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讲座︱张倩红:犹太人何以在上千年的流散中保持民族认同?
12月14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张倩红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作了题为《以色列:文化传统与创新活力》的学术报告。张倩红从以色列和犹太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揭示了造就以色列发展奇迹的历史原因。
张倩红教授在讲座现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关系
以色列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之处,国土面积仅有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46.2万,其中75%为犹太人,20%为阿拉伯人。以色列的地缘环境非常恶劣,周围都是阿拉伯国家,其中只有埃及和约旦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以色列几乎没有任何资源,近几年才发现了天然气。张倩红认为,以色列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国家。
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以色列地形图
犹太人所创造的“希伯来文明”,被认为是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公元前13-11世纪,犹太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皈依了一种“一神教”——犹太教(Judaism)。作为游牧部落,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一直在中东地区游荡,从巴勒斯坦游牧到阿拉伯半岛,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乌尔地区,又从乌尔走到了埃及,在埃及生活了四百多年,最终回到了巴勒斯坦。在此过程中,希伯来人创立了犹太教。犹太教的教义受到了迦南(巴勒斯坦)地区、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犹太教最基本的教义是“摩西十诫”,后来完全为基督教所吸收。
香港犹太教莉亚堂至圣所内存放《摩西五经》恩格斯认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私生子。基督教是由犹太教脱胎而来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就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耶稣的父亲约瑟和母亲玛利亚都是犹太人,耶稣出身在一个犹太人家庭,接受的是犹太人的教育。基督教完全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的经典《圣经》(Bible)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部分就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圣徒圣保罗认为,如果说犹太教是橄榄树,那么基督教就是嫁接在橄榄树上的野橄榄枝。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中,特别在中世纪以后,两种宗教却发生了尖锐对立,水火不容。
《最后的晚餐》7世纪产生的伊斯兰教,在很多方面也吸取了犹太教的思想。恩格斯认为,伊斯兰教是犹太教的女儿宗教。后世学者把这三种同源宗教称之为“叙利亚形态的宗教”。
希伯来传统和希腊传统同样重要
弗里德里克·勒纳(Frederick Lehner)认为:“古希腊和希伯来的遗产共同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骨干,它们堪称精神和知识的‘支柱’。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有时是交替的,有时是联袂的,各自通过其精神实体中的固有特质,共同架构起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非常强调来自希腊罗马与基督教的巨大影响,甚至出现了“言必称希腊”的现象,而对西方文明中的希伯来传统关注不足。但实际上,早期希伯来王国的政治传统对西方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西方的权力制约思想,一方面来自希腊,强调由下制约;另一方面则来自希伯来,强调由上制约,由律法、祭司、先知和民众、长老共同构成神权与律法下的“有限君主制”。
希伯来传统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16-18世纪的欧洲政治思想界,古典学被时人所推崇,一些基督教学者援引《希伯来圣经》,认为古代希伯来社会就是上帝为以色列人设计的完美政体,掀起了绵延近三个世纪的“政治希伯来主义”。该思潮从意大利发端,在荷兰和英国达到高潮,著名思想家如格劳秀斯(Hugo Grotius)、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弥尔顿(John Milton)、哈林顿(James Harrington)、阿尔杰农·西德尼(Algernon Sidney)、洛克(John Locke)等都参与其中。希伯来传统以一种隐形而独特的方式,为西方政治话语的建构提供了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撑。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初期。根据《牛津英语词典》,具有思想内涵的“Judeo-Christian”一词的连用,首次出现在1899年的《文学指南》,被用来指教会的许多仪式实践与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学者将该词用于指称犹太人与基督徒共同拥有的价值与理念。“二战”中,犹太人遭到种族灭绝,全世界都开始反思人间惨剧发生的原因。最终,基督教承认了与犹太教的同源性。1965年,梵蒂冈第二次会议(Second Vatican Council,简称“梵二会议”)承认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基督教教义来源于犹太教的传统,取消了长期以来对犹太人的指控,不再认为犹大出卖了耶稣。“犹太-基督教传统”(Judeo-Christian Tradition)在西方世界开始得到关注。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末期。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的强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开始反思民族的文化前途,思考文明的延续性和中断性,全世界兴起了反思文化传统的热潮。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流散了1800多年、没有自己国家的犹太人,却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它的文化毁而不灭、流而不散?全球性的文明反思与文化溯源,再次把希伯来政治传统的研究推向高潮。
犹太民族成功的秘密何在?
