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喀索斯和天生写手|纪念福楼拜诞辰200周年
今天是法国作家福楼拜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特别邀请了“法国福楼拜与莫泊桑友协会会员”唐珍老师为我们讲述福楼拜鲜为人知的一面。为什么说福楼拜是那喀索斯和天生写手?《包法利夫人》和《萨朗波》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200年前的今天,一个男婴在法国诺曼底福楼拜家族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2.12-1880.05.08)的出生带给家庭一段时间的担忧:这是一个九岁还结结巴巴表达不出完整意思的笨小孩。然而,几十年后的意外却难以预料:在19世纪雨果、巴尔扎克、左拉、莫泊桑等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里,人们看到了福楼拜的身影,他的文学成就足以与之比肩生辉。
居斯塔夫·福楼拜
法国20世纪的伟大作家马尔罗相信英灵的精神可以变异,穿透时间与空间,钻进人们的心灵,感染人们的灵魂。
钻透别人心灵的力量来自作家自身的感悟,尽管莫泊桑认为福楼拜像木偶的操纵人,在创作过程中,尽力遮掩手中的提线,隐藏自我,然而,福楼拜摆脱自我却是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实现的。他用摄影师般敏锐的眼力和感知,去捕捉客观真实和美的事物加以描述,而不是用主观意念划定框架。对福楼拜来说,描述并不轻而易举。巴尔扎克可能用一个晚上或三个晚上写出一部作品,而“笨拙”的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1857年首版),有时一个星期才写出两三页纸,一部三百页左右的作品竟然花去了他五年的时间。慢工有时还会致使他挥汗淋漓,难以蹴就满意的篇章。这部作品在他近十年的文学修炼中铸就而成,而在巴黎小屋两年(1843-1845年)的读书积累,更是奠定了他创作的坚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孤独、烦躁和无望,曾令他煎熬甚至咆哮,然而短期的癫痫症让他懂得了自我,与家庭的隔离让他丢掉了对现实的幻觉。对自己文学水平不足的觉悟,迫使他大量阅读了拜伦、拉伯雷、卢梭、拉马丁、雨果、萨德等人的作品,分辨出了混浊低劣的表达和荷马、莎士比亚的高尚激情。漫漫十年的打磨,促成他成功写出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几个篇章,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矫时慢物的福楼拜,因此击败了世俗宗教对这部作品的指控,成为开创新文学新艺术的先驱。他顶逆潮流,以实在人物为原型塑造出的爱玛,真实生动,也勾起我们对易卜生《玩偶之家》(1879年)里的娜拉,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同名小说首版时间1877年)这些同时代女性小说人物的同情。
《包法利夫人》手稿
福楼拜年轻时认为作家值得赞赏的有三个方面:他们有在读者身上产生效果的力量,令读者神魂颠倒,这是让作家成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威力;他们有对真实与美不可分割的理解,能捕捉真实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对细节和幻象的精准描述;他们能做非我化的创作,既隐匿不见又处处显现,他们以这样的策略,让虚构中相互关联的结果顺利抵达终点。他的赞赏标准,也成为自己以后践行创作的准则。
潜心阅读培育了福楼拜的文学修养,外出旅行,同样在他的内心刻下了深深的记忆伤痕,为创作积累了素材。《萨朗波》(原名《迦太基》,1862年)的创作灵感来自他到北非的实地(迦太基)考察,1849年和好友迪康到埃及等地两年的旅行,也让他在那里目睹了金字塔建造过程中奴役制展现出的“对肉体蔑视”的场景,开罗街头遭受痛打的奴隶,被粗暴贩卖的妇女,持杖人的狞笑都令他触目惊心。他写道:“我愿在各处见闻悲伤痛苦。我闻到柠檬和尸体的味道,看到被打穿的坟墓显现出腐烂的骨架。”他为阿拉伯语着迷,欣喜自己被阿拉伯人称作“小胡子老爹”,他穿上努比亚民族服装,他尝试烤羊肉、煮羊蹄和古斯古斯而放弃了旅馆的咖啡。他欣赏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感觉自己可以与他们交融。正是这些真实体验加之对文献资料的悉心查阅,才让他花费四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在风俗、宗教礼仪甚至服装、器皿、房屋都有精确描述的作品,对古代奴隶社会的各种描述和对美女萨朗波的点缀渲染,更离不开资料的积淀和丰富想象力的支撑。
萨朗波
福楼拜一生并不多产,正式出版的只有五部长篇和三个短篇。后人发现他是个自恋笔迹的狂人,他在给朋友的信里,信誓旦旦,决不让自己的书稿付梓,也不愿意修改出版社的校样,他要在自己的手稿上,回顾在文字上抒发的情感,这让出版社大为头疼。他的手稿留下了具有文学价值的黄金,他本人也留下了作家中的那喀索斯和天生写手的形象。
