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没看懂《罗曼蒂克消亡史》?试试“有声弹幕版”
澎湃新闻记者 莫琪
字号
当视频网站的弹幕成为二次元研讨会,即时互动、信息共享让观影不再是孤独的体验。以往的一部90分钟的电影仅仅是一个话题,而弹幕加身的电影本身就是社交载体。近年陆续出现院线尝试把弹幕加入观影过程,但层次各异的观众弹幕却成为干扰。近期,在上海出现了一种更新型的“有声”弹幕,由导演、职业评论人为观众做电影同声评论、解读,让观影进入新型文化服务模式。12月17日,一场同声评论版《罗曼蒂克消亡史》在沪上映。
事实上电影同盛旁白的形式并非陌生概念,在默片时代,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有同声讲解,这些人叫作讲解员,或者辩士。在台湾,直到有声片时代还有辩士,叫说戏人。据台湾著名作家、主持人马国光回忆,辩士最初主要是在一些偏远小镇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解说电影,今天的观众文化程度高,也很懂电影,辩士的责任不是简单的字幕介绍,而是帮助他们重新认识、感受80多年前的影片。
相比上世纪看“哑巴戏”时银幕旁配一把高脚凳,坐一个讲解员的形式,现在的新式电影同声评论更人性化,观影者可以随时选择听或者不听——观众们人手一副耳机与遥控,摁下按钮,就可以听到在场导演或者影视评论家的点评。从去年末开始,由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葛颖牵头的文艺沙龙“堂会”,开始尝试由业内人士为观众提供类似同声传译的专业评论。葛颖表示,“我从博物馆导览器得到启发,既然欣赏艺术展品时游客能拥有随身‘专家’,那么观影时的贴身评论有何不可。”
据活动方透露,以目前的放映情况看来,艺术片的同声讲解最受好评。一观众在看完《长江图》后感叹:“如果没有同声评论,这类片我一定又会睡着!”有同声讲解固然好,但信息量太大也会造成放映过程中,观影的完整性、思维的连续性破坏。对此,葛颖提出,同声评论其实更适合二次消费,“从已举办的几场实际情况看,许多观众在参与同声评论场之前都会先看一遍普通版本,对影片有了基本认知后,再来细听门道。”
在他看来,有艺术鉴赏需求的影迷不在少数,他们就是同声评论的潜在受众。对这些观众而言,电影不是一次性快消品,而是具有二次甚至多次观赏价值的长销品。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澎湃矩阵
新闻报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