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姜建清演讲实录(上): 中国企业在海外买买的同时准备不够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6-12-13 20:0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姜建清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主讲人:姜建清(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前董事长)

主题: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时间:2016年11月26日

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编者按】

11月26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活动上,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前董事长姜建清做了“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题演讲。姜建清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真正能够管理国外的大型企业的公司不多,民营企业依靠的是金手铐,我收购你,我跟你总经理、董事长说,你好好干,赚了钱多分一点。所以中国企业在买买的同时准备不够。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的姜建清演讲实录(上):

前不久我在欧洲,欧洲有一个著名的金融家见我,他很诚恳地问我怎么看最近德国的保护主义。我说这些欧洲政治家给邓小平做小学生都不配。在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了市场,当时我在银行工作,中国大片的企业倒闭,那时候中国的电视机厂有没有几千家,至少几百家肯定有的,但是好多电视机满屏幕雪花。也不知道多少空调厂,空调声音像春天打雷一样。开放后大量日本货、欧美货进入中国,中国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倒闭了。但正是因为这种开放、学习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今天日本那些厂基本都关掉回家了。而我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制造业有一大串的名牌,质量非常好,所以这就是改革开放。你们的政治家缺乏远见,邓小平看到了30年后的中国。我们到今天,2015年中国的GDP68万亿,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不到全球的1%,到去年的进出口总额3.95万亿,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1.9%,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2013年替代美国占据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

中国贸易发展的新情况

随着贸易的发展,新的一些情况又发生了,有这么几个情况:

第一,我们的贸易迫切要升级。过去我们加工贸易,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削弱。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技术含量比较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步提升以后,依靠成本驱动型的贸易越来越缺少竞争力。现在华东、华南这一带的工人工资明显比其他的纺织大国高很多(比如越南、柬埔寨、墨西哥)。

但是,我们现在还有一点优势,产业链整合得比较好。广东这一带的外国投资者,把企业搬走了,搬到印度尼西亚,那里的劳动力的成本很低,工资成本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他在那很难受,当地工人效率低,配套差、物流差,所以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而且质量、效率还受到了影响。所以中国现在还有一点优势,但这点优势随着经济发展会逐渐丧失,所以产业的能力、结构要尽快调整。

第二,贸易和双顺差的压力。近20多年来,我们除了极个别的年份之外(像1992、1993、1998、2004年等等),绝大多数的年份我们都是双顺差,贸易项下顺差和投资项下,两个都是顺差。

贸易项顺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他国的关系,国家领导人之间经常会谈这个问题。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在不断地提升。

双顺差也带来了我们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压力也比较大,要把拿来的外汇储备再拿到国际市场上,投资美元,或者投资欧元,这也造成了我们自己的损失。

第三,面临的贸易冲突(反倾销和贸易摩擦)。从1990年代开始,这种冲突已经开始了,进入到21世纪以后,贸易争端更频繁,到2015年末,中国已经连续21年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连续10年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所以这个矛盾非常大。

为什么很多国家都纷纷要重建实体经济,包括美国都要运用各种政策要求他们迁回美国。这种顺差带来的冲突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不可承受,这个调整是必然的,所以必须要研究怎么解决这两个顺差。国际上一般会通过一些投资的逆差来弥补一些贸易的顺差。

第四,节能减排的压力。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最大的贸易大国,这顶帽子戴在我们头上非常沉重,这背后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们从全世界大量进口各种铁矿石、石油、天然气到中国,把污染留在了中国,把那些比较初级的产品再输送到外国。在北京深切感受到这里的雾霾,这与北京周边很多地区的工业都是高污染行业是分不开的。

所以发达国家消费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却把大量排放留给了中国,随着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条道路也很难走下去。

第五,投资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的声音几年前陆陆续续已经有了,但这两年的调门越来越高,而且从发展中国家蔓延到发达国家。

我们在走发达经济体的必经之路

2009达沃斯的论坛非洲峰会,有一个英国记者问我,非洲都说你们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我跟他说,中国人郑和在500年前就来过非洲,给非洲带来的是礼物不是枪炮,中国从来没有侵略过非洲。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和非洲一样贫困,即使这样的时候,我们给非洲支援了几十个大项目,派出了2万多人的医疗队,很多医疗队员因病牺牲在非洲。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变富裕了,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非洲支持,也跟非洲开展互利合作。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大概引进了83万个中外合资企业,引进资金大概1.6万亿美金,中国没有失去任何东西,相反我们变成了一个世界大国和强国。我相信非洲也会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天又有一个记者,也是一个英国人,来采访我,他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很奇怪,当时他没说他哪个国家记者,我问,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他说他是英国人,我就一直盯着他看,他知道我的意思,说很不好意思,英国人向中国人提出殖民主义的问题,是不是很好笑。

现在不单非洲在指责我们,欧美有一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现在欧洲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今年的11月福建的企业收购德国的芯片企业,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告诉德国的被收购企业,因为国家安全的考虑建议取消这个交易,德国被迫取消了交易,重新审查。这是又一次滥用国家安全标准限制中国投资的案例。

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最容易找的理由是国家安全,有时候国家安全虚无缥渺,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2012年到2014年美国的投资委员会审查了358笔交易,其中中国就多达68件。

