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访上海宋代的遗迹

2021-12-14 15: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探 访

上海宋代的遗迹

徐大纬 周飞华 王安宇

宋代上海镇到底何时建镇的问题,是上海史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同时,大家更关心宋代上海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迹?

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的上海先民,祈求神灵赐福保佑太平,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寺庙的兴起,满足了这一要求,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借助上海江南水网地区的特点,水系丰富,四通八达,为寺庙建设运送建筑材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大部分的寺庙和古村落都是临河而兴,临河而建。

宋代上海水道的遗迹

凭借古代留下的舆地图,我们可以一窥古代上海的水道遗迹,水系密布,互相贯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便于先民的出行和进行农商贸易,成为日后大上海兴起的铺垫。

明代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病逝,归葬于肇嘉浜、李漎泾交汇的地方。初由南市徐氏家族十几户子孙来此结庐守墓,其后后裔繁衍,聚居成村,渐成集镇,初名徐家厍(shè),后又因肇嘉浜、李漎泾与蒲汇塘三水汇合,故得名“徐家汇”,这就是古代水道和先民聚居成村的例子,至今还留下一些遗迹。

那么,宋代上海留下了哪些水道遗迹呢?

找一张宋代绘制的水道图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水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实体的存在,改朝换代对它们的冲击不大,时有发生水道的淤塞或者对部分水道进行拓宽,但是,并不是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参考古代地方志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现有的道路,大致勾勒一张水道遗迹概念图,还是基本可行的。

龙华港、蒲汇塘和漕河泾--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

吴淞江、上澳浦、李漎泾、蒲汇塘和肇嘉浜--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

宋代上海部分水道遗迹概念图--拍摄来自徐大纬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所提到的吴淞江、蒲汇塘和肇嘉浜等水道的名称,多么耳熟!因为,千年以后的今天,它们依然存在,只是,吴淞江改名为苏州河,肇嘉浜填土筑路改为肇嘉浜路,而李漎泾和法华浜改名为法华镇路。

我们借助《同治上海县志》卷首的“北境水道图”标出上述主要的水道图,并用蓝线进行连接,改画成一张“宋代上海部分水道遗迹概念图”,看一下古代上海的这几条主要水道走向,一目了然,有几个重要的信息蕴藏其中:

1. 北面弯弯曲曲的吴淞江是联系上海和江苏的重要纽带。

2. 李漎泾是和吴淞江联通的重要入口,其东面另有两个重要入口:东芦浦和西芦浦。

3. 李漎泾貌似一条不起眼的水道,但是,在古代上海却形成三水汇一(肇嘉浜、李漎泾与蒲汇塘)、贯通东西南北的交汇点(红圈处),如同今日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这就是现今的“徐家汇”。

4. 上海镇的蒲汇塘是一条东西方向的重要水道,西面连接七宝这个至今犹存的北宋遗址,东面连接龙华港,直通黄浦江。北面连接李漎泾、肇嘉浜,直达老城厢和黄浦江畔的上海镇和市舶务。

5. 上海境内水网地区的其他塘、浦、泾、浜纵横交叉,它们贯通北面的吴淞江或南面的蒲汇塘,最终流入黄浦江。

6. 这些水道在东西方向沟通了松江府和吴淞江、黄浦江的航运枢纽,南北方向沟通了吴淞江和黄浦江,“工”字型的合理交通布局为近代乃至现代上海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的作用不可小觑。

淞南水道,水过留痕,溯源消逝的千年遗存,宋代上海还留下哪些遗迹呢?

上海镇的寺庙和古村落遗迹

两宋期间,战事不断,社会积贫积弱,百姓对神灵的期盼和迫切需求,促进了宗教的发展,各地纷纷兴建寺庙和佛塔,在我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上海也是如此,除了老城厢城内的佛教寺庙比比皆是,城外古村落也因寺而兴起。

接下来,我们凭借古代水道,一站一站地游弋,穿越到宋代上海的寺庙遗迹和古村落去看看,虽然遗迹稀少,然而,痕迹可循。

上海宋代寺庙和古村落分布图--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首】

《上海县志》卷首三、四页的“上海县县境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五个宋代的寺庙——静安寺、法华寺、安国寺、龙华寺和淡井庙。

第一

静安寺和永泉村

我们按照“宋代上海镇部分水道遗迹概念图”,从吴淞江的西芦浦入口南下,先到上海三大古刹之一的静安寺。云间志曰:“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随后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为静安寺,现址是南京西路1686号。今静安寺内藏千年香樟独木雕刻的观音像和宋代镀金匾额。

静安寺建造年代--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

旧时静安寺大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静安寺涌泉--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芦浦和东侧的东芦浦之间有一小段水道就是涌泉浜(又名:涌泉、沸水浜、沸井浜),是古代一温泉形成的东西向河流。宋云间志曰“沸井浜”在沪渎,东、西有芦浦,中间一水相通,有数尺许,特深如井,然水腾涌,昼夜不息,或曰“海眼”也。常有戏浴于中者,二三尺以下,其气稍温。

涌泉浜所在的古村落叫永泉村,即今愚园路一带,永泉村聚落因附近的静安寺香火旺盛而兴起,当地先建寺庙,后有古村落的兴起。

第二

法华寺和法华巷

从静安寺沿着李漎泾西行,北岸就到了法华寺。

旧时法华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山公园的香花桥遗迹--拍摄来自徐大纬

法华寺又名法华禅寺,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由惠禅法师创建,遗址即今日法华镇路525号。李漎泾(法华浜)上的一座香花桥遗址现迁移到中山公园内。法华寺大雄宝殿立柱的底座“缘石”,现迁移到法华镇路525号“德必法华525”园区内。上海交通大学留有两棵千年银杏树,是法华寺古刹的遗迹,弥足珍贵。

