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一次,姜文玩砸了

2021-12-14 19: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一次,姜文玩砸了 原创 最人物出品 最人物

电影《图兰朵》,上映一个多月,票房1900万,豆瓣评分3.2。公认的烂片。

虽然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不多,但是电影中姜文的造型,却实实在在地出圈了。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姜文的双马尾造型。

有趣的是,姜文演烂片,没人会骂他。

网友善意地调侃:是不是拍电影钱不够了?再拍一部好片,就原谅你拍《图兰朵》。

这届网友一贯刻薄毒舌、谁的面子都不卖,姜文受到了难得的优待。

他提供的,是一本当代娱乐圈人士站着挣钱教科书。

不立牌坊,就没人能拆得了他的牌坊。

玩得起,就没人能抹黑他的形象。

有人骂,就把更牛逼的作品甩在对方脸上。

没有人能打败一个不摆谱的艺术家,一个会调情的流氓。

在那部最多人表示看不懂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梁老师有句经典台词,是用粤语飙的脏话,“丢你老母嗨”。

这句台词,来自姜文听母亲讲的一件老故事。

在姜文出生之前14年的一个夜晚,姜文的母亲在家,听到外面特别吵闹,她打开门,看到一群广东兵走过去,每个人嘴里都反复着两句话:“丢你老母嗨,夯旮肠……”

到了后半夜,外面还是很吵,一看,又是一群东北兵走过去,每个人嘴里都嚷嚷着:“操你妈、操你妈……”

这些骂街的声音,她听了一整宿。第二天天亮,中国就解放了。

姜文生于荒诞的时代,听荒诞的故事长大。

他的戏谑精神,刻在骨头里。

10岁那年,文革尚未结束,姜文住进了内务部街11号的大院,在这里度过摆脱父权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整个中学时代,他没怎么好好上过学,学抽烟,打电唱机,变着花样地玩。淘气人尽皆知,以至于姜文母亲半夜十二点都会把他揪起来打一顿。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1978年恢复高考,15岁的姜文没考上。他的好朋友英达,成天跟他一块玩,却考上了北大。

后来在英达的撺掇下,姜文去考中央戏剧学院,在面试现场背了一段《变色龙》,就考上了。

姜文把中戏的录取通知书拿给母亲看,母亲正眼都没瞧,指着墙根的一盆衣服,让他赶紧去洗了。

母亲对他,向来吝于赞美。整个少年时代,姜文很少得到表扬。

从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这对他未尝不是好事。他自由肆意,也皮实,不会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更不会为了得到表扬而改变自己。

在陆地上的姜文,不算最起眼的大院子弟。直到成为演员,才像龙被扔进海里。

在他履历表的开头部分,罗列着中国影史的巅峰作品。

22岁,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他演的右派知识分子秦书田,文弱中带着几分憨直,窝窝囊囊的外表下包裹着清醒睿智的灵魂。

24岁,张艺谋的电影处女作《红高粱》,他成为了“行走的荷尔蒙”派开山鼻祖。

姜文光着精壮的膀子唱着歌,在高粱地里抬着轿子晃。电影拿下柏林银熊奖,姜文也一炮而红。

那时姜文家附近管事的人,总点名让姜文去,有时是交电费,有时是换煤气。

每次姜文去,对方让他必须唱一段。他二话不说扛着煤气罐,边走边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姜文《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26岁,谢飞导演的《本命年》,他演一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善良的流氓。

27岁,田壮壮导演的《李莲英》,他演大太监李莲英。

这或许是姜文演技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相较于以往“硬汉”的形象,他提着嗓子,拿捏着卑微又复杂的表情,外加行走时独特的佝偻,将一个太监的“忠”“奸”和“复杂”呈现出来。

姜文似乎对“女性化”角色情有独钟,这是他认为的挑战。相传当初陈凯歌拿着《霸王别姬》的剧本找到姜文,想让他演段小楼。

但姜文看完剧本,却表示想演程蝶衣。他说,书里也没说虞姬不能长我这样啊?

