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文艺工作者在全国文代会:与人民合其心、与时代合其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五年来,上海市文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落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深化群团改革任务要求,团结凝聚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走改革创新的路,走跨界融合的路,走新媒体传播的路,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路,不断开创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澎湃新闻为您带来全国文代会上海代表团部分代表的感言。
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代表团小组讨论现场
王汝刚
(中国曲协顾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书记、主任)
已是第六次参加全国文代会的上海曲艺界代表王汝刚听完习总书记的发言后,感到非常激动和振奋人心。王汝刚认为习总书记的发言高瞻远瞩,为未来5年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解决了文艺界尤其是曲艺界多年来一直讨论争论的问题,“这个发言首先是一次生动的政治报告,其次也是一次非常有高度的艺术讲座。”
让王汝刚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习总书记一段关于文艺通俗和庸俗的论述:“总书记提到,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
王汝刚表示,在曲艺界,通俗和庸俗意识都是一个在争论的话题,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把庸俗和通俗严格地区分开来,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总书记还在讲话中引用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的话:“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这也让一直在讨论技术和艺术问题的曲艺界深有触动和思考。王汝刚说,“我们曲艺工作者都是吃开口饭,很多技艺来自于民间,如何在传统土壤中找到好的东西,把艺术和技艺区分开,从技艺中发展有当代精神的艺术,都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思考的。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发言中还引用两句中华传统艺谚,充分体现习总书记新时代革命文艺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结合。”王汝刚说。
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和文代会代表,王汝刚在总书记的讲话中感受到很多鼓舞,有些地方尤其感动,在总书记讲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广大文艺工作者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党和人民需要你们、信赖你们、感谢你们!”的时候,王汝刚说,当时他和身边很多老文艺工作者都想站起来鼓掌。
“在这些论述之外,总书记提出的5点希望,也为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对我们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觉得这篇报告非常精彩,可以说形成了新时代文艺观。”
谷好好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剧协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全国文代会,每一次都是学习与成长。”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说。“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离不开党的关怀和指引。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指示和批示,如指路明灯为我们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在听完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后,谷好好感到十分振奋。“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也成为她深刻的感触。“总书记强调了‘文艺为人民’的意义。近五年来,我们上海戏剧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现实题材、革命题材、传统题材并重’,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力争打造在历史上留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优秀作品。”
“与人民合其心、与时代合其情。”谷好好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感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崭新图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过去几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秉承“传承不忘创新,创新不弃传统”的原则,推出了众多经典剧目和新创作品;出品了3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3D越剧电影《西厢记》,在国内国际影坛崭露头角、获得殊荣;同时还打造了“中国小剧场戏曲节”“演艺大世界·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等重要品牌项目,引领观众文化需求,助推区域演艺生态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文教结合,耕耘校园数十载,探寻戏曲美育推广方式。
2021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紧紧抓住建党百年、全面小康等重大主题,推出京剧《红色特工》、昆剧《自有后来人》、沪剧《陈毅在上海》、越剧《山海情深》、淮剧《寒梅》、评弹《战无硝烟》等作品,弘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谷好好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念,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以满腔热情创作高质量作品,以创新性思维开拓文艺新境界,以文铸魂书写人民奋斗史诗,为打造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精品力作而奋斗。
周平
(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交响乐团团长)
听完总书记的发言,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感叹,亮点非常多,关键词非常多,格局非常大,这个格局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有底气,有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号角。文艺是有时代责任的,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要与时代结合,彰显时代的特性,才能焕发出生命力。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号角。文艺是源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的。”
周平认为,交响乐团更要思考,怎样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全人类;交响乐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应该怎样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亲、可爱又可敬的中国形象。
过去五年来,上海交响乐团推动了《山海经》《敦煌》《悲喜同源》《中国颂》等原创新作的问世;登上琉森音乐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逍遥音乐节,在世界最主流的音乐节平台发出中国的声音;签约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古典唱片厂牌DG,发行唱片《门道》《大地之歌》,大力推行中国作品,用中国音乐沟通世界;策划和发起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国际顶尖赛事上树立中国标准,也为用比赛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许忠
(上海音协常务理事、上海歌剧院院长)
“总书记的话字字暖心,铿锵有力,语重心长。”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印象最深的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创作一定要让人民真正地喜欢、真正地满意,尤其是上海歌剧院这样一艘‘艺术航母’,一定要牢记于心。”
过去五年来,上海歌剧院以人民为中心,陆续推出了民族歌剧《晨钟》《田汉》《天地神农》、音乐剧《国之当歌》、舞蹈《早春二月》《嫦娥之月亮传说》等一系列原创新作。
国际化之路上,上海歌剧院和英国皇家歌剧院、巴黎管弦乐团、德国埃尔夫特剧院、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等世界著名音乐机构、剧院联合,制作了《阿依达》《图兰朵》《纳布科》《军中女郎》《法尔斯塔夫》《漂泊的荷兰人》《微笑王国》等一系列燃爆市场的经典歌剧。
与此同时,上海歌剧院还通过“戏剧之都”伦敦的两度出访,以及和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节、爱沙尼亚萨雷马歌剧节、迪拜歌剧院演出季开幕式等一系列国际交流,让世界通过上海歌剧院看到了上海文化、中国歌剧的实力。
“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句话对许忠的触动也非常大,“德艺双馨,既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上海歌剧院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要求。”
“总书记还提到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希望我们识才、重才、用才,让年轻人挑大梁,扶持他们当主角。”许忠说,上海歌剧院演职人员平均年龄35岁,大小演出都有优秀的中坚力量与充沛的后备人才挑起大梁,让剧院的艺术生产始终保持着朝气与锐气。
罗小慈
(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听完总书记的发言,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同样非常振奋,总书记提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也指引着这几年海派民乐的追求。
“文化的作用是培根塑魂,这个根和魂应该是中国根和中国魂,民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的一支,所以如何把中华国乐的传承和创新做好,是我们要回馈这个时代的重任。”
振奋的同时,罗小慈认为,还是要坚持推动民乐的当代表达,要更加在民乐的当代气质上下功夫,因为当代观众的审美、节奏都发生了改变,而艺术创作是为人民服务的。
《海上生民乐》是上海民族乐团在民乐当代化上的积极尝试。2016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以来,《海上生民乐》先后推出多媒体音乐现场、民族管弦音乐会、民族室内乐等版本,受邀赴英国、比利时、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巡演,是海派民乐的一张名片。
今秋10月,上海民族乐团以《海上生民乐》为蓝本打造国风音乐现场,以驻场演出形式入驻上海音乐厅,通过国乐、光影、舞台空间的互文表达,在15000人次的观众群体中遇见老朋友、新知音,也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让这个音乐品牌再度实现品质扩充,成为向中外观众展示中华音乐文化的一扇窗口。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