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文化是什么?听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徐锦江娓娓道来
“海派文化究竟是一种艺术流派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风气?是对上海人的描述,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是一种地域文化,还是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精神?我的结论是,除了不完全是地域文化,其它的都是,关键是你在什么层面上讨论这个问题。”在12月12日举办的第二十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如此说道。
2021年12月12日,第二十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发言。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图
在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海派文化当代价值与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徐锦江认为,海派文化是一种发端于上海,但并不局限于上海区域的现代性城市文化类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中的产物。海派文化以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的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在江南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中西新的文化滋养而形成。
“一个世纪以来,海派文化从承继江南文化到熔铸江南文化,再到引领都市文化,江南的上海终于变成了上海的江南。”他表示,新时代的语境中,海派文化存续和发展的定位与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时代特质和价值取向如何?
徐锦江提出,新时代海派文化具有内在联系且互为支撑的五个层面的特质和指向,包括人民本位的价值追求、开放引领的融合优势、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包容共生的活力源泉和经世济用的实践路径。
据其介绍,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本质内涵有三个来源,主要来源于改革开放后上海在经济社会的创新实践;来源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的上海现代城市格局;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
海派文化如果落实到具体层面描述,可以想到的意象有魔都、外滩、石库门、旗袍、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武康大楼等,如何让海派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李萌表示,从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视角,国家对文旅融合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比如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播,还有培养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业态,这也是海派文化当代发展中不能绕过去的,而且要主动利用此机会和阵地做出实打实的东西。
在创新提高海派文化传播的能力和成效方面,如何形成全球化的叙事能力和推广的手段?他建议,一方面要促进三大流动,包括传统的信息符号和数据的流动,人的流动,也就是旅行,还有物的流动,尤其是贸易;另一方面,建设三大空间,将海派文化潜入到物理空间、社交空间和数字空间,比如于11月上线的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还要有一系列能够体现海派文化特色和特质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特色品牌、节庆活动、营销推广。如此,海派文化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引领力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