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寻蜂记》看人类活动如何塑造环境中的物种
三蝶纪
初看《寻蜂记》时实在是觉得序写得太啰嗦,你以为作者会在序里交待寻蜂之旅的背景,结果这位昆虫学家拉拉杂杂用20多页的篇幅写了一大堆熊孩子时期的童年回忆,除了抓虫,剩下一大半说的是做化学实验,如何用各种方法自制火药,如何烧着了电缆导致全村停电云云,直到序末才寥寥交待几句为什么要去找蜜蜂。幸好后面的章节回到正轨,一点点展开了寻蜂之旅的趣味性。
《寻蜂记》作者戴夫·古尔森
古尔森所要寻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类叫作熊蜂的蜜蜂,在分类上属于昆虫纲蜜蜂科熊蜂属,全球已知的种类有250余种。熊蜂全身多毛,体型像熊一样粗壮可爱,它的英文名是bumblebee,常常被误译为大黄蜂。
熊蜂是众多野生植物和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 在维持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熊蜂 三蝶纪 摄
全书的八个章节描述了八种截然不同的生境,从南美到北美,从波兰到英国的不同地区。
古尔森去这八个地方主要目的,是去寻找一些罕见的熊蜂种类,调查当地蜂类的状况,以及找到造成目前蜂的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原因。
除了蜂以外,古尔森还看到这些地区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这些生活方式对当地物种的影响。里面有颇多令人意外的发现,也让作为读者的我获得了很多全新的认知。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此事被作者身体力行地“躬行”,我们也乐得足不出户就获得了第一手观察资料和记录。
寻蜂之旅的第一站——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平原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是一片承载着战争记忆的军事训练区,荒凉、萧条,狂风肆虐。这里有着远古人类留下的神秘的巨石阵,这里驻扎的军队曾经因为战争野蛮地将原住民驱逐出去。
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土地意外地没有像英国地区一样被用于农业开发,成为一个特殊的自然保护区。索尔兹伯里平原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宜居,却成为动植物们的避难所。
在这里,古尔森找到了很多在英国其它地方已经难以见到的罕见种熊蜂,包括英国最濒危的熊蜂种类。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军队演习还在影响着这里的物种:炮兵轰炸出来的弹坑,催生了一些杂草;下雨时坦克碾压出的车辙形成的水坑,为丰年虫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地;有些军人同时扮演了自然守护者的角色,利用业余时间做当地的物种调查与记录……
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案例非常特殊,也难以推广。
与之类似的是棕地雨林章节的工业废弃用地。我们直觉上会认为,工业用地靠近都市、土地贫瘠,不适宜物种生长,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环境成为很多动植物的乐土,包括一些极危物种,都选择在这里生活,比很多花大精力打理的城市公园的生物多样性还要高。
自然本身具有强大的修复力和适应能力,人不管不参与,生物们反而过得更好。
在奈颇城堡章节,我们再次看到,这种放任不管的措施对于物种本身非常受用,甚至好过精细化的保护区。这种“再野化”处理,是环保界的一次革命,完全摆脱人为干预,让大自然自行寻找发展方向,能发展成什么样,有什么物种会选择来这里,都成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在任自然野蛮生长的奈颇城堡,古尔森找到了42种不同的蜂,其中包括10种罕见熊蜂,还有一些濒危的种类,足以说明这种“野化”对于蜂类和其他物种来说都是福音。
在大都市里,最缺的就是“荒野”,除了城市公园和绿地,恰恰需要这些荒野来为夹缝中生存的物种提供更适宜的生境,也为城市的人们提供看见自然、记录自然的窗口。
古尔森希望,未来在英国的城市有更多这样的“再野化”项目,我同样希望,这种项目能推广到我们的大小城市,为我们的城市增加更多城市野趣,丰富城市的物种多样性。
古尔森在波兰的寻蜂之旅,还让我们看到了政治与经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波兰熊蜂种群的多样,得益于小农场主老旧的耕种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虽然原始,但是对于环境十分友好。然而,目前蜂群的多样性能否保持并不乐观。原因是波兰已经加入了欧盟,享受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这种政策旨在通过补贴成员国农业,保证作物价格不受供求关系影响,增加粮食产量。
但是这种补贴更多补贴给了大农场主、跨国公司。这些补贴对象拥有资金以后,很可能会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将农业转型为工业模式,直接威胁到这些土地上的一切生物。但如果后续能通过政策补贴鼓励环境友好型的小农场主,那么这片土地上生物还有救。
这些生物的未来,完全取决于人类下一步要怎么做。世界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是如此地不平衡,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需要为第一世界的国家牺牲自然资源、廉价出售农产品和自然产物。
然而世界是一个整体,生物和环境之间彼此关联,保护生物多样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议题,需要国家之间的资源调配和协作。今年联合国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就是在探讨解决这些问题。
古尔森在南美的寻蜂之旅展现的则是入侵物种问题。古尔森渴望在南美找到世界最大的熊蜂——金巨熊蜂,然而这种曾经遍布南美的本土熊蜂,在最近这些年数量急剧下降。
原因是“不速之客”——欧洲熊蜂入侵了南美,它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扩散能力,同时把携带的蜜蜂寄生虫和病毒带给了南美的蜜蜂,伴随南美原生植被遭破坏、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包括金巨熊蜂在内的本土蜜蜂数量急剧下降。
发生这样的悲剧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本土蜜蜂——中华蜜蜂也在面临同样的危机,威胁来自于另一外来物种——意大利蜜蜂。
因为意大利蜜蜂个头大产量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被大量引入中国饲养。意大利蜜蜂的大规模饲养,给中华蜜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蜜源植物的花蜜,被意大利蜜蜂瓜分掉大量份额,导致中华蜜蜂在蜜源花期储蜜不足,难以过冬,加之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华蜜蜂大量减少,分布地区也在萎缩和碎片化,同时影响这些地区需要传粉的作物和野生植物的繁殖。
不仅是蜜蜂,其他物种也是如此。每个物种都有其固有的分布地,与该地区其它物种之间,通过长期进化形成稳定关系,一旦被人为引进其它地区,就可能引发物种入侵,影响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寻蜂记》并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像是一本深度的科学考察报告,反映了很多自然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古尔森做了很多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自然生态日益被重视的今天,这些思考和分析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同样受用。
当然,除了科学本身,古尔森也在书里讲述了很多在旅途中的见闻和趣事,让人身临其境,忍俊不禁,可以原谅他在序里长篇累牍的跑题了。
笔者最早知道戴夫·古尔森这个名字,源于他的上一本著作《草地上的嗡嗡声》,在书中,我了解到他是一位英国的昆虫学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主要研究熊蜂,在2006年创立了熊蜂保护基金会。那本书在当年广受好评,只是现在看里面翻译错误有点多,可能是因为译者并不是相关专业的原因。当译林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审校他的新作《寻蜂记》时,我看见他的名字和预览了全书内容之后便欣然同意。由于给到我的已经是三校稿,距离出版时间已经非常近了,虽然花了很长时间去核对修改信息,但是成书后再看仍有一些需要修订的地方,这些等书有机会再版时再完善吧,书本身还是很好看的,开卷有益,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本文作者三蝶纪系科普作家,著有《酷虫成长记》《常见海滨动物识别手册》,沉迷观察记录生物多样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