陈凯歌拒绝了。

编剧史航评价他:“姜文表面线条很粗、很霸气,实际上是很骚很细的。”

初出茅庐,姜文合作的个顶个是殿堂级导演,演的角色个顶个精彩复杂。

一个演员对复杂角色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和理解力。

今天我们常常认为,20多岁的年轻演员,演不了太厚重的角色。没活明白,自然演不明白。

但是姜文,好像没有年轻过。

他的头脑和他的脸一样早熟,20岁的年龄,30岁的脸,40岁的头脑。无愧于谢晋导演说他是“五分中的五分,中央戏剧学院最优秀的学生”。

还不到30岁,就把演员这条道走明白了,姜文就算是信步溜达,也会溜达到一条景更美的路上去。

据他自己说,他当导演,大部分是因为别人的暗示和鼓励。

早在《芙蓉镇》剧组,这个20出头的愣头青小伙,就敢给大导演谢晋提意见,说他的本子不好。

谢晋告诉他,不好谁都会说,你弄一更好的,我就按你的来。

姜文来劲了,真按自己的想法改了几场戏,还得到了导演的肯定。

姜文和谢晋

在《红高粱》剧组,他和张艺谋从头吵到尾。

他常改剧本,不按要求随意即兴发挥,甚至拍摄别人的戏份,姜文也会喊上几句“咔”,接着和张艺谋吵角色演绎,故事剧情。

张艺谋头疼不已。

拍《大太监李莲英》导演田壮壮则直接跟他说:“下回你导戏,我来给你演。”

《大太监李莲英》片段

1991年,王朔把自己刚发表的小说《动物凶猛》扔给姜文,姜文很快决定要自己拍电影。

对于“文革”年代,他的表达欲早已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

一开始,他想邀王朔改剧本,王朔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要是跟这人纠缠起来,“少说半年你就别想干别的。”

于是,29岁的姜文关掉BP机,把自己关在一间6平米的屋子里,把6万字的小说改成了9万字的剧本。

后来,王朔真的给姜文写了《一步之遥》的剧本。王朔、廖一梅、阎云飞等9个编剧圈响当当的名字被姜文叫到一起。

王朔构建起剧本的框架,每个编剧一遍遍添加内容。廖一梅形容剧本创作氛围非常好,“大家以参加趴体的心情度过,非常快乐,吃导演的东西喝导演的酒,还配有健身教练。”

最终9个人折腾出10个剧本的体量。原因是,每次剧本交给姜文,姜文都是盛赞:“简直太棒了,没人能比你们写得更棒,只有你们自己能写出更棒的,再来一稿吧。”

1994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处女作一炮而红,在国内外拿了一圈奖,而且票房大赚。并捧红了18岁的夏雨,和23岁的宁静。

《阳光灿烂的日子》经典片段

7年后,他自导自演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

这部片子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但是因为未经审查拿去国外参赛,姜文收到了“禁拍五年”的行政处罚。

此时,仅有两部电影作品的姜文,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殿堂级导演。

那时他只有37岁。

五年解封后,姜文带来了万众期待的第三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这部电影让他踢到了一块叫“观众”的铁板。因为电影采用了环形叙事的结构,不同于国内观众熟悉的线性叙事,且大量运用意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电影上映后,立刻面临大面积“看不懂”的质疑。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姜文拍电影,不是为了让别人夸他。已经试验成功的路子,他会丢掉,再去尝试一条新路。

按他自己的说法,电影拍好了,扔给观众,他就开始做火力侦察了。

他会找个大银幕和观众席之间的位置一坐,一边看电影,一边瞄观众。观众们为他的片子吵,有画图的,有写文章的,有打架的,所有人都使出吃奶的劲儿,想评论出几条道道来。姜文看着,挺乐。

他把一些片子比作方便面。都知道方便面有市场,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但是总有人不愿意生产方便面,想弄点复杂的手工食品。

他又常常把拍电影比作酿酒。能喝高度酒的是少数,他可以掺点水,把度数降低,但是这么一来,喜欢喝高度酒的人不愿意了,而这些人往往是高手,会用精彩的文字来攻击他。

有时候,他也会说出些不那么委婉的话来,譬如:“啊?就这就看不懂了?”

