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医70年未开错一刀,他去世时鲜为人知

2021-12-14 07: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霹雳蓝 视觉志

微博 | @视觉志

作者 | 霹雳蓝

外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裘法祖如果计划划透两张纸,

那么第三张一定完好无损。”

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

享年99岁。

多年持刀,手指早已变形,

96岁高龄依然坚守在手术台,

「白手起家」从医75年,

一心一意扑在肝脏外科上。

中国肝胆外科就这么从无到有,

再到如今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多个「世界第一次」,

都是在中国,在吴老的手下完成。

也是因着这几年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才有了更多的窗口,

有幸认识这些伴随共和国,

走过峥嵘岁月的伟大人物。

但是也有一些人,

没来得及被大家认识,

就默默离开了,

他们的故事被尘封在历史档案的一角。

吴孟超院士的恩师——裘法祖,

就是这样一位称得上「传奇的医者」。

甚至可以这么说:

如果没有裘法祖,

也许「肝脏外科」和「吴孟超」这个名字之间,

就不会产生任何联系。

左:吴孟超 右:裘法祖

01

在抉择自己一生主攻方向的那个关键节点,年轻的吴孟超医生去询问了自己的老师:

鼓励学生开始一个「一片空白」的研究方向,裘法祖的出发点非常朴实:

为了国民的健康,为了中国不再在医学技术上被卡脖子。

也就是这次的一问一答,成就了日后的吴孟超院士。

两人「既是恩师,又是挚友」,

吴孟超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创立者,

裘法祖则是「中国整个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开山始祖」,

同时也是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裘法祖 图源网络

因为裘法祖比吴孟超年长。

2008年6月14日,他去世时,互联网还不如今天如此发达。

一位医学巨星的陨落,知者甚少。

但是,他传奇的一生,悬壶济世的医德。

不该被遗忘,应该被知道,更应常常被想起。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做医生的,没有不知道裘法祖这个名字的。

医学生5年的医科大学读的就是他主编的教材。

他被称为「外科全才」。

刀法以精准见长,手术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多年几乎零偏差零失误。

外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裘法祖如果计划划透两张纸,那么第三纸一定完好无损。”

声名在外自成一派,医学界把他的刀法称为“裘氏刀法”。

手术中的裘法祖 图源网络

精准的刀法。

对自己几乎称得上苛刻的「零失误要求」。

源头来自裘法祖行医生涯开端的一位病人,那时他还是个刚刚入行的年轻医生。

02

裘法祖年轻时得到了去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的机会。

当时的欧洲医学技术比较先进,当年能出国学习的人,又少之又少,所以他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比任何人都要刻苦,抓住一切时间汲取知识,加上天资聪颖,很快他就成了老师布朗纳最得宠的一个学生。

26岁以一等最优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开始实习。

年轻的裘法祖和老师

8个月后,他迎来了自己医学生涯的第一个坎:

他医治的一个病人,意外死亡。

那是他真正拿起手术刀做的第三个手术,前两个都比较顺利。

第三个,是一个四十几岁的妇女,病人开刀后,第四五天死掉了。

尽管经过解剖确认并不存在手术事故,没有裘法祖的责任。

但是,直面死亡的课题来得如此之快,刚刚毕业的裘法祖还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

尤其是,他的老师布朗纳老师痛惜又无奈的那句呢喃:裘,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医者仁心,这句话他记了60年。

“60年前老师的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始终教育着我鞭策着我,影响了我60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

裘法祖自传中的回忆

从那开始,他养成了术前一定亲自钦点每一个手术器械的习惯,任何手术开刀从准备流程开始从头到尾一定自己搞。

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七十多年。

「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挽救生命」这也是他后来从医70年从未开错一刀的根基。

03

经过几年经验的积累,出色的表现,裘法祖被提拔为外科主任。

一个中国人,成为国外顶尖医院的核心人物。

这在德国,史无前例。

前途一片大好,这里给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给他配了别墅,配了车子。

但是,裘法祖却在这个时候,准备回国。

通过各种渠道裘法祖了解到,解放初期,中国的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伤病困扰着他们,但是当时中国的外科,还一片空白。

回国的心,一下系在弦上。

当时国内还处在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阶段,决定回国意味着一切清零。

但是,义无反顾他回来了。跟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太太,一个德国姑娘。

刚回来时条件艰苦的程度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夫妻两人加上两个孩子挤在一间屋子,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

除了基本的生活,还有别人异样的眼光。

来到中国身份转换,裘太太成了外国人,那个年代外国人出现在中国,是件顶稀罕的事。

两人一起出门,经常被一群人尾随围观,指指点点。

紧接着就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那个动荡又艰苦的年代,同期和他们一起回来的,有一些很快就回去了。

