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萨利机长》:伊斯特伍德的美国英雄主义
大约也只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样的美国“老炮儿”,在好莱坞集体左倾的时下,仍敢于拍摄形式上如此“政治不正确”的非典型人物传记片。而大约也还是只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才能够如此冷静克制,用最不动声色的方式,在影片中抒写平凡人的英雄主义——而这无疑才是最深入骨子里的、“政治正确”的美国精神。
影片在叙事策略上并不追求戏剧性,无意于制造跌宕起伏的大悲大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的叙事手法缺乏变化。事实上,《萨利机长》交替使用正叙、插叙及倒叙进行叙事,以拼贴的方式,对事件经过进行多角度的还原,可谓复杂而高超的手艺。
《萨利机长》剧照尽管观众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不同于套路化的灾难片,只需捧着爆米花,在尖叫声中一路有惊无险地“抵达”影片结尾,《萨利机长》也仍然会带来沉重与压抑的观影感受。这种感受挥之不去,贯穿整部电影始终,也让影片的情绪变得紧张,非到影片结束不足以疏解。
电影开场的飞机坠毁镜头,奠定了影片的情绪基调,尽管不过是惊梦一场。画面转换,镜头里已经是白发白须的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 饰)在河畔慢跑。
奔跑镜头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其实是人物的焦灼内心需要寻找释放的出口。影迷大约会联想到同样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阿甘正传》中,“奔跑”对阿甘有若天启般的意义。在《萨利机长》中,这一组镜头则异常清冷,透出萧索的寒意。
影片的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这固然是剧情中纽约城在一月寒冬的真实色调,也同样贴合片中人物的内心情绪。《萨利机长》画面色调清冷。电影开场的问询戏,镜头制造出会议室封闭空间的逼仄感。人物之间的来回对话交锋,台词设计绝无废话,以冷冰冰不近人情的方式,切入影片真正的核心议题,即飞机迫降的处理方式是否得宜。
电影的后续情节,也将重心放在表现NTSB(国家安全运输委员会)与萨利对事件真相的反复角力上。拍摄手法更像是法庭片。无论是伊斯特伍德的拍摄技法,还是汤姆·汉克斯的表演方式,均显得克制而沉静,避免煽情,交由观众自行判断与自行代入。
相比之下,同样由汤姆·汉克斯出演的影片《费城故事》,便显得情感外露。当然,叙事题材决定叙事策略,倒不必硬分高下。
《费城故事》剧照尽管影片或许会让人产生对NTSB的“反派”印象,电影仍然避免过多强调商业动机在NTSB调查行为中所占到的分量,使其咄咄逼人的质询,更像是一丝不苟的公事公办。萨利所承受的压力,固然直接来源是NTSB的调查,但更深层次上,其实是对职业伦理与职业判断的不确信。
影片反复让飞机迫降事件“复盘”,是萨利的经验主义从信心满满,到自我怀疑,再到重拾信心的过程。电影不惜在情节中段岔开话题,安排插叙情节,以展现萨利青年时代的飞行训练,目的仍是帮助角色,也帮助观众,建立起对人物的信心。
《萨利机长》剧照电影表现程序正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反理性,而是再次强化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与关怀。
影片安排大量“闲笔”,让包括酒吧服务员、酒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等在内的各色民众,表达对萨利的支持与赞许,是对英雄主义的颂扬。而在飞机迫降的情节段落中,给足镜头,以相对全面地展现地面空勤团队及各路救援人马的有条不紊和行之有素,则是对社会运作机制的肯定。
两者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冲突,和解之道仍然是“以理服人”和“用事实说话”。
听证会的高潮段落,是电影的重头好戏。欲扬先抑的“反转式”叙事技法,虽然有些刻意,倒是很好地完成了对人物正面形象的再度确认。这场戏火药味十足,但纯以对白交锋完成,剧本写得扎实。影片收尾干脆利落,由字幕带出真实事件的影像资料,更添电影的平实感。
听证会“老兵不死,只是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萨利机长》证明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与汤姆·汉克斯仍然宝刀未老。尽管两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立场截然对立,在职业态度上倒可以算是精神上的“盟友”,也正如影片中处于“对立”位置的NTSB和萨利机长,立场可以各异,职业操守则必须坚持。
作为一名右翼自由主义者,2016年大选期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选择为特朗普“站台”,是好莱坞的“少数派”。《萨利机长》这样一部“主旋律”影片,也同样可看作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美式传统价值观的“站台”。
“老牛仔”老而弥坚,职业生涯可以说仍处在中场。《萨利机长》对后“9·11”时期,以及金融危机时期的人心和国民情绪的描写,于凄风苦雨中仍不失战斗之志。
2016年是“黑天鹅”频出的动荡之年,世界人民跌跌撞撞地走到了年尾,犹未到终场。
新一年的战事,号角即将吹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