法华寺“缘石”遗迹--拍摄来自徐大纬

法华寺千年两棵银杏树遗迹--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华寺所在地的古村落叫法华巷,曾经是当年的水运要地,本地或外地行船船夫上岸歇脚的地方,得地利之便,成为人口、财富汇聚之地,该古村落的所在地,即今日法华路、新华路一带。

第三

安国讲寺和虹桥村

从法华寺沿李漎泾南下,就到了蒲汇塘,沿蒲汇塘向东行的北岸,即是安国讲寺。

上海虹桥村安国讲寺--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国讲寺,建于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在蒲汇塘北、东上澳塘,今虹桥乡虹二村,寺宇十余进,与龙华寺遥遥相望。

咸丰十年(1860)秋,太平军进攻上海,安国寺遭焚烧,仅剩大殿及厢房十余间,自此败落。1937年秋,遭日军纵火焚烧,仅存屋宇十间。万幸的是,安国讲寺的铜钟被移藏上海博物馆,是见证这段历史的重要遗存。

蒲汇塘河畔的虹桥村--图片来源于网络

蒲汇塘两岸、顾家弄(今虹梅路)附近,北宋形成的古村落叫虹桥村。安国讲寺香火鼎盛,为聚落增添了不少人气。当地曾经传说“桥跨蒲汇塘,夏日雨雾,立桥头常见彩虹贯空,气象万千,以虹名桥。”

第四

龙华寺和龙华村

从安国讲寺沿着蒲汇塘向东行不久,就到达了龙华港,旧称百步塘,又称白婆塘,龙华荡。

古龙华塔建造年代--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

旧时龙华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华寺是上海三大古刹之一,旧称空相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唐末毁于战火。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吴越五钱菽重建,先有塔后有寺,今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现寺庙修缮一新,寺内保存空相寺界石、宋代开元铜钟和北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遗迹。

空相寺界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开元铜钟--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石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图片来源于网络

龙华寺附近的古村落叫龙华村,原是唐代的僻壤孤村,毗邻黄浦江边的小村落,北宋后重建空相寺(即龙华寺),每逢祭日,空相寺開廟,形成香會、香市,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交易,龙华村得以聚集人气,逐渐兴起。

第五

淡井庙和淡井村

因蒲汇塘和肇嘉浜二水汇合在徐家厍(今徐家汇)处,所以,沿肇嘉浜向东(老城厢方向)行,就可以到达淡井庙。

淡井庙建造年代--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三十一】

淡井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的淡井村。是上海城隍在城厢外的行宫,后人称之为老城隍,这个城隍是指松江府的城隍,老城厢的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淡井庙一直作為上海县的城隍庙,这一带的民众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別虔诚的奉祀。

永嘉路12号旧时淡井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瑞金宾馆内淡井庙遗存--拍摄来自徐大纬

瑞金宾馆内淡水井遗存--拍摄来自徐大纬

今瑞金宾馆有淡井庙的部分遗迹和刻有“奉宪勘立张尚书墓界淡井庙立”的界碑石。

淡井庙界碑石--图片来源于网络

淡井庙附近一带叫淡井村。上海靠海,各处水质普遍偏咸,先民们终于觅得淡水井源时,就在此周围建村落户,自然形成了淡井村,即今日永嘉路、瑞金二路一带。

结束语

上海镇建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至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要想复原当年的面貌,实在太困难了,幸好,一些水道还在,有的虽然填土筑路,然而,其道路走向与古水道的走向,是大致相同的;一些千年古刹、寺庙和它们的部分遗址还在,曾经陪伴它们的古村落早已不见踪影,但是,留下了大致的位置以及与此相关的传说,仿佛它们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

上海县县内外街巷--图片来源于【同治上海县志卷首】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十六、十七页《上海县县内外街巷图》标出县城向西的几条大路和大街,分别是静安寺大路、法华寺大街、徐家汇大路和龙华大路,可见宋代寺庙对上海县居民的出行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些地区后来都逐渐成为水陆中转、香火缭绕的地方,人员走集,庙市兴旺,成为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上海人文历史的窗口。

另外,宋代接力传递文书的邮驿制度日趋完善,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71年-1294年)松江府设专司传递官方文书的铺递、邮驿,也称急递铺,东塘共设七处:张泾铺、蟠龙铺、新坟铺、钱坟铺、龙华铺、淡井铺和上海铺。此刻,上海还未曾建县,龙华村和淡井村已经升级为龙华铺和淡井铺,成为铺递(送信的邮路)上的重要节点,即一种古代驿站的作用。上海镇所设的上海驿(铺),驿址就在今黄浦区的馆驿街。其中,龙华铺是这条铺递进入上海境内的第一站,上海建县前龙华铺属于上海镇(详见上海地方志/区专业志/徐汇区地名志/3.龙华镇概况),由此,我们知晓这里就是宋代上海镇西南部的一个边界,上海镇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今日人民路中华路环线之内的范围。

古代上海因水兴镇,江、浦、塘、浜,泾、港等水路融汇贯通,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我们以此穿越到那个时代初探究竟,但是,毕竟粗浅,容日后再作进一步努力,发掘更多宋代上海的精彩。

资料(图片)收集、拍摄:

徐大纬、网络

文字整理:

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原标题:《探访上海宋代的遗迹(文字整理:徐大纬、周飞华、王安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