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开遍南京的紫金草,它的花语是“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今天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8时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升国旗和下半旗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
在南京街头,287块电子大屏同时点亮了紫金草图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其官方微博上也发起了“点亮紫金草”的线上参与活动,让不能前往现场的朋友们,共同在“云上”缅怀遇难同胞。
很多南京人都知道紫金草象征着和平。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公园内,还有一座紫金草花园,里面矗立着一尊“紫金花女孩”铜像。
但你知道紫金草为什么会被称为“和平之花”吗? 公园和“紫金花女孩”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点亮紫金草”的线上参与活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微博截图
紫金草,又叫做“二月兰”、“诸葛菜”,为十字花科诸葛菜属,原产于中国东部,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每年早春时节,淡紫色的小花盛开在南京城外,紫色的花海吸引着很多人流连忘返。
1939年,一位名叫山口诚太郎的日本人来到南京。他在战前曾是一名医药研究专家,战争爆发后,被征入伍,成为了侵华日军卫生材料厂厂长,随陆军卫生视察团到南京视察。然而他根本没有想,这趟南京之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此时的南京,在日军的残暴蹂躏中已经满目疮痍,山口诚太郎亲眼看到了大屠杀给无辜中国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创伤,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没过多久,他因不满日军的暴行,发布反战言论,而被军方勒令遣返。
离开前的一天,他来到了南京东郊的紫金山脚下,看到了草地上开着大片紫色的二月兰,山口诚太郎很惊讶:在这座被战争蹂躏的城市,竟然还有如此美丽的花朵盛开!花朵密密丛丛,淡淡的紫色又透出几份伤感,带着万千感慨,他采摘了12粒二月兰的种子,带回了日本。
紫金草,又叫做“二月兰”,是一种很常见的野花。 视觉中国 图
1940年的春天,山口家的院子里开满了紫色小花。山口诚太郎将其更名为“紫金草”,怀着对战争的反省和对和平的祈愿,此后20多年,他每年坐上火车,沿路抛撒紫金草的种子。紫金草耐寒耐旱,无论是多贫瘠的土地,也能顽强生长。
他还把种子分送给亲朋好友,后来又与家人、邻居年复一年地将紫金草的种子免费赠送日本各地的学校、公园、社区,广泛宣传反战和平的思想。渐渐地,紫金草开始在日本各地生长。
1966年,山口诚太郎去世,弥留之际给儿子山口裕留下遗言,希望他能把紫金草传播和平的事业继续下去,他告诉儿子,每一朵紫金草都代表着一个中国冤魂,要让所有看到花的人铭记,残忍的侵略战争不能重演。
山口诚太郎的背影,面前是南京城废墟。 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作曲家大门高子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了“紫金草”的故事,深受触动。她将其改编成合唱组曲《紫金草的故事》,并成立了紫金草合唱团,团员都是来自日本各界的和平爱好人士,有老师、学生、家庭主妇,甚至还有不少是经历过二战的老年人,对战争的残酷深有体会,有些人甚至年事已高,坐在轮椅上还坚持演唱。合唱团辗转日本多地演出,传播和平理念,紫金草开始被誉为“和平之花”。2001年,紫金草合唱团首次来南京演出,“紫金草”的故事也由此在中国传播开来,被更多人知晓。
大门高子成立的东京紫金草合唱团
2007年3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时,一直铭记父亲遗愿坚持种花的山口裕先生筹集了一千万日元在纪念馆和平公园内捐建了“紫金草花园”,以此表达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共同期盼和平的愿望。2008年,日本和平友好人士再次倡议并捐资在紫金草花园内塑造“紫金花女孩”铜像,进一步丰富“和平之花”的内涵。
2009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右)赠予日本紫金草访华团负责人山口裕“紫金花女孩”铜像模型。 新华社 图
2009年4月18日, “紫金花女孩”铜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内落成,由山口裕先生、大门高子女士率领的日本紫金草访华团一行二十多人专程前来参加了铜像揭幕仪式。高1.17米的铜像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七八岁的南京女孩,睁着大大的双眼看着战火纷飞的世界,稚嫩的脸上带着一层淡淡的忧伤,手中举着一束紫金草,象征着对美好和平的向往和祈愿。
紫金花女孩 视觉中国 图
2016年12月12日,为表彰外籍人士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人的善举,江苏省首次向约翰·拉贝、罗伯特·费奇等六位国际友人的后裔颁发了国际和平纪念章。纪念勋章的造型灵感就来自紫金草,向世界传达 “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的花语。
2017年8月31日,南京成为全球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每年春天,紫金草花海在南京城各个角落绽放。
三月,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里的紫金草盛开。 视觉中国 图
山口裕接受采访时曾说,父亲把从南京带来的花看作是对无辜受害者的追悼和歉意,而现在紫金草遍布日本,甚至生长在日本皇宫附近。“我们这样做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的罪行一种无声的抗议。也是为了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历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