在漫长的流散历史中,犹太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犹太教的经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希伯来圣经》,另一部分是口耳相传的律法《塔木德》(Talmūdh)。《塔木德》主要记载生活伦理和道德准则,并且没有答案,供大家讨论。宗教领袖拉比(Rabbi)的话,都被记载在《塔木德》中。无论是《希伯来圣经》还是《塔木德》,都蕴含着一种商业合理的思想。《塔木德》称:“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它在祝福着人们。”《塔木德》记载了大量如何赚钱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多商业规则,比如来路不明的钱不能赚,不能在秤砣下附加其他东西、缺斤短两,不能在别人的店铺旁边开同样的店铺,等等。千百年来,犹太民族靠着经商贸易,维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还因为他们特别敏感,善于把握机遇。18-19世纪,影响欧洲的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就是典型的代表。罗斯柴尔德家族最早开始从事金融贸易,罗斯柴尔德把他的5个儿子派到欧洲的金融中心开设银行,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家族。当时英国首相想要购买苏伊士运河的股票,但是却没有钱。有人给首相出主意,建议他去找老罗斯柴尔德。听完首相的众多借款理由后,老罗斯柴尔德只问了三个关键的问题:你需要多少钱?什么时候还我?给我的利息是多高?然后就把钱借给了英国首相,英国也借此买下了苏伊士运河的股票。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以色列建国时还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家族送给了以色列两件礼物:捐献了一座议会大厦,以及把葡萄酒的制作技术引进以色列。时至今日,罗斯柴尔德家族仍然从事着酒庄贸易,他们家族生产的拉菲酒(Lafite)驰名世界。
1850年前后,正是美国西部开发的时代,在旧金山掀起了“淘金热”。犹太人随着欧洲人到了美国,把自己发明的百货商场也搬到了美国。在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有一个摇头晃脑的老年犹太人,他就是“梅西百货”(Macy’s)的创始人之一伊西·斯特劳斯(Isidor Straus)。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梅西的生意仍然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梅西百货仍是美国最大的百货商店。
在“淘金热”中,一个没有任何资本的德国犹太青年,跑到旧金山的金矿边上开杂货铺。有一天,他听到矿工们抱怨说,身上穿的裤子太容易磨破,如果能把工地上的帆布棚做成裤子,一定很结实耐穿。于是他就把帆布棚做成裤子,还根据矿工的需要在不同部位加上很多裤兜。这种裤子既能装矿石又很耐用,生产出来之后非常受欢迎。这位犹太青年利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发明的裤子,就是风靡世界的“牛仔裤”(Jeans)。1850年,他创立了利维公司(Levi’s),成为最早的牛仔裤品牌。随着牛仔文化的兴起,牛仔裤迅速流行开来,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当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约有1300多万,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是,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百年间,在总共680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者具有犹太血统者有152人,占了22.35%。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其实也是一名犹太人。
鲍勃·迪伦追求自由平等的犹太精神
在张倩红看来,犹太文明的思维观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讲究责任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认为,我是上帝的选民(Chosen people),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要不然对不起上帝、对不起自己。犹太人长期流散,在外邦人中生活,所以他们的信念是一定要做“外邦人的光”,有一种自我实现和改变世界的理念。
第二,崇尚智慧,追求知识。查姆·伯特曼认为:“知识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
第三,自由意志,平等观念。摩西带领族人出埃及来到巴勒斯坦,目的就是为了做自由人。最能体现犹太人追求自由意志的事件,是所谓的“马萨达(Masada)神话”。罗马人在征服巴勒斯坦的过程中,遭到犹太人的激烈反抗。耶路撒冷陷落以后,马萨达是犹太人反击的最后一个据点。960位起义者被困在马萨达要塞上,被10万罗马军队团团围住。公元73年4月15日晚上,也就是犹太人纪念出埃及的“逾越节”前夜,起义领袖爱力阿沙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宁肯为自由而死,不做奴隶而生。”将士们选择了集体自杀。自杀的办法,是父亲杀死自己的妻子、孩子,然后所有的男子抽签,抽出10个人作为杀手,10个人再抽出1个人,将另外9个人杀死,最后一个人自杀。第二天,当罗马人攻上要塞的时候,发现马萨达要塞鸦雀无声、血流成河。在罗马士兵中,有一个投降罗马的犹太人约瑟夫斯,有几个躲在下水道里、没有自杀的妇女和儿童把昨晚的一切告诉了他。约瑟夫斯后来成为罗马著名的史学家,把这件事记载在了《犹太战争》一书中。虽然有人怀疑“马萨达神话”的真实性,认为这是被建构出来的“历史”,但是张倩红认为,即便是建构的“历史”,它也是“历史”,并且已经成为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犹太人出埃及的路线马萨达要塞第四,推崇集体,张扬个性。有人向希勒尔大拉比询问:《摩西五经》(Torah or the Five Books of Moses)的真谛是什么?希勒尔说:“That which is hateful unto you do not do to you neighbor.”(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犹太人讲究一种双向思维,既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你不愿意做的事,要不要我去做呢?犹太传统中有明确规定:你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于我。《塔木德》有一个故事,有人问大拉比: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其中一人带了水,另一人没有带。那么,谁应该喝水呢?大拉比的解释是:拥有水的人应该喝水活命。犹太传统认为,人不能因为讲究君子风度,把自己的水让给别人喝,然后自己渴死。因为人的生命都是同样宝贵的,如果你舍弃了自己的生命而让别人活下来,你照样违背了上帝的诫令,因为你的生命是上帝给的。犹太人所有的规定,都是围绕着这个民族集体而设立的,但它又不压抑个性,讲究自我价值的张扬和升华。
第五,挑战权威,鼓励争论。犹太人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十个犹太人中有十二个观点。”犹太人对一切事情都不是想当然的,对一切问题都要追根究底。
那么,犹太民族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文明传统呢?张倩红认为,犹太文明的传统和反犹主义分不开,反犹主义强化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反犹主义最初表现为宗教反犹,呈现出一种基督教语境下的犹太形象。基督教认为犹太人是“弑神者”,犹大出卖了耶稣,导致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后来则表现为经济反犹。犹太人被认为是垄断金融的高利贷者,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贪婪吝啬。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就以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割肉讨债的犹太人夏洛克的负面形象。20世纪,反犹主义在希特勒身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表现为种族反犹。希特勒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污染了日耳曼人高贵的血统,无法融入到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之中,必须从根子上灭绝。600万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到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一页。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一直“被他者化”的想象,也反过来增进了犹太人的自我认同。
(本文未经讲者审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