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皇甫谧传》之家世的迷雾
家世的迷雾
屈原在伟大诗篇《离骚》的第一句,就开宗明义指出自己的家世渊源。皇甫谧写过那么多的文史著作,关于自己的家族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以至于后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时至今日,我们唯有依靠对照尽可能多的史书,努力对他的出身以及生平事迹进行复原。
尽管历史上的《晋书》曾经有过二十五部之多,但流传到今天的,却只有房玄龄、褚遂良和许敬宗在唐代贞观年间主持编撰的那一部。今日人们无不一面批评他们编修的晋史不够科学严谨,一面又不得不将其作为记录那段历史的权威史料。皇甫谧的研究者正是如此,虽然在不足五千字的篇幅里存在着许多谬误,但《晋书·皇甫谧传》目前仍然是可以借鉴的比较系统详实的唯一典籍。
皇甫家族世代居住在安定郡朝那县,皇甫谧的曾祖父是东汉太尉皇甫嵩。幸好对于这两点,各家《晋书》都能无毫无抵触地达成共识。因此我们可以准确地对其认定,这成为今日我们研究皇甫谧家世和籍贯的最重要线索。
安定郡和朝那县这两个地名首见历史,是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这一年汉朝政府将北地郡拆分开来,在其中一部分设置了安定郡,治所设在高平县,就是今天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管辖高平等二十一个县。其中的朝那县,治所位于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朝那”一词,古音读作“渚罗”,是古代西戎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对于刚刚被命名为“朝那”的这片土地而言,后来赫赫有名的皇甫家族,其实并不是原有的土著居民。
皇甫家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商周时期。作为商朝皇族子姓后裔的一个分支,在周王朝取得天下后他们被分封在今天商丘一带,成为国号为“宋”的公爵级诸侯国。深受万民拥戴的第十一任宋国君主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充石,表字称着皇父,其孙辈遂以皇父为族号,从此这个家族施施然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数百年以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皇父家族跋山涉水先从河南不辞辛苦迁移到山东,经过数世之后又从山东一路跋山涉水来到陕西茂陵,家族名称同时也改成了现在的皇甫。茂陵是汉武帝的寝陵,由此可以推断,皇甫家族移居安定朝那,至少是在汉武帝去世以后。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们为“爱上迁移的家族”,根据《皇甫氏宗谱》[1]记载,数代之后他们又从茂陵再度迁移,从此世代在安定朝那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世族大家。西汉时期的安定郡朝那县,地处塞上,风物雄奇,以特有的地脉元气哺育了这个弓马娴熟的武将家族。曾经做过安定都尉的皇甫俊,光荣地成为安定朝那皇甫氏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名人,被尊为家族的一世祖。《宗谱》表明,皇甫俊生子皇甫棱,皇甫棱当过度辽将军。这是一个因度辽水而得名的武官职位,虽然只是个杂号将军,但毕竟官属三品,算得上位高权重,他为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皇甫棱生子皇甫彪,不见皇甫彪在仕进方面的记载,但他一口气为家族生下八个男丁,号为“八宗”,让三世单传的皇甫俊后裔有了八个分支,实在是家族传承的大功臣,皇甫氏开始日渐兴盛。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清楚皇甫彪八个儿子们的后裔具体是什么情况,但可以明确知道其中之一的皇甫旗,自己曾经当过扶风都尉,有两个比较有名的儿子,一个是皇甫节,担任过雁门太守,曾经权倾一方,另一个正是生活在东汉顺帝时候的皇甫规(104-174),最初在县里当一名小吏,后来因为抗击羌族战乱立有大功,从顺帝永和四年(141)开始崭露头脚,一直做到了曾祖父当过的度辽将军,后还被加封尚书寿成亭侯,当时颇有声望。他还是非常著名的学者,著有文集五卷,《全后汉文》收录他的十数篇文章。
这里有必要隆重介绍皇甫家族最著名的人物皇甫嵩。他是皇甫节的儿子、皇甫规的侄子、皇甫谧的曾祖父,生年不详,少年时代便志向高远,喜好诗书,熟习弓马,被察举为孝廉茂才,当过霸陵、临汾两地的县令,汉灵帝时期被征辟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下汗马功劳。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歌中颂扬的“皇甫”指的就是他,他成为再造汉王朝的大功臣,官拜车骑将军、冀州牧,封槐里、美阳两县八千户。《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对他不会陌生。
