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观察|老城区之问:垃圾桶边的健身器材谁在用?
近日,我带着主修《都市社会学》的部分学生考察广州老城,我们穿街过巷,邂逅了一处奇特景观——在一个社区垃圾投放点的旁边,布局了一些健身器材。同学们对这种空间设计表示不理解,对有关部门的做法感到匪夷所思,健身器材毗邻垃圾桶,谁会(或愿意)来使用呢?
他们把目光投向我,希望得到一个解释,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里是广州老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某个项目要落地,但找不到合适的地块,怎么办?只能“见缝插针”了。我提醒同学们联想另外一些案例,市民用高音炮对抗楼下的广场舞大妈,想打篮球的小伙在篮球场里被一群正在跳舞的大妈围攻,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严重滞后,公共空间严重不足,这是老城区的基本特征。老城区目前的发展状况与市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推进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老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迫在眉睫。
究其成因,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延伸性思考。
评估与考核机制引致紧凑与弹性的空间规划与设计,实属无奈。众所周知,构建卫生与文明城市的背景下,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各城市政府都做了硬性规定,下到每个社区与自然住区,都需要布局垃圾投放点;同时,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语境下,构建十五分钟健身器材可达圈,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要求。两个项目都是刚需,都是规定动作,都得兑现,且都得面临上级部门的评估与考核,但落地的时候发现老城区实在没有地,怎么办?于是出现了垃圾桶与健身器材空间并置的一幕,紧凑与混搭布局成为没有办法的办法。
社会学里有一个舒适物的概念,说的是资源大体可以区分为舒适物与反舒适物,前者指涉能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快乐与满意的资源,比如清新的空气、有吸引力的城市建设、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优质的学校等;后者特指那些让人感到不舒服、反感甚至厌恶的资源,比如垃圾焚烧厂、殡仪馆、精神病医院等。
据此定义,健身器材是典型的舒适物,垃圾是典型的反舒适物,两者在一起毗邻,显得不伦不类。我在想,对于反舒适物的认知,人们有无改变的可能性?观念与理念方面,之于垃圾,我们熟知每个人每天都会制造垃圾;之于医院,我们熟知每个人都会有生病的时候;之于殡仪馆,我们熟知每个人终究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为何不能尝试理性与正面理解上述反舒适物,适度改变对反舒适物的刻板印象呢?
行动实践方面,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空间修复活动,比如在反舒适物临近处,布局一些舒适物,尤其一些刚需且重量级的舒适物,比如增加布局省一级优质学校,规划一些地方特产展示区或夜市集聚地,即通过类似平衡或制衡的策略适当消弭反舒适物引致的负面影响,进而逐渐集聚人气,收获区域活力。这个意义上,文章开头里描述的貌似奇葩的混搭与拼贴布局,无疑为我们思考与解决类似空间紧张问题提供启迪。
具体到垃圾桶与健身器材毗邻而处的状况,我们不妨进行一些空间的微更新或微改造,比如,在垃圾投放点背后的墙壁开辟出一片涂鸦区或艺术展示区,让社区居民闲暇之余涂个鸭,做个画;比如,在垃圾桶旁边布局一些花草,增加一些绿植,用绿色改善微区位的品质;再如,增加一张乒乓球台,给放学的孩子们打打球,或增加一两张石凳,给社区老人们下下棋,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治愈功能。
(作者姚华松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