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单|南京不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沉重之书

方晓燕 整理
2016-12-13 09:5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屠杀,超过30万生灵惨遭屠戮。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日前,译林出版社推出了知名华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郑洪先生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实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南京不哭》。郑先生已八十高龄,他用十年的时间写成此书,痛诉国殇。

事实上,对于这段沉重的历史,无论是当时的亲历者还是后来的研究者和作家都有过不少令人难忘的书写,笔底情端,字字带血。

《拉贝日记》

[德] 约翰•拉贝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约翰•拉贝(John Rabe),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他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他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和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协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

《拉贝日记》,是他亲历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当时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说明。

拉贝1938年回到德国,曾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告,但报告当时没有公开。之后,他甚至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1945年二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1946年6月在证实清白后他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但生活拮据。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得到国民政府每月的金钱和粮食接济。

1950年拉贝逝于西柏林, 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迁到了南京。

12月16日

前一段时间我们所经历的狂轰滥炸和连续的炮击同我们眼下所经历的可怕时期相比简直算不上什么。安全区外已经没有一家店铺未遭洗劫。现在掠夺、强奸、谋杀和屠杀在安全区也开始出现了。安全区里的房子,不管有没有悬挂旗子,都被砸开或洗劫了。《魏特琳日记》

[美]明妮•魏特琳, 江苏人民出版社

明妮•魏特琳(Minnie Vantrin),美国传教士。1912年,初到中国,开始投入中国女子教育的工作,1919年,魏特琳入职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当时所在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也因此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的重要目标,作为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日记记下了当时那种“无以名状的恐怖”。

长期的过度疲劳和难以置信的精神压力使魏特琳罹患了严重的忧郁症,1940年5月14日,她不得不离开南京返美治病。1941年5月14日,她在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55岁。她的墓碑上用英文刻着:明妮•魏特琳,观音菩萨,到中国去的传教士。而在墓碑最醒目的地方,刻着四个汉字——金陵永生。

12月16日

今天,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昨天,30名女学生在语言学校被抓走,今天,我听到了数十起有关昨夜被抓走女孩子的悲惨遭遇,其中一位女孩仅12岁。……今晚,一辆载有8—10名女子的车从我们这儿经过。当车开过时,她们高喊:“救命!救命!”街上和山上不时传来的枪声,使我意识到一些人的悲惨命运,而且他们很可能不是中国士兵。……南京今夜成了一个可悲而破碎的空壳,街上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子一片黑暗,充满了恐怖。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无辜、勤劳的农民和工人被杀害。我们让所有40岁以上的妇女回家与她们的丈夫及儿子在一起,仅让她们的女儿和儿媳留下。今夜我们要照看四千多名妇女和儿童。不知道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怖。《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美]张纯如(Iris Chang)著,中信出版社

张纯如(1968-2004),美国华裔,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1995年开始,张纯如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访问了许多幸存者,撰写成了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为了撰写该书,她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其中包括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等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都是她在此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珍贵史料。1995年7月,张纯如在酷暑的南京待了25天左右,实地踏访、查阅资料、采访幸存者,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该书于1997年出版,曾连续14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2004年11月9日,饱受忧郁症折磨的张纯如饮弹自尽,年仅36岁。

本书在开篇试图拯救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使他们免遭日本修正主义者的再度羞辱,并为数十万南京的无名坟墓献上我的祭文。在本书最后,我将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一些个人探索。南京大屠杀留给世人很多重要的教训,第一个教训就是人类文明本身十分脆弱,如同薄纸。有人认为,日本民族是一个危险的种族,具有独一无二的邪恶本性,永远也不会改变。但通过阅读大量关于日本战争罪行的档案文献,以及世界历史上关于古代各种暴行的记载,我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行为与其说是危险民族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危险政府的产物,该政府身处脆弱的文化氛围和危险的时代,因而能够将貌似理性的危险观念兜售给它的国民,而这些观念原本是与人性相悖的。南京大屠杀应该被视为一个警世事件——它告诉我们人类极易被煽动,容许青少年压抑善良的天性,被塑造成高效的杀人机器。

《南京安魂曲》

[美]哈金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著名美籍华人作家哈金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在金陵女子学院开设难民营、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的事迹展开。文中的叙述人“我”——高安玲是明妮的助手,她目睹了残酷的战争背景下,生命任人践踏的历史悲剧。对于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以及在恐怖笼罩之下的日日夜夜中人性的挣扎与复杂,有全景式的描摹。作家余华评价这部作品“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 。

我曾经放弃过两次,写不动了,可后来又不甘心,又重新做起。有一回我做了个梦,我太太生了个小女孩,那个孩子的脸是明妮•魏特林的脸,所以我觉得那是个启示——这本书死活得写出来。这是民族经验,我写的是民族的苦难和耻辱。

《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因为先后被改编成了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以及电视剧《四十九日•祭》,《金陵十三钗》成为了近年来最为人所熟知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严歌苓最初创作的是一个中篇小说,后改写为长篇,两个版本均有印行。

长篇小说版的《金陵十三钗》

人怎么没事就要弄出一场战事来打呢?打不了几天人就不是人了,就退化成动物了。而动物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呀。这样的忍受、躲避、担惊受怕,她一眼看不到头。站在女伴中唱起婉约悲悯的安魂曲的书娟,眼睛泪光闪闪,看着讲坛下的五具中国战士遗体。她从头到尾目睹了他们被屠杀的过程。人的残忍真是没有极限,没有止境。天下是没有公理的,否则一群人怎么跑到别人的国家如此撒野?把别人国家的人如此欺负?

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