一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姜文接受记者采访,对方问他,想要通过影片表达什么?

姜文说,我要冷静,不能怼你。

《太阳照常升起》剧照

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太阳照常升起》败给了李安的《色·戒》。

当初,《色·戒》找过姜文去导,他拒绝了,理由是,他认为“落后就要挨打这件事,需要严肃思考,而不是一个文艺腔的东西(去表现)。”

姜文填了一首《念奴娇》,来回应这次落败。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帝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是他给自己的警醒。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这更像是姜文的艺术历史观。

他曾经说,不能拍坏电影,早晚会被清算。他在意的是,最后清算的时候,有几个东西留在台面上,几个东西被扫到桌子底下去。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姜文产量很低,却部部经典。

《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他又拍了“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除了《一步之遥》口碑欠佳,其他两部都算得上双丰收。

《让子弹飞》里,有一段经典台词。

姜文拿出手枪问:“凭这个能不能挣钱?”

葛优答:“能,山里。”

姜文拿出惊堂木问:“凭这个能不能挣钱?”

葛优答:“能,跪着。”

姜文把手枪和惊堂木拍在一起,问:“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片段剪辑《敢杀我的马》

来源:UP主 哦呼w

人们为了方便定义,给电影制造了很多标签,商业片、文艺片,看起来泾渭分明。人们又常常以为,摆在电影导演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拍票房至上的商业片,要么拍曲高和寡的艺术片。

而姜文偏偏要问,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片段

姜文的人很难定义,他说自己什么都是,唯独不是一个低俗的人。

拍《太阳照常升起》时,英皇老板杨受成投资,赔了钱。等到拍《让子弹飞》时,杨受成把钱赚了回来,他想给姜文发个红包,表示感谢。

姜文拒绝了,“没人给我过红包,我也不想要别人的红包……如果咱这事非得说高兴一把,不表示不合适的话,今儿我给您发800万红包。”

果然姜文掏钱给了杨受成800万,“这多高兴啊!”他说。

杨受成 姜文

姜文的电影也很难定义,既不是商业片,也不是艺术片。

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艺术片,你无法忽略它在电影票三四块钱一张的年代,创造了5000万的票房奇迹。说《让子弹飞》是商业片,你又无法忽略它的艺术性,以及能引发无数“过度解读”的深刻感。

就如同姜文不属于第五代,也不属于第六代,在电影史上,他是单独的,是异军突起。

事实上,标榜的商业片不一定挣钱,标榜的艺术片不一定是好电影。

当人们试图弄清楚姜文拍一部成一部的秘诀是什么,他只说两个字:来劲。这两个字是他对电影最重要的审美原则。

《让子弹飞》剧照

有一回,姜文去国外的电影节当评委,有个很厉害的老头,看片子总是睡着。人家说,当评委审片怎么能睡?老头说,能让我睡着的肯定不选就是了。

姜文看电影从来不睡,纯粹是因为他精力旺盛,觉少。但是他要把这个故事拎出来,用来说自己的心里话。

他不说电影要深刻挖掘人性甚至国民性,却拍出了《鬼子来了》。

他不说电影要关照和反思历史,却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不说电影里有多么高级的隐喻,用“懂的都懂”来卖票,却拍出了《让子弹飞》。

他不强调文艺腔、作者性、风格化,却让“姜文的电影”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来劲”,是个看起来不够深刻和高级的形容词,关于荷尔蒙,关于本能。

像一阵从远方吹来的风,裹着所有人翻进高粱地里,灼灼日光下,做上一场梦。

这就是姜文,这就是姜文的电影。

原标题:《这一次,姜文玩砸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