现在就是质疑和反对这种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浪潮。德国的经济部也在推动欧盟修改法律,他们要强化审查,例举了四种应该被禁止的收购:

第一种,该投资系外国政府产业政策引导。所以林毅夫跟张维迎争论什么产业政策问题,千万不要贴标签,一贴标签,中国政府产业政策引导的,就不批了。

第二种,收购方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我们很多企业喜欢去弄一点政府补贴,这个属于它限制范围。

第三种,收购方为外国的国有企业。

第四种,投资方所属的国家限制外商投资。

所以这种指向非常明显。现在特朗普上台了,从他前一段在竞选中的言论可以初步分析,可能新一阶段的贸易投资的保护主义又将兴起,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历史来看,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从来都是交替的,没有一贯地走下去的。

这段历史是很有意思的,在1651年的时候,英国制订了航海条约,提出禁止在北美地区发展制造业,甚至说连一个马蹄铁都不能在北美生产。就是让北美没有工业、制造业,外来商品必须由英国港口来运输。美国当然是受害者,不允许它强大,不允许它有制造业。美国立国后照样干,1789年汉米尔顿成为美国的财政部长,搞了一个制造业的报告,同样要实行贸易保护、投资保护。抨击了古典经济理论(实际上我们现在讲贸易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理论),美国的保护主义来看其实是有根源的。

当美国获得经济霸权以后,极力推行自由贸易,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路程可以看到,那么多老外见我们苦口婆心地跟我们说,要开放市场、开放贸易,市场经济对你们最有利,让我们来投资等等,这也是为消化他们过剩的产能,当时还伴随着全球资本输出。

1980年代提出跨国投资理论,认为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阶段所决定的,投资发展的周期理论,一个国家人均GDP可以跟投资关系划分成四个阶段:

阶段一:人均400美元以下最贫穷国家,对外投资等于零。

阶段二:人均GDP在400到2000之间,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少,可能会大量吸引外国投资,外界对你的投资环境感兴趣了,你对外投资和人家对你投资这两者之间的差叫净值。

阶段三:2000到4750美元之间,外国投资不断增加,你对外国的投资也在增加,但是两个相抵了以后,还是外国对你的投资多。

阶段四:4750美元以上,就变为正的,就是对外投资大于外国对你的投资。

我们国家从去年开始,对外投资高于外国对中国投资,差额大概100亿美元,这是第一次出现的逆转,但大家也知道,中国的人均GDP已经7000多美元了,所以我们这个规律比全世界的规律要晚一点。

今年真正出现投资净逆差,应该说是投资元年,1到9月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600亿美元,估计大概今年全年较大幅超过外国对中国的投资。中国从贸易国、对外贸易逐步走向了对外投资,这是很多发达经济体的必经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也跟我们一样,经济发展资源的约束加剧,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货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日本就把实施了40年的贸易立国改为投资立国,促进贸易大发展。看日本的实力,不要看日本的GDP,要看日本的GMP,它对外投资的净收入是非常之大的。

美国也是这样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从1986年开始就没有重新成为债权国,持续的经常债务的逆差,对外贸易的债务从278亿美金,增加到2013年的45653亿美金,但是从1986年到2013年的28年间,美国获得了总共18939亿美元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表内净投资收益,从全球拿到了巨额的投资收益,另外还获得了4.6万亿美元的存量估值效应,它买的资产还在升值。

这是全世界很多国家走过的路。

这些年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个方面中国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优势。

优势一:中国制造业产能非常巨大,能力非常强,我们可以搞好全球产能合作。因为世界非常不均衡,我们有很多过剩的产能,海外有些地方产能是短缺的,我前年到非洲,中部非洲的水泥价格是中国的三倍。因为那里没有水泥厂,水泥有运输半径,只能在当地买,钢材也是一样。所以关键是怎么把产能安排到迫切需要的地方去,供需能够平衡的地方去。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是极其巨大的,能力非常强,在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水利、电力、通讯能力非常强。而且全世界也正需要我们这些能力,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会有大发展,像川普上台对外的承诺,就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

所以前30年被供需分工,转变到未来30年的主动分工,围绕着自由式产业逐步建立中国自主全球生产体系,对中国非常重要。企业走出去,贸易的全球化,采购的全球化到投资的全球化,并不是一回事。我们投资全球化以后,就生产全球化了,它必定会遇到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风险,这涉及到政治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劳工风险、工会风险,甚至文化宗教习俗,都带来巨大挑战。还有人才带来的大挑战。

我一个同学是一个大省国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前几年他们看好一个欧洲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中国没有这个技术,答应他们投资50%,两三年以后控股到50%以上,管理团队进去部分,三年以后全部由他们管理,后来我问他投了吗?他说没投,公司的技术好、价格也好,还有管理权。但是我拿不出这十几个把这么大的企业管好的人。

中国真正能够管理国外的大型企业的公司不多,民营企业依靠的是金手铐,我收购你,我跟你总经理、董事长说,你好好干,赚了钱多分一点。但是大家知道在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企业破产了,也是老外管理的。所以并不是外国人鼻子长高一点,就能把企业管好。所以中国企业在买买的同时准备不够。

(本文根据主办方提供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