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别再骂132万建的“毛坯房”了,这些改造案例才让人大开眼界
原创 小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 #热点聚焦 46个内容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小北一样,特别喜欢看房屋改造节目。
一个破旧的、不方便的、存在诸多问题的老房,经过设计师和建筑师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点石成金,变成焕然一新的“梦中情房”。
自我代入下,如果我们自己的房子华丽变身,简直不要太幸福,甚至连第二天上班都动力满满!
| 《梦想改造家》青山周平的小户型改造案例
不过前段时间,家装改造届的口碑节目《梦想改造家》竟然翻车了。
一套132万精心改造出来的“毛坯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到了被云讨债的地步▼
| 网上不断有人要求节目组退钱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位住在西北农村的老人想要一套洋气舒适的现代化小洋房,但知名设计师最后呈现出的,是看起来十分老旧简陋的红砖房。
被戏称“叙利亚战损风格”,还有人说像监狱一样。
当地村民看了后说,这还不如自己家5万元的房子。总之,大家都表示对这种改造很不理解。
有专业人士分析生活动线也并不便捷,实用性让位于设计理念。
其中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改造一共花费132万,大部分需要老人自掏腰包承担,激起了网友的愤怒。
大家很心疼老人花的百万积蓄,严重的直呼“强盗行为”,用别人的钱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
乙方的成果和甲方的需求不匹配,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尤其是“装修”这种必须经过反复协商、拉扯的事,从规划到落地过程中不免要经历或大或小的心愿落空。
这个改造最大的问题不是外观和风格,而是最终的效果是否满足了老人提出的要求。
老人及家长在节目结束后并没有当众发声,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但这次激烈的讨论,让大家聚集于设计的某个本质问题——
设计,究竟多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接近更好的生活。
央视以前的一位主持人王小骞对此发表了评论,称“有的设计师误把自己当艺术家”,不能拿别人的钱去做自己的艺术实验品,实现所谓的艺术梦。
设计的对象是空间的使用者——人。因此,它也应该是为了人服务的。
每次看影视剧的时候,有的房子虽然面积不大、甚至有点凌乱,但充满了热腾腾的温馨的生活气息,也十分让人向往。
| 电影《海街日记》截图
什么是大家的梦想之宅?家装设计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家装综艺节目中,已经提供了不少答案。
其中,有的是神级改造,有的则是爆笑案例。作为资深家装改造节目爱好者,小北就来带大家盘一盘。
01
90后装修启蒙:
拆盲盒的惊喜与惊吓
刚才提到了王小骞,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她曾经主持的一档节目——《交换空间》。
这档节目于2005年首播。那个时候,很多家庭刚刚住进商品房,对家装设计还比较陌生。
对于老一辈住平房或者单位公房的人来说,房子结实稳固,硬件设施到位,整体上干净卫生,就差不多能住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上下的装修风格几乎是统一的,而且大多数人也没有条件去购置各式各样的家具。
《芳华》电影剧照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改善。讲究的人家把墙壁刷成白色,家具涂上红漆,有条件的家庭还配置了家电。
《你好,李焕英》电影宣传海报
90年代起,水磨石地板、组合柜、绿色冰箱、洗衣机以及盖在家电上面的白色方巾,逐渐成为家庭标配。
进入21世纪后,“购房热”与“装修热”兴起。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人们对品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交换空间》应运而生。
此时诞生的《交换空间》,获得不少观众喜爱,于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许多普通家庭的家装设计理念。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90后开始装修自己的房子时,可能会感慨一句:
我这点装修底子,全是从当年《交换空间》里学来的。
节目的形式很简单,听一听这首主题曲,你就能大概回忆起这节目是干什么的了。
两个勇气可嘉的房子
你家由我装,我家由你装
只要别和从前一样
……
四十八小时的时光啊
给你过去的家化一个妆
48小时内,在设计师的帮助下,两个家庭分别装修改造对方的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互相通气儿。
选手回到自己家,戴着眼罩,就像拆盲盒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家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
大部分改造还是令人满意的,选手取下眼罩的那一刻,感到眼前一亮。
但有的改造,就不是惊喜了,而是惊吓。
比如,有一家的电视墙,在改造前有些许点缀和装饰。
而在一番追求简约的改造后,电视墙变得空空荡荡。
用设计师的话说,原来的电视墙色彩太跳,得用色漆覆盖掉。但自己并没有完全给它覆盖掉,走近看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花,这就是预期的效果。
然而,选手看到改造后的电视墙,直言不讳地说:不喜欢。
不过,这种做减法的改造,户主如果感到不满意还可以自己再添置装饰。
要是碰上想法复杂的设计师,弄出一个自己无法接受的风格,想再改回去,就无从下手了。
比如,这个休闲空间,充满现代感。一般的家庭,可能盛放不下这么一个“大鸟笼”吧。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这间屋子的“大蚊帐”。设计师的理念是:用清新颜色营造空间温馨氛围。
有的设计则与前面简约风格的电视墙形成鲜明对比,装上大玻璃,涂上绿墙漆,再点缀上荷叶荷花,花花绿绿,密密麻麻。
除了大的空间布局、墙纸墙漆,还有一些灯饰和摆件,也让人细思极恐。比如这样的白纱灯罩,诡异得让人不知晚上到底是该开灯还是不开灯。
有设计师给房间的天花板上挂了一块蓝色的丝绸,意思是与明亮的灯光编织出蓝天白云的意境。
不知道诸如此类的装修风格,户主当时是否真的满意。十多年过去了,有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新的装修呢?
