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孙道临诞辰百年: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家,一生用电影践行使命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21-12-14 12:2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慷慨赴死的八路军的电报专家李侠,《早春二月》中为追寻革命真理而苦恼彷徨的知识青年肖涧秋,《革命家庭》中为理想抛家舍业出走的江海清,《李四光》中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地质科学大家李四光,《渡江侦察记》中一腔孤勇深入敌方的李连长……

孙道临作为一位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杰出中国电影艺术家,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发展历程,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也为观众留下磨不灭的银幕记忆。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不久前彩色4K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时,还有不少新老观众都由衷感慨:孙道临,可真帅啊…… 但一个帅字,远不足以概括这位艺术大家经久不衰的艺术和人格魅力。

今年恰逢孙道临先生诞辰100周年,12月10日下午,由上海电影家协会、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指导,中共嘉善县委员会、嘉善县人民政府主办,嘉善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嘉善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孙道临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举办。

仪式现场

到场嘉宾回忆起当年同他一起生活、工作的场景无不感怀,他儒雅的艺术家气质、他与王文娟的神仙眷侣故事、他塑造的经典银幕形象无不令人称道;他曾为艺术鞠躬尽瘁的孜孜追求至今还让大家历历在目。

《当代电影》曾这样评价:孙道临的一生,是有思想的电影人的一生,也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一生。他运用自己的身体和演技,塑造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银幕形象系列,成为“五四”文化和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标志,这是他不可替代的文化贡献。同时,他又以广泛而丰富的文化活动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参与性,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操守和责任。孙道临作为一个以电影艺术为表达方式的文化人,用行动体现了使命和责任。

爱国知识青年,走上电影道路

孙道临祖籍浙江嘉善,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从小便饱读诗书。1938年,孙道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他有个发小黄宗江,打小特别热爱戏剧,进入燕京大学之后跟同学一起组织了燕京剧社。1939年燕京剧社排演《雷雨》的时候,因为缺少演员黄宗江便找到了孙道临救场,虽然最后孙道临没有登台,但是黄宗江还是劝他坚持留在剧社。由此,孙道临和戏剧结缘,也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这期间他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真正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孙道临一直是一位热血进步青年,从十六岁加入革命队伍开始,为了反抗列强入侵和军阀混战,为了宣传新思想,他没少进监狱。因为抗日而无法学习的几年里,孙道临入狱出狱,总是身先士卒,也不忘以排演话剧的手段,唤起民众的爱国之心。

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上影厂继续从事表演创作,主演及参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南岛风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万紫千红总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10余部影片的拍摄,其中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是这位昔日电影明星至今留给我们的小彩蛋。国庆十周年时,上海各大电影院门口要悬挂十大电影明星的照片,孙道临也位列其中。为了拍好这张明星照,他反复琢磨,从自己的配音经验中找到了窍门——按照谐音说“茄子”,就能笑得好看。一次周总理与艺术家聚会,在拍合影时有人讲起孙道临的这个“妙招”来,总理听罢笑道:“来来来,那咱们都来说‘茄子’!”后来《大众电影》记者披露了这一细节,“茄子”一词的妙用便不胫而走,继而沿用至今。

儒雅气质成就别样英雄

诗人西川曾说:“在孙道临的身上,集合了一个时代的道德、修养、热情、才华。”除了与他自身气质十分相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外,孙道临饰演的众多军人战士形象,也打破了当时对军人形象的固化表现。他饰演的战士形象,有别于同时代一般军人角色粗糙、刚硬的表演方式,常有着温暖、细腻的独特印记,这也是他在军旅题材电影中同样大放光彩的原因。

不过,一开始孙道临的“转型”尝试并不容易。导演汤晓丹想让他演《渡江侦察记》的李连长还遭到不少反对。为此,汤晓丹还得跟领导保证,有什么问题他来“负责”,才让孙道临开启了他的银幕军旅生涯。自身的革命经历是孙道临演好这类角色底气,同时,全身心的融入生活体验角色也是他成功说服观众的原因。

孙道临曾说,做一位演员必须永远不离开火热的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塑造一个英雄必须要学习英雄的精神和高尚品德。

在准备《渡江侦察记》的拍摄时,孙道临不仅下部队体验生活三个月,在家的时候走路都踢着正步,还让妻子王文娟随时提醒他的姿态。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时,孙道临只花一个月时间就学习掌握了发电报的技巧,这样导演王苹就可以拍摄他的手部特写。在出演被敌人刑讯逼供的镜头时,他主动要求体验酷刑老虎凳的感觉,加到第三块砖时,已经青筋暴露、大汗淋漓,几乎要晕厥,王苹赶紧喊停。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

