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景迈山,云深处人家

2021-12-15 12: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老艺术家 九行 收录于话题 #去西南 10个内容

还没上车云南游的,老艺术家劝你们抓点紧。

喜提两份国际榜单,云南旅游大省的威名大有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架势。现在还能赏花观树、看海望云的云南,估计国际旅游业复苏后,就只剩满屏后脑勺的人从众了。

前不久,继西双版纳被《孤独星球》评选为“2022十大最佳旅行目的地”后,与之相邻的景迈山,又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翻了牌子,入选“2022全球最佳旅行地”。

景迈山在哪?这或许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份榜单的第一个问题。

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找不到北的冷门地,却被归类为文化和历史之旅的最佳目的地。

正如这本杂志的执行编辑乔治·斯通所陈述的那样:“希望找到一个独特性、有启发性,并且安全的目的地供人选择。”

而身负千年茶史,却不为人所知的景迈山,显然满足上述所有定语。

中缅边境的千年茶山

细说景迈山,绕不过茶。这是一座因普洱闻名的古老茶山。

和出自齐腰小茶树、可在梯田茶园悠闲采摘的龙井不同,普洱更接近于树叶。普洱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而且往往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

普洱茶生长的众多山地中,沾染了澜沧江的氤氲水汽,和缅甸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坐享缅甸、老挝、泰国围夹而成的绿三角山林资源的景迈山,实属天选之子。

△千年茶山/图虫

景迈山古茶林在人工栽培茶园中的排面,直接可以用三个“最”字概括:首先是面积最大,占地2.8万亩;其次是数量最多,覆盖山林的茶树共有113万株;最难的是历史悠久,其中最高龄的茶树距今已有近1400年。

相传一千多年前,居住在景迈山的布朗族王子帕哎冷,在一场瘟疫中无意间发现了可以提神治病的普洱树叶,于是对野生普洱树进行驯化并推广种植。

“为子孙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为子孙留下金银,怕被吃光用完”的他,索性为他们留下了茶树,因为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告诫子孙后代,“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景迈山种植茶树的历史由此开篇。

△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树

世居此地的先民种茶,更爱茶敬茶。大概是这份“爱护眼睛”的虔诚心意,景迈山的古茶树并未受到过多的干预,它们混生在山林中,终日与古树、苔藓、蕨草、菌类、藤蔓为伴。

这种放归自然的姿态,让景迈山长出的茶叶浸润了更多自然的气息,从而比寻常的普洱要多一份浓郁,在冲泡十余遍后,茶汤仍然清冽,芳香馥郁。

△冲泡普洱茶

普洱茶容易吸收外界环境中的味道,因此通往茶山的公路都不用沥青和水泥,只用天然的碎石子铺成。

普洱茶这一特性,成就了景迈山普洱独特的花蜜香气。这里的古榕树因为少有人扰,备受蜜蜂青睐,甚至一棵树上可以结出八十多个蜂巢,当地人称之为蜂神树。生长在蜂神树下的茶树,如正巧枝干上寄生了兰花等附生花类,在蜜蜂采蜜授粉的过程中,普洱茶就能吸收沉淀出浓郁的兰花蜜香。

△独特的花蜜香气

明代时,景迈山的茶叶就已经成为皇室贡品;到了元代,一百多斤茶叶可以换回一匹来自西藏的骏马,而出自深山的景迈山茶也开始沿着茶马古道远销国外。从2001年的上海亚太经贸论坛,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景迈山的普洱茶一度承担着送给各国首相的国礼重任。

海拔高达千米的山地,云雾环绕。充沛的降雨量保证了足够的空气湿度,长达345天的无霜期,又让植被享尽光照。大小灵猫穿梭于林间,大叶木兰、山红树等15种濒危动植物也选择在景迈山安家,正是这无可比拟的生态环境,成就了景迈山古茶树难以复刻的自然风味。

△无可比拟的生态环境

为了方便种植和采摘,当地人也曾对参天的古茶树进行矮化,逐渐培育出茶园常见的那种小叶种灌木。可景迈山的茶之所以有别处茶叶无可比拟的香味和回甘,除了先天树种优良,后天的生长环境也非常关键。

景迈山上沐浴阳光雨露的茶树,通过吸收落叶层的天然肥力生长。为了保证每一棵茶树都能享有充足的土壤和阳光,在2009年前后,当地人按照每1.5米保留一棵树的原则,砍掉了80%后期人工培育的小叶茶树。可即便如此,景迈山所拥有的茶园,依旧是规模和历史上的世界之最。

△上百年的高大茶树

被誉为“世界茶源”的景迈山,已经在申遗的道路上奔走多年。2012年景迈山古茶林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经过整整十年的准备和努力后,景迈山古茶林终于走到了联合国,成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法国卢瓦尔河谷和美国哥伦比亚相继因为红酒和咖啡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相信用不了多久,全球就能迎来唯一一座标注为文化遗产的茶园。

云深处,有人家

看过电影《一点就到家》的人,或许对影片中芭蕉树叶掩映下的千年古寨印象颇深。

鹅黄淡绿的茶林和甘蔗林,拾阶而上的青砖小道,枝叶交错遮天蔽日的古榕树,种满鲜花和自带露台的民居,组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乡野画卷。

而影片的取景地,就在景迈山上的村寨中。在这座只见树不见人的山中,沿着山势一共分布着14个自然村寨。晴朗的日子登上山顶,可以看到连绵不绝的干栏式建筑群。其中历史逾千年且最成规模的,便是山顶布朗族人世居的翁基古寨和山窝傣族人世居的糯干古寨。