尽管有一些“翻车”的案例,但不得不说,《交换空间》为我们普及了很多装修知识、家装创意和家装常识。
不仅如此,节目还倡导绿色、节俭的理念,每期都会选取一件物品作为主题,让设计师进行旧物改造。
利用麻绳制作的挂钟
麻绳、台历、纸筒、纽扣、旧衣架、一次性筷子、啤酒瓶……这些物品都可以变废为宝,改造成为实用、时尚的创意品。
利用羽毛球制作的风铃
从装修材料的选购到旧物改造,《交换空间》都于细节之处向观众传递环保理念。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些理念和做法更显可贵。
02
当改造成为梦想
在《交换空间》播出9年后,2014年,一档新的家装改造类节目亮相。
每期节目聚焦一户有住房难题的家庭,并委托设计师在有限时间里使用有限的资金为其房屋进行“爱心改造”。
前不久的农村房改造“翻车”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梦想改造家》这档节目。随之而来的是节目口碑的断崖式下跌。
其实,这档节目前7季的口碑并不差。
每一季在豆瓣和B站上的评分都是9分左右。
农村老屋改造也不是第一次了。比如设计师章明为93岁的河南退伍老兵张卷进行的这次改造,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次改造要解决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潮湿漏雨、院落积水,二是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一方面,设计师选择推倒重建,对院子的地面进行了平整和抬高,并对房屋的一些材料做了防水处理。
另一方面,房屋里安置了护理床、扶手、防滑瓷砖、特殊座椅等,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设计师在适老化改造上的良苦用心。
考虑到老人对村子的特殊感情,设计师还专门设计了老人和村民交流的地方。整个空间改造都充满对这方土地的热爱和归属感。
除了农村房外,《梦想改造家》涉及的房屋类型可谓是五花八门。
住了七八个人的46平米的老房子,85平米的二层独栋“蜗居”别墅,一家三代五口人居住的20多平米的“夹缝房”,上海滩的百年老洋房,城市中心的噪音房……
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套海边悬崖上的房子。
《梦想改造家》第3季第10期案例:“悬崖上的家”
这座房子位于福建省紧靠海岸的一个村庄,经过台风和海浪的侵蚀,变得摇摇欲坠。经过建筑大师董功的改造,这座悬崖危房变成了希腊式海景豪宅。
房子的窗户都朝着海,这家人日常就能享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
除了造型设计上别出心裁外,《梦想改造家》里也不乏在功能上体现人文关怀的例子。
一位名叫本间贵史的日本设计师,就很善于为特殊人群做房屋改造。
在为一个渐冻症患者家庭做房屋改造时,设计师特地单独与患有渐冻症的孩子相处了一天,并从医院各方面了解康复理疗等方式。
为了让孩子的居住生活更加方便,他做了“一键化”设备、坐着轮椅也能使用的洗漱台、可折叠扶手等人性化设计。
可升降的厨房地面
设计师不仅将儿子目前的居家需求考虑进设计规划,还将未来他病情恶化,以及母亲年迈时的特殊需求,都融入其中。
房间里的多功能扶手既能帮助住户站立,还能辅助其复健运动
除了渐冻症患者外,设计师本间贵史还为患自闭症的孩子、患阿兹海默症的老人都改造过房屋。
所有设计,既美观,又实用,细节之处都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
03
重新认识设计
从《交换空间》强调绿色节俭、自主动手、沟通理解,到《梦想改造家》注重家庭需求、人文关怀,我们都可以看到:
空间是因人而造的,设计是为人而生的。
家居装修不仅是平面的、物质的,而且是与人性、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家,是最核心的元素。
自工业革命衍生了现代生产,包豪斯创办了现代设计教育后,设计已是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早期的工业生产只关心人的基本需求、资源获取和运用,以及生产效率和效益,忽视了人的情感和文化。
于是,工艺师们一面为生计忧虑,一面为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担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社会萧条,民不聊生。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领导一群建筑师、工艺师和艺术家创办了包豪斯,并订立了包豪斯宣言,要联合工业科技与艺术为战后重建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包豪斯关心的是普罗大众的需求,重视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照顾美感和文化需求的同时,更侧重成本效益和实用性。
这股风气改变了世界,以致当时的城市建筑、交通运输、衣着饮食、生活用品和工作环境,甚至休憩场所都有设计的存在,都能看到包豪斯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导之下,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兴起,设计开始发生变化。
电讯和各种传播媒体相继出现,商业企业开始利用传媒促销,广告和平面设计有了长足发展。设计为信息服务,与信息相关的设计成为主流。
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设计需求也越来越大。工作开始细分,设计也越发专门,从独自创作走向合作。
| “小红书”上琳琅满目的设计家装案例
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科学和技术,特别是电子和信息科技,改变了社会和文化。
需求的性质和方式变了,产生了品牌和形象消费、大型超级市场、互联网购物等;供应的方式也变了,制造商不再等同于生产商。设计不只主导供应前的生产工作,而是还要参与供应前的信息处理和宣传。
设计师们已不能抱着昨天的概念做设计,而是需要明白今天的社会愿望。
虽然设计的理念在变,装修的方式日新月异,但家的内涵始终没有变过。
这是我们漂浮尘世,安心寄放身体和灵魂的居所,也承载着我们最庸俗但最丰盛,最细碎但最浪漫的梦想。
因此,设计有时承担着“造梦”的功能。我们喜欢看“梦想改造”,最终希望改造的,是生活本身。
希望大家都能碰到满意的那个家,美梦成真!
-End-
编辑: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关怀的设计:设计伦理思考与实践》,
靳埭强 潘家健 著
原标题:《别再骂132万建的“毛坯房”了,这些改造案例才让人大开眼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