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顺昌路记忆|营业近80年,和平美发厅终告别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李菁 实习生 段文昕
2021-12-27 09:31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被停滞在和平美发厅内的一个上午。 视频拍摄:邹桥 剪辑:邹桥(03:29)
【编者按】

上海繁华的新天地旁,有一片年代久远的旧式里弄。

这片方圆一公里的土地孕育了几代人,也氤氲出绵延不绝的市井气息。其中,尤以辟筑于清代光绪年间、烟火气浓郁的顺昌路为甚。

历史需要留存,社会亦要革新。去年来,以顺昌路为轴,这片百年老街坊终于迎来改建。围绕这片土地,澎湃新闻记者数次探访,挖掘并记录下一些故事。

为市民拍照81年的人民照相馆、秉持老上海时髦的和平美发厅、见证五代人生活的一棵广玉兰树、在顺昌路上成家立业的“80后”福建人……看似寻常的店、树、人,互有人情往来,又各自承载往事。

在城市更新大潮中,他们有的已告别,有的将离开,有的仍待安排。

上海的城中旧事,也将在此演绎荡气回肠的未来。

和平美发厅店面。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

和平美发厅未歇业前,满客是常态。

走进店内,墙上贴满电影海报、明星画册,沙发上坐着等待的顾客。角落里见缝插针地放上一台烘发机,老顾客不用招呼便熟练地坐下。空调上放着一台旧式电视,播报日常新闻,热闹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随着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东路69-70街坊旧改房屋征收工作临近尾声,这家位于顺昌路上的美发厅于2021年9月16日正式闭店。营业近80年,它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生活记忆。歇业前,澎湃新闻记者数度探访,记录下这家传奇理发店的些许故事。

和平美发厅内景

老上海的明星理发店

店主王师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百年顺昌路上的老牌店铺,和平美发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那时店名叫“和平美容室”,属于国营单位;60至70年代,店名又一度改为“东风”。据顺昌路的老居民何汉城回忆,自己的父母自年轻时便一直在此理发。

上世纪70年代末,各大理发店开始热闹起来,卷发花式随潮流增多,80年代更加风靡。在那个“讲究社会效益”的年代,上海理发业的结构是在各区开设中心店,再根据人数、需求下设网点,理发店数量有限。王师傅回忆,因大家求美之心热烈,理发店内总不乏排队等候的摩登女郎,“要排到晚上”。

王师傅入行伊始,理发是为谋生。1978年,应接班顶替制度,他从部队退伍来沪,继续父亲的理发工作。彼时,他被分到巨鹿路的昆明理发店,跟师傅学习技艺。后来,他又调动至淮海路的“大都会”、瑞金二路的理发店。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国营理发店转制,业务承包给个人。1990年,王师傅来到顺昌路,承包了和平美发厅。

他还记得,接手的前两个月总是亏本,自己得贴钱。“承包都要承担风险。每个月赚几百块,要给员工付钱,还要给公司付钱,做的都要贴进去。”

为了节约开支,店里大事小事,从理发到维修,王师傅总是亲历亲为,“以前一年到头不休息”。当过兵的王师傅,话不多且实在,秉着节约、勤奋的信念,他和员工们同舟共济,店里的经营情况日渐好转。

和平美发厅最热闹时,店内有十多位理发师傅,人人手头上的活停不下来。不过,随着老师傅们退休,最后只剩下王师傅和四名老员工坚守;为了补贴收益,店面也分出去一半,只剩白底金字的店招,仍横跨两家店,从中可见美发厅往日的规模。

摄影师镜头下的王师傅

尽管时代更新,店内的传统仍旧保持,师傅们依循老规矩,对男女宾分开服务。老顾客推门而入,师傅便知道由谁负责。“都是老模式,不像现在,张三也做,李四也做。”王师傅说。