研讨会上,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常爱到孙道临家与他交流学习。任仲伦认为孙道临在《早春二月》中演的肖涧秋最为精妙,而孙道临却告诉他,最成功的是李连长。“他认为肖涧秋是他的本色,直接拿了剧本就进片场了,但是李连长他是花了很多的功夫,将我们当时新中国要把工农兵的形象展示出来,对他的创作精神来讲是一个突破,可能在他个人心目中,李连长这个形象,比肖涧秋更重要。”

晚年仍心系创作,总希望为国家民族做点事

除了是一位演员,孙道临还有着更全面的创作才能与旺盛的创作热情,是一位集编导演配音才能于一身的电影艺术家。

八十高龄之际,他导演拍摄完电影《詹天佑》时,有一段含泪的肺腑之言,这一段话可以说是他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我们必须歌颂詹天佑这样的人,他们一心报国,总希望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做点事情,做点有志气的事情。詹天佑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电影人有责任去歌颂这样的人物,把我们的一生奉献出来。”

据他的好友,配音导演孙渝烽介绍,孙道临晚年还有个最大的心愿,是拍摄完电影《詹天佑》以后,还一直酝酿着要把中国1.4万名华工参加美国中央铁路的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搬上银幕。“这件事一直藏在他的心头。他先后多次对我说,一定要把这件事干成,还让我认认真真看这方面的资料,将来参加他的拍摄工作,可是这期间他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衰退。”

从进步知识青年,到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再到退休后仍然心系创作的老艺术家,孙道临的艺术道路上,满满都是被传扬的佳话。

“道临老师是值得敬重的德艺双馨的伟大的艺术家。我一直想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有一个前提,他必须对中国电影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任仲伦评价,孙道临作为一个“真正有风范的、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塑造好的艺术,还有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和艺术生涯中塑造自己好的人格形象”。而今天电影界在其诞辰百年之际的缅怀,“从各种角度回忆他,纪念他,同时也是从各种角度好好地学习他,这对今天的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事业发展来讲更为重要。”

【电影人话孙道临二三事】

孙渝烽

原上海译制片厂配音导演

我的心里,永远怀念道临老师,怀念他的敬业精神。为了演《渡江侦察记》,道临老师在舟山待了三个月,就和侦察连长在一起。在拍戏的时候,正好赶上发大水的时间,抢了很多戏。最后有一个镜头,他始终不满意,就是要下水推船的镜头,他们转战到南京玄武湖,道临老师跟汤导说一定要把这个镜头拍好。他当时正好发高烧40度,刚刚好了一点就和汤导说把这个戏补好,当时是11月份,水已经接近冰点,但他依然坚持下水把这个戏补完。他在拍戏当中的这样敬业的时刻真的是太多了。

他是真正的、模范的共产党人。电台播了哪一个地方出现腐败的党干部,他那一天就很沉闷,心里很难过。他用党的标准严格来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和很多地方都处处体现出来。武康大楼下面有一个老人经常卖水果,他家里也有水果,他说没有什么可以帮他,就多买几斤帮助他。

2003年的时候道临老师办公司,他退休了以后还拍了好几部戏,最后还有一部他想去美国拍摄的戏。他自己下功夫改剧本,改了三年,改成了一个20集的电视剧。但是那个时候要筹集资金,比较困难。一位领导介绍了一位山东企业家可以资助一百万,但是提出要30%的回扣。当时一些人说不管怎么样,给他30%,我们还有70万,还可以做很多事。道临老师第二天早上跟我们说,“跟他们谈,如果愿意跟我们合作可以,如果要回扣,这算什么?这种钱,一分都不要!”他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分得非常清楚。

梁波罗

上影演员

他晚年的时候,我去他家里看望他,他说一个人不拍戏,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就是他的人生信条。一个人不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时,记得王文娟老师告诉我们,他跑到别人家里诉苦,说我们应该要拍什么戏,今年的工作规划如何,结果被张瑞芳猛批了一通。瑞芳老师说,现在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蓬勃生长,你不好好养病还要拍戏。过了几天,瑞芳老师想了想觉得批他太狠了,有点对不住,就打电话向他道歉。这两位老艺术家都到了什么年龄,自己身体状况都到如此差的程度,他们心里想着的还是要拍戏。同时,怕打击朋友的积极性,还要安慰他,老人之间的创作情谊,是我们后生晚辈学习不尽的。

孙庆原

孙道临女儿

我爸爸不仅是一个电影演员,其实他更是一个中外文化的传播者和交流使者。在译制厂的这段日子,他做了很多翻译,把国外的经典电影介绍给中国的观众。另外,他去美国做讲座,包括他1988年去美国用英文在旧金山国家剧院演尤金·奥尼尔的《马克百万》,用英文演忽必烈这个角色,包括把唐诗和一些散文作品介绍给国外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们。从这点来讲,他一直说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做对国家、对中国文化有益的事情。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