裘法祖和妻子及孩子

很多年后的一次采访,记者问裘老,后不后悔回来。

他很坚定:“还是回来好。”(家里)温暖,为国人治病,为老百姓服务。

似乎又在回忆往事接着又说:“(回来后)我自己是主人,在国外尽管我学问很高,总觉得还是别人的国家,外国人也妒忌你。”

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远不如现在,言谈间裘老没说出口的,似乎是那些因为身份受到的不公正对待。

但是,他没再多说。

04

他回到母校同济大学医学院任职,开始了为中国外科事业奋斗的日子。

医疗水平落后,国际上又对中国封锁技术,一张白纸。

裘法祖不分昼夜地研究摸索,适合中国的外科路线。

先在国内引入专科概念,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

又主持一系列风险较大、较复杂的手术,培养医生。

他自己的外科手术被专称为“裘氏手术”,特点是“稳准轻细快”。

这也就有了开头,说「划透两张纸,绝不伤害第三张纸」的由来。

心里的使命任务繁重,一刻不得闲,但是即便忙到脚不沾地,他对待病人依旧亲力亲为。

凡是他参与和指导施行手术的病人,他随时会询问病情,小便多少、胆汁多少他都要知道,重症病人他不论白天、黑夜必定会亲自来观察,甚至为了观察休克、少尿病人的小便,他会蹲在地上一滴一滴地数导尿管排出的尿。

为了让全中国的医学、外科能更快地进步,白天连轴转地在医院工作,晚上回去他还要伏案写书。

1948年,他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

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裘法祖参加了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

裘法祖(左)医疗队临行前

回来后,他从未有一天停下钻研创新的脚步。

1965年,经过多年钻研,裘法祖建立起了我国自己的肝移植模型,轰动整个医学界。

到现在为止,裘法祖主持的肝移植手术依然保持着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

可以说,他对中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居功至伟。

05

“只要我的学生比我强,我就成功了。”

1975年,一个安徽农民肚子大得像十月怀胎的孕妇。在无人敢做手术的情况下,裘法祖的学生吴孟超亲自主刀,为病人切下了重达18公斤的巨大血管瘤,这个重量至今还保持着世界纪录。

当时裘法祖听说后专程赶过去向吴孟超学习,“这么难的手术,我当时也做不了,他远远超过了我。我非常自豪。”

吴孟超为恩师庆生

裘法祖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倾囊相授。

这么多年他的学生中,有一大批已成为中国医学外科界的骨干。

其中就包括国内外知名的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首创断肢再植术之一的钱允庆教授和后起之秀外科专家韦加宁等等。

裘法祖做手术 学生围观学习 图源:湖北日报

他们接过裘法祖手中的接力棒,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即便已经有了一批批非常优秀的接班人,但是裘老依然不愿停下来。

已经90多岁高龄了,裘太太身体也不好,裘老都是照顾妻子吃饭洗漱之后,再接着伏案工作。

那本42万字,堪称中国外科学经典著作的《黄家驷外科学》就是这样完成的。

在他的支持下,我国的外科学教材从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发展到了今天的50多本。

这是真正白手起家,把中国外科从连地基都没有,一点点筑造成了为患者遮风挡雨的高楼。

06

因为早已是医学界泰斗级的人物,但医生从来不是个挣钱的行当。

裘法祖和太太几十年来,还是住在一个只有50多平的房子里。

当年《大家》纪录片想要去到裘老先生家里拍摄时,起初被他拒绝了。

因为住得地方地方小,东西旧,他觉得很不好意思。

其实,裘法祖和太太不是没有机会住大房子。

只是搬进去一段时间,有个小孩路过无心地说了句,看裘法祖家的大房子好几个窗户。

被他听到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社会上还有人没地方住,他却住这么好的地方。

他就把那套房子让了出来,搬回了几十平的旧房子,孩子们来看他们时,都只能临时睡在客厅。

07

回首这一生,学医数十载,行医几十载。

有人问他,您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他淡淡地说:“最重要的就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对病人,爱护病人,做个好医生。”

采访者以为他没听懂问题,又强调了一遍“您最重要的成就”。

他也强调:“德比才还要紧,非常要紧。”

裘法祖和吴孟超 两位院士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不为名不为利,为做人。”

他用一生贯彻了自己做人行医的宗旨。

参考资料:

纪录片《大家——裘法祖》

长江日报:《只因裘老一句话,照得“肝胆两昆仑”,痛缅杏林泰斗吴孟超院士》

原标题:《从医70年未开错一刀,他去世时鲜为人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