老上海理发师的专业与情怀,便在这一张椅子、一把剪刀之间。

不少阿姨是常客,每周都来店里,做一次造型能保持几天。看着顾客对镜整理,再满意推门而出,是王师傅成就感的来源。“给人家增添美,有什么不开心的。”在他看来,发型要依据顾客的脸型和发质设计,剪头发要有层次,不能一刀下去。由他经手做的发型,没有一模一样的。

每日清晨,王师傅蹬着自行车来开门,老师傅们套上衬衫外衣,各司其职,几十年如一日。店里最年轻的是替客人洗发的刘姐,她20岁时来上海谋生,进入和平美发厅工作,两个月大的女儿也带来店里,师傅们轮流帮她照看。岁月流逝,当年的婴孩已长成初二学生,坚守在台前的师傅们也早到了退休年纪,“我们已经超期服役了。”王师傅说,“做不动了。”

随着顺昌路所在街坊动迁,和平美发厅歇业,老师傅们也将迈入退休生活。店门一关,大家骑车各自散去,再见总有些难度。“有时间就聚一聚,大家毕竟几十年。”王师傅说。

和平美发厅内景

复古风的绝版拍摄地

王师傅还记得,自己1990年来到顺昌路,31年过去,“街上是老样子,没变化。”

自他接手和平美发厅以来,店里的陈设也大多维持原样:皮沙发、烘发机、小推车里堆满卷发杠,延续着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风格。

帐台抽屉里,一叠叠卷边发黄的纸片叫作“牌子”,一个项目对应一张不同的牌子,师傅凭牌子结算工作量。

“80年代也是用这个票,有的坏的不像样了,我就换一下,能保留的我尽量保留在这里。”结账时,王师傅仍会拨弄算盘计数。

近年来,装潢及发式复古的和平美发厅意外“出圈”,摇身变成“网红店”,顾客中多了不少新面孔。不少年轻人特意探店,想做一回老上海的时髦发型。

闭店以前,记者采访之际,一位衣着时髦的女孩来到和平美发厅,说想烫发。见她的头发很短,且做过漂色,王师傅便摆手拒绝,称烫出来没有效果。

“那如果我硬要烫呢?”女孩执意说道。王师傅再次耐心劝退:“一个效果不好,第二个要把你头发烫坏。你钱花下去,达不到效果,何必呢。”

在王师傅看来,做美发行业应该“实事求是”,为顾客考虑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年轻顾客纷纷慕名而来,他心里没有太多波澜,只专心做好指尖的事。和平美发厅也始终保持着本初模样。“保持原状还是挺好的,很值得。”在王师傅看来,在装修上大做文章,刻意追随潮流,会花费许多人力物力,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理发之外,和平美发厅还有一个“隐藏属性”——摄影棚。

因其保留着上世纪的装修风格,不少电影、综艺节目等都来此取景。店内有一间“美容室”,平日少用,如有拍摄需要,招牌的霓虹灯管便会亮起。

店里红色的皮沙发,接待过苏菲玛索、Angelababy、阮经天等影视明星。许许多多明星画报贴在墙上,使得美发厅的复古风更加浓郁。

王师傅自己也出过镜。在电影《纽约纽约》中,他本色出演技艺精湛的理发师廖师傅。剧中人物说:“来上海一定要找廖师傅(理发)。”

王师傅还记得,自己曾给郭采洁做造型,稍费了些功夫。“她的头发短,又没有烫过,让我给她吹个翻翘。”造型做完后,郭采洁挽着王师傅的手臂,笑着和他拍了一张照片。

和平美发厅闭店之后,仍不时借作拍摄场地。店内陈设仍是往日模样,但已不见地上零落的碎发,没有了剪刀的咔嚓声。

经营近80年的和平美发厅落幕,对王师傅来说,虽有不舍,却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忙碌了数十年的他终于“名正言顺”退了休,他想着,也该休息休息,陪妻子去全国各地走一走。

    责任编辑:陈悦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