△布朗族人世居的翁基古寨/图虫

这两所古寨的建筑风格非常相近,都是首层悬空的木质构造,铺着平瓦的房顶呈现坡度陡峭的歇山顶。最大的翁基古寨中,还建有景迈山年代最久远的古寺,就连守候在寺旁边的松柏树,都已有两千多岁。

行走在村寨中,随处可见晾晒青茶的村妇和在露台饮茶的农人。

比起远销国内外、只需要热水冲泡就能享用的普洱茶饼,当地种茶的布朗族人更习惯喝用散茶叶做成的烤茶。干茶叶和木炭放在陶罐中,充分抖动混匀,随后去掉木炭,将盛放茶叶的陶罐放在火塘中烘出香味后,将沸水注入烤热的茶灌中。茶汤入口苦涩,但随后是浓郁的甘甜爬满唇舌之间,经久不散。

△烤茶

居住于此的布朗族几乎世代与茶为伴。茶,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寄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每开辟一块新茶园,布朗族人都会在第一棵种下的茶树旁立一块古老的木桩,他们将第一棵茶树视为茶魂树,是一方茶园的天然守护者。每年4月的茶祖节,全体族人会齐聚景迈山的茶魂台,呼唤茶魂。每四年一次的茶祖大祭,布朗族人会用山泉水泡茶,给帕哎冷寺供奉的神像沐浴洗尘,并用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

除了傣族和布朗族外,景迈山中还生活着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不管是哪一族群,世代以狩猎和种茶为生的村民们,仍保留着最原始的崇拜和最淳朴的信仰。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寨子有寨魂;坚信绿色的东西都有生命,即便是茶树,也有男女之分。

△淳朴的哈尼族人

每年4月,是景迈山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春茶上新,茶商会聚;与此同时,傣历的新年、茶祖节等各族最盛大的节日,都集中在这段时间。村民们载歌载舞的热情,就像篝火一样烧燃不尽。

等热闹散去,看夜空的星稀月朗,闻茶叶吐露芬芳,景迈山又显出了比往常更甚的安宁和静谧。

0.5倍速的景迈生活

有人说,景迈是傣语音译过来,和泰语中的“清迈”一样,都是指代新城。也有人说景迈之名,出自西晋傅玄《九曲歌》——“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原意是感叹时光流逝不可阻挡。

可在广袤的茶园和古朴的村落中,你似乎很难有时间匆匆之感。这里更像是一座节奏上不输清迈的慢城,如果说大理的生活节奏是0.75倍,景迈山可能只剩0.5倍速。

△0.5倍速慢生活

采茶制茶,祭祀歌舞,独具特色的手工制作和民俗表演,会让人仿佛穿越回工业化还未降临的古老年代。

在这个欲望被天然隔绝、五感得以充分放大的结界里,除了喝到带着花蜜香甜的普洱茶,也可以在傣家人或布朗族人的长桌上,吃到野花野果带来的自然之味。

在景迈山,流行着一种被称为“螃蟹脚”的食材。它寄生在上百年的老茶树上,是一种肢节明显、宛如珊瑚的草本植物。因其有梅子的香味和回甘的口感,加上出自药典的止咳润肺功效,除了搭配普洱冲泡,当地人还喜欢用它来炖鸡煲汤。

△"螃蟹脚"

离得了饭却离不开茶的布朗族人,吃起茶来可谓花样繁多。酸茶、腌茶、竹筒蜂蜜茶之外,茶叶在巧手的布朗族人手里,还能用来摊鸡蛋、炒牛肉,甚至于在感冒时,一道糊米茶还能起到以食代药的作用。

茶罐中放入茶叶和糯米,一同烘烤到散发出焦香,随后加入姜片、萝卜,冲入沸水,再加一片红糖——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大山中,一味糊米茶,就是当地人治疗感冒、咳嗽的土法良方。

△糊米茶

当地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通常能解锁出别地难寻的美食。比如喜酸的傣族人会腌制猪牛鱼等肉类,在时间的发酵中变幻风味;而随处可见的芭蕉叶也成了天然的烹饪工具,采一片,将拌匀米粉的猪肉包裹其中,上火蒸熟,便成就了一道闻起来有清香、吃起来有肉香的包蒸。

△芭蕉叶是天然烹饪工具

一望无际的茶山,配上滇西南常见的瓦蓝天空和苍茫云海,左手是小众的民俗美食,右手是浓郁的香甜茶汤,这就是属于景迈人的向往生活。

△景迈山茫茫云海

更别提,景迈山还有着四季不同的风景。

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景迈山会迎来无量山同款美景。漫山遍野中,那些隐身于茶树之中的冬樱树会竞相开花——桃红淡粉,宛如星星点点的水彩墨渍,在深绿色的林间晕染开来。

△冬日景迈山/图虫

春天,攀爬上树干或者屋檐的寄生兰散发着可飘千里的幽香;夏秋,玫瑰色的晚霞和璀璨的星河会承包夜空;冬天,河谷升腾的雾气会涌动凝聚成氤氲的云海。

陇上花开、鸡犬相闻的村寨升腾起袅袅炊烟。万亩茶园的馨香,手可摘星的静谧,或许就是景迈山写给尘世最浪漫的散文诗。

你对景迈山有什么印象?

笺语

编辑 | 二叔公

排版 | 刘华强

校对 | 吴玉燕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云南这个目的地,凭啥又被老外盯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