在皇甫嵩人生的巅峰之时,他除了直接管理冀州外,还可以征发幽、青、徐、荆、扬、兖、豫等七州之众。当时天下共有十四州,一大半已经在他的管辖之下。他拥有如此强大的势力,一切在他皆有可能,因此汉阳人阎忠无比兴奋,数次劝谏他率领八州人马南下洛阳,剪除宦官,取代东汉政权。历史给了机会让他成为曹操、司马懿,甚至曹丕、司马炎,但他忠心耿耿选择放弃。古人年满二十会取表字,一般都是依据自己的个性气质而定。他表字叫着义真,他的忠义果然是货真价实的。东汉后期军备废弛,自皇甫嵩之后再无卓越的将领,因此他被称为东汉最后一位名将。只可惜,兴平二年(195),董卓部下李傕和郭汜作乱,正需要他再显身手之时,他却突然病逝,这不能不让他饮恨九泉。
正是因为皇甫嵩的出现,朝那皇甫家族的荣耀被推上最高峰,和梁、席、安三姓家族成为安定郡四大望族[2]。今天灵台及周边虽然不再有皇甫姓氏,但梁、席、安氏后人却比比皆是,据此侧面也可说明,魏晋时代皇甫氏的确生活在今天灵台境内,后来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迁徙。
皇甫谧在杂记中记载,和小伙伴模仿古代将军玩打仗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游戏,这与他身上流淌着武将祖先汹涌澎拜的血液是分不开的。
今日我们知道皇甫谧的祖父和父亲,实在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要不是梁朝刘孝标在注释《世说新语》时,曾经引用过另外一本晋史的片段,这团历史的迷雾也许就无法揭开了。依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皇甫嵩有个比较有名的儿子叫皇甫坚寿,在父亲遭到董卓陷害被囚禁之时,全仗他奔赴洛阳与董卓周旋,才使父亲的牢狱之灾得以免除——很多人也许都会猜测他是不是皇甫谧的祖父。
依据王隐的记载,皇甫谧的祖父是皇甫嵩另一个名叫皇甫叔献的儿子,曾经做过灞陵的县令。皇甫谧的父亲叫做皇甫叔侯,是当时推举的孝廉。刘孝标所引用的这本东晋人王隐编著的晋史,总共93卷,是房玄龄等人重修晋十六国史时的辅助参阅史料。由于他是私人修史,理所当然抵不过房玄龄官修的那一本,时至今日已不见其流传,我们无法再做详细考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所记载的皇甫谧祖父和父亲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很明显皇甫叔献在仕途的成就远远不及祖上,他们这一脉的败落也许就是从他这一辈开始的——皇甫坚寿不知道是他的弟弟还是哥哥,被任命为侍中却坚辞不就,一生没有做官,其后裔今日已不可考证。灞陵桥两边杨柳掩映,是人们离别长安去外地折柳送别的著名站点,灞桥折柳如今依然牵动着中国人的千古情思。尽管皇甫叔献没有太高文采,历史上不见他留下任何残言断语,但灞陵桥边风流岁月给爷爷的熏陶,多年以后要在孙子身上开花结果了。
皇甫叔侯能够被推举为孝廉,足见其品行必然十分高洁——这一高洁的品行后来恰好被儿子皇甫谧所继承。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因举孝廉出来的学子,除了博学多才之外,更要孝顺父母、行为清廉。但他只是在官员预备人选的身份上度过了一生,始终没有等到被授予实职的一天。对于满心希望重振家族雄风的皇甫叔侯来说,内心的寂寞和落魄任谁都可以想见。今日我们认为,也许后来皇甫谧性格中的通脱正是来自于他的父亲:即使像曾祖父那样显赫,也有如父亲这样没落的时刻——他很早就清楚地看到,繁华过后的寂寥才最让人空虚。
按照中国人命名的习惯,有研究者认为,皇甫叔献和皇甫叔侯应该是兄弟,皇甫叔献是皇甫谧的父亲,皇甫叔候是皇甫谧的叔父,也就是《晋书》本传提到的,成为他养父的那位叔父。但遍搜典籍,没有更多资料可以证明这种说法正确与否。
关于皇甫谧母系方面的情况,在目前发现的典籍中没有看到任何记载,除了历史资料湮灭这一原因外,还与古代女子没有地位有很大关系。比较起来,他的叔母任氏(后来成为他的养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姓氏,实在是对她谆谆教导皇甫谧的一种很好回馈,她受之无愧。
安定朝那皇甫家族从一世祖皇甫俊开始,世代都是武将,官位非常显赫,军功又达到最高,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也许会成为永远遵循的家风。但现在却要出现一个崇文的后代——皇甫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
尽管历史有时候喜欢开玩笑,不过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十分严肃的。
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杀伐太多、戾气过重的武人家族而言,诞生一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者,谁说不是历史有意的选择呢?
[1]《皇甫氏宗谱》,清代浙江桐乡青镇人皇甫鸣锵修,咸丰十一年木刻活字本八册,现被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和上海图书馆。皇甫鸣锵世居青镇百岁坊,教授五十余年,生徒极众。寿八十二岁。青镇原属桐乡,即今乌镇之一部分,百岁坊在乌镇中市北大街。
[2]北宋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卷32泾州姓氏条记载:“安定郡四姓,梁、席、安、皇甫。”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 源:灵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原标题:《《皇甫谧传》之家世的迷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