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联人文城市摄影展,一起“建造幻像”

2021-12-13 15: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三联人文城市摄影展,一起「建造幻像」 原创 喜欢拍照的 YOU成都 收录于话题 #看个展 37个内容

“我们该如何记录一座城市?”

在当下,摄影技术的快速普及,使得“拍照”成了一件再日常不过的小事。每一次放晴,每一顿美食,每一场活动,通过摄影,我们记录下日常的生活片段。在城市里漫步,四处观察,尝试去捕捉那些感兴趣或不易察觉瞬间,按下快门,我们生活的城市也正被我们一一记录。

那如果回到过去,在摄影技术尚未普及的时代,摄影有何作用,摄影对城市的记录又是如何呈现?在成都当代影像馆的新展——「建造幻像」中,我们尝试着去找寻答案。

2021年三联人文城市季以“跨越边界”为主题,试图探讨当城市的实体空间与数字媒介之间的边界被打破之后,如何创造公共新体验,催生新的共同体。于是便邀请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及成都当代影像馆一起筹备了展览「建造幻像」,同时,也一同开启了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季的序幕。

这次展览邀请了15位/组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将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档案作为历史线索来展开,梳理城市影像的发展史。第二部分选取了一些当代影像作品并置于展厅中,作为补充叙述的声音,向观众展现城市影像广阔的可能性。

“在城市主义与影像生产同时过载的当下,影像与城市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塑造。”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从摄影的出现开始,逐步了解影像与城市之间的多元关系。

01/

从档案开始

了解城市影像发展史

关于摄影技术最早的档案,要从摄影技术的诞生开始。

摄影技术一出现,就和城市产生了密切关联。1826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在住所里,用他的相机和日光蚀刻法,对着窗外邻居的屋顶,曝光8小时后,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古拉斯的窗外风景》。

《勒古拉斯的窗外风景》

© 哈里兰索姆人文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

这幅照片的展出位置选在了展厅起始和结束都必将经过的位置,正如该档案的历史意义一般,是绕不开的。

8小时的曝光之下,阳光逐渐变化,云层在天空流动,只有房间与取景窗以及窗外的建筑可控般的保持不动。

“城市随着时间不断流动与变化,而摄影贪婪却无劳地试图捕捉下它的幻像。”城市空间与摄影的关系,在此间已然显露雏形。

从拍照的原理来看,建筑物似乎化身成了照相机,房间正是暗房,而“摄影”这个动作变成了一种空间参与,图像则是其建筑布局下的产物。

而在旁边的作品《贝鲁特作为项目》,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这个系列的摄影师也是从自己的房间为出发点,向外拍摄,以房间为暗房,以窗户为镜头,向外探去,当下城市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定格在了那一瞬间。

《贝鲁特作为项目》中的《在白天生活》系列

© 纳迪姆·阿斯法

在早期的历史影像当中,有不少城市影像都是作为城市建设的官方档案被拍摄。

下面这幅名为《波士顿,在鹰与大雁视角下》的作品,拍摄于1860年,而当时来自美国的摄影师詹姆斯·华莱士·布莱克,正在乘坐热气球“空中女王号”,它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张成功的航拍影像。

这张照片的诞生,将人们的视野直接拉升到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高度,平日生活的城市以全新的视角出现在众人眼前,开启摄影新时代。

《波士顿,在鹰与大雁视角下》

詹姆斯·华莱⼠·布莱克,1860年

玻璃底片印制的蛋白银印相

© 大都会博物馆

正是如此,航拍技术便逐渐成为了为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工具,被广泛用于测绘、事故测量、证据搜集、策划与预测等公共用途。

摄影的功能性成了主要使用目的。

《大地景象》

© 帕布罗·洛佩兹·鲁兹

在展厅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摄影在航拍技术方面的广泛使用,还能看到摄影在对城市建筑采样式的纪录方面,也得到了体现。少数幸运的建筑物以及公共空间,通过当时的邮票以及其它的传播方式,慢慢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成了后来我们口中的“标志性建筑物”。

02/

看当代摄影

如何记录一座城市

城市在快速生长,影像媒介也在不断更迭。在展厅的一侧,通过对历史档案的了解,城市与摄影间的早期关系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功能性为主的阶段也慢慢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开始转变。

在展厅中引入当代影像作品,通过这些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可以展现更多的城市和片区,而不是将视角局限在大量被关注的热门城市之中。

“房间”系列正好与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古拉斯的窗外风景》临靠,它纪录的是一个个等待着人们入住的新建成室内空间。在不同的房间窗外,城市达到顶峰的狂热扩张速度,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纪录着城市的发展,着眼于当下,也关于城市的未来。

城市摄影的对象,在当代艺术家们的镜头里,变得更加广阔。

选自“房间”系列

© 米提·朗克里提亚

而下面这一组作品,更是在拍摄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远看像是街头摄影,但近看还能看到马赛克。其实艺术家是将相机架于三脚架上,直接放置在电脑屏幕前,重新拍摄了街景中的现成图像,像是采样一样在纪录。

这些艺术家们在新技术的探索中找到了养分,并提取出新的创作方法。

这些具有当代艺术精神的、多元的城市影像在展览中与历史档案相互碰撞,向观众展现城市影像广阔的可能性。

《巴黎街景/曼哈顿街景/一系列不幸事件/街景肖像》

展厅局部

在作品《目下世界,关于当下的百科全书》中,城市摄影的变化更是从拍摄方式延展到了拍摄者本身。艺术家利用AI算法,使其自行将成千上万个摄像头中的画面进行分类,而且站在作品前,你看到的都是当下实时的画面。

让算法来“选题材”,让算法来“拍”,在这场城市影像作品的生成中,艺术家的身份逐渐淡化。

库尔特·卡维佐的《目下世界,关于当下的百科全书》

展厅局部

在夜晚,灯光照亮指引人们前进的道路,而艺术家蔡旻皓便将自己上下班经过的路径,通过3D建模做成了一个互动的作品。

你可以通过他的视角,去探索上下班走过的路,3D建模这种技术从宏观的城市发展上,延展到了个人对城市经历纪录的使用。

城市摄影的使用维度,已经扩张到了完全私人的经验体现方面。

蔡旻皓的“郊游”系列

展厅局部

在展厅里,还有很多的作品都在展现着当代摄影艺术正逐渐打破城市影像的局限性,让大家能够从影像方面,看到、了解到更全面的城市。

例如艺术家欧宁、曹斐的作品《三元里》,没有一句台词,城市街道是主角同时也是布景,如娄烨常用的经典晃动镜头,在他们自己的艺术语言之下,为这个小小的、犹如浮萍般的城中村编织出独有的城市交响曲。

《三元里》

© 欧宁、曹斐

策展人胡若灏在导览过程中向我们阐述着这次展览两个部分间的关系,“功能性的影像同样具有美学价值,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在补充这些功能性影像没有讲完的故事。它们相互补充,也相互对话。”

过去的档案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但它只属于少部分人,不是每人都能看到。但现在,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见并记录自己的城市,或远方别人的城市。

看待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应该以跨越时间、空间的视角,不止是中心区域,还要把目光投向边缘地区,并且以一种更加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的形式,以此展开对城市的了解与探索。

● ● ●

编辑丨不睡觉

图源丨官方提供

CONTACTS

原标题:《三联人文城市摄影展,一起「建造幻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