福楼拜家族家底优渥,父亲和兄长都是卢昂著名的外科医生。他不是拜金主义者,也不屑于涂金。他去世后,罐子里只有微薄的积蓄。他坚守艺术无偿的原则,从未打算靠笔挣钱。他不迎合献媚,为懂他而不是形成市场的人写作。他拒绝把《包法利夫人》改编成戏剧,即使损失高出20倍的版权费。福楼拜在25年的出版生涯里,收益未超出过4万5千法郎,而雨果的一部《悲惨世界》,最高版权收入就曾达30万法郎。福楼拜的后来者莫泊桑每年的版权收入也能达到2万8千法郎,1882年一年他为报纸的撰稿收入就有4万法郎。福楼拜把自己定义为用笔书写的人,而不是什么大家。他说,我有自己的风格,我的风格是不收报酬的,有价值的艺术品必定会具备商业价值。
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1869-1951),年轻时视福楼拜为自己的方位标。他评价福楼拜的作品优于本人,在实践非我化的过程中懂得摆脱常规展现个性,在与笔和字词交集时能够忘却自我,能在塑造人物中让自己远离自传,引入客观真实的形象和事件。但愿福楼拜的作品和为人至今还能穿透我们的心灵。
【推荐阅读】
[法]福楼拜 著、李健吾 译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于1856—1857年间在《巴黎杂志》上连载,轰动文坛,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法当局对作者提起公诉,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并传唤作者到庭受审,最终以“宣判无罪”收场,而隐居乡野、籍籍无名的作者从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声誉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法利夫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农家女孩爱玛的经历,再现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貌。爱玛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她嫁给乡镇医生查理·包法利之后,生活沉闷,转而用偷情填补心灵的空洞。两次偷情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终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在走投无路中只得自杀。
【作者简介】
福楼拜(1821—1880),法国小说家。毕生写作,作品数量不多,包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在内,总共只有五部长篇和三部短篇。但这为数不多的作品足以使他超越同代作家步入大师之列。他对小说艺术的最大突破,是从作品中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所谓“纯客观”艺术。这种把作者和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写法,以其客观冷静的风格,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法国文学,因而福楼拜在二十世纪名声大振,被奉为现代派艺术先驱。
【译者简介】
李健吾(1906—1982),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1931年赴法国留学,1933年回国。曾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工作。创作剧作近五十部,小说、评论集多部;著有《福楼拜评传》《司汤达研究》《莫里哀的喜剧》等专著与专论;翻译莫里哀、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戏剧多部,以及巴尔扎克、司汤达、缪塞等人的作品。
《福楼拜小说全集》
[法]福楼拜 著; 李健吾等 译
《福楼拜小说全集》收入了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三故事》《布瓦尔和佩库歇》。《福楼拜小说全集》共分三卷,书后附有《福楼拜文学书简》和《福楼拜生平创作年表》。这套书既有福楼拜的全部小说作品,也有对他文艺思想观念和生平创作的介绍,对读者了解福楼拜其人其作品大有裨益。福楼拜对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最大突破,是从作品中完全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了所谓“纯客观”的艺术。这种把作者和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写作方法,以其客观、冷漠的风格,对后来的法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福楼拜在二十世纪名声大振,被当代文学评论家奉为现代派艺术的先驱。
原标题:《那喀索斯和天生写手|纪念福楼拜诞辰200周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