼,或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

2. 听觉退化

   2-1. 不易听到高频率音,或分别音调之间差异。

   2-2. 对于外在交通环境的声音感觉能力降低。

3. 认知能力退化

   3-1. 发现与认知能力退化。

   3-2. 短期记忆能力退化。

   3-3. 注意力集中的能力退化。

   3-4. 空间方向感退化。

4. 协调反应能力退化

感觉、认知与运动能力均退化,对复杂的外在刺激与场景,所需反应时间较长。

这些能力的退化,需要老龄驾驶员或骑行非机动车时,注意观察道路的规则。在变道、转弯时,给自己留有足够时间。如要经过不熟悉的路线,驾驶者应预先做些功课,了解路径具体情况,避免在路上过多犹豫,带来风险。与年轻人不同,一些老人需要每日服药或食补,这时应注意饮食的影响。

如果骑车,要选择合适的自行车或其它非机动车,便于上下,刹车有效,坐姿舒适。骑行穿戴的衣服要便于他人识别。遇不良天气,雨、雪天,不要骑行。

人行道

人行道体现行人路权。由于老年人的额外需求,人行道在保证老年人的路权上,会有相应变化,譬如增加扶手、设置座椅等。同样,人行道的宽度、净高、坡度、斜坡道、隔离,也有适应老年人行走的要求。

人行道扣除公共设施后,可供行人通行的净宽,一般认为不应小于1.5米,在一些设计规定里,对人行道净宽还可缩窄至0.9米,不过,对老年人行走的需求来讲,0.9米的宽度会使老年人携带拐杖或其它行走辅助工具不便,因此,最窄的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1.2米。

携带拐杖的老年人

人行道的最小宽度应是连续的空间,不能被任何设施阻挡。公共设施是影响人行道连续的因素之一。灯杆、排水设施、栏杆、公交站台、垃圾箱、消防栓、绿化、公共艺术品等公共设施,如果事先没有统筹安排 ,会部分侵入人行道的连续净宽。同样,这个宽度也不应被停车侵占,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为达到这一目标,会对整个路段进行必要的交通宁静化改造,分配好整个路段的使用,并设置必要设施,阻止车辆侵入人行道空间。路段上,也可根据需求,设置非机动车的停车位。非机动车的停车位方式有很多种,可根据余下空间大小布置。

在较窄的道路上,难以设置1.2米宽的人行道,因此采用共享路面的方式,让不同道路使用者,共同使用窄路面。这样的道路,会采取交通宁静化措施,对车速进行控制,用颜色或标线标识出优先路权,使机动车驾驶员低速行驶,并有足够时间观察让行。

老年人所需的人行道净高,可依据规范中的要求。当然,如果能达到2.2米以上,会有更好的舒适感。净高与净宽形成的连续净空,是保证行走的空间,在这个净空之上的0.5米内,不应有尖锐的凸出物,避免造成意外伤害。在上坡路段,可选取合适的位置,设置倚靠或休憩的设施。人行道还应保持清洁,否则会给老年人的行走带来障碍。

人行道的空间

人行道的坡度有纵坡、横坡,还有穿越出入口的坡道等多种情况。坡度斜率,一般均以无障碍设计为原则,具体如下:

 1. 人行道纵坡,一般纵坡与道路纵坡相同,5%以下为宜,超过5%的纵坡,需根据纵坡长度情况,设置必要休憩驻留位置,供老人在这些位置缓缓体力,这样的设置间距一般不小于300米。

 2. 人行道横坡,主要用于排水,一般不大于5%,否则会给老年人带来不舒适。确实有高差要衔接,可采用阶梯方式。

 3. 穿越出入口的坡道,原则应使横穿人行道平顺,坡度原则仍遵循上述两条。在颜色处理上,以人行道颜色顺接为优先。

人行道的休息区、纵坡和横坡

交通宁静区

交通宁静化的措施,是以社区为主要服务目标的技术,将道路空间有限分配给行人和本地居民活动使用。对老年人友好的路网,以及方便生活,这样的措施有很重要的意义。其路网围合成的区域被称作交通宁静区。

交通宁静化措施多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降低车速为目的。它也通过实体或颜色的区隔,使不同路径容易辨认,并采用多种形式的告知方式,体现交通宁静区的特性。这些措施改善了公共运输及换乘的便利性。

与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有关的交通宁静化措施,一般往往采用抬高、缩窄、曲折化、颜色、材质区隔的方式。

抬高路面,可以在路上做出一个人为的“高地”。“高地”与人行道同高,衔接顺畅,比较适合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这种抬高的路面,还容易被司机发现。抬高路面形成的高差,用3%-10%很短的纵坡衔接。这类短纵坡对驾驶员并不舒适,因此不得不减速。抬高路面,可将一个街区内的人行道连接起来,构成以行人为优先的路网。与人行道一致的颜色,明显表达了路权的优先秩序。

交通宁静区内的人行横道

缩窄和曲折化道路,是通过营造不舒适的行驶路线,使驾驶员不得不减速。缩窄行车道,可减少行人暴露在行车道的距离,增进安全性,而且,缩窄或曲折化道路行车的凸起平台,让行人可以有较好的位置观察道路,便于在这个平台等候。这个平台还往往有足够的空间,为无障碍的设施布置提供场地。

交通宁静区内的曲折化道路处理

零星的交通宁静化措施,不会给老年人出行带来多少好处。宁静化措施只有成网,布置在足够大的社区、街区,才会形成良好的的行走环境,形成生活化的道路。

结语

形成适合老龄化社会的出行环境,涉及许多问题。有老年人的教育,也有各种设施改造,还有老年人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等。本文只是零星介绍了一些已被发达国家广为使用的方法。

我们也许还有十几年才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对于公共设施的逐步改进而言,十几年的时间很短。况且,在我们的设施更新中,还有许多方面必须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譬如公交车的低踏板、交通宁静化措施、老年驾驶者的培训等,以及遍布各地、需要改良的宽马路。

这样看来,时间还真的不宽裕。

(作者郭敏系道路交通安全从业者,徐耀赐系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博士、逢甲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学系所副教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