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心理师》:有关心理“罪”,我已经听够谎言了
你凭什么骂杨紫活该? 原创 她姐 她刊
一个女孩子,可以在职场上“死”多少回?
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手机滴滴弹出一堆待办事项。
今晚你要去一个大客户的酒局,为了这个项目你整整熬夜了一周,你心里算着项目签订的提成:
“终于可以给爸爸买一件新皮衣啦。”
转头,一杯又一杯的烈酒,带着陌生的晕眩感,在这张酒桌上无休止境,不容拒绝地灌来。
你在一个工作日的夜晚,赤身裸体“死”在一张陌生的床上。
这是她姐最近,在热播剧《女心理师》里看到最窒息的剧情。
李薇 彭高唱 饰演
这个女孩叫李薇,为了工作被客户齐总以项目签订为由灌酒性侵。
她无辜被害,但这个世界对她的“围剿”,才刚刚开始。
李薇的公司要挟她不许报警,她走投无路,被迫在网上匿名倾诉自己被侵犯后,在全网收到恶论:
“x子,爽不爽?”
“你也不是好东西,你不去,他能性侵你?”
多么典型的“不完美受害者”论调——人们企图在一个受害人的身上,找到她不完美不贞洁的“证据”,好心安理得地证明她的活该,而对真正的罪犯置若罔闻。
就像她姐前几天在网上刷到的一个真实案件:
深夜下班回家的女孩,差点被尾随男人拖进绿化带劫财劫色。
而评论区里清一色的是受害者有罪论,不是指责她露大腿就是怪她“为什么深夜下班”。
背后,却是一个个无辜受害的人,被二次中伤。
研究表明,94%的女性在遭受侵犯的两周内,都会出现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30%的受害女性在事发9个月后依然无法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正如《女心理师》里被侵犯和网暴后的李薇,陷入了对自己“轻浮”“活该”的深深厌恶中。
而正义本该永远在道德审判之前,没有人要完美才配‘受害”,污名化受害者是对罪恶的助纣为虐。
她姐想说。
这个我们皆在的世界里,每天有多少人,在默默承受多少种伤害?
又有多少种隐秘的疤痕,在不为人知地溃烂?
今天,她姐就要借这部大火的热播国剧——《女心理师》。
来写一写当前社会的最敏感真相。
你有病吗?
你有见过跳楼吗?
她姐见过。
高高的楼层像怪物林立的牢笼,一个女人就站在6楼延伸出来的天台上。狂风席卷她的面容。
那是她姐第一次直面这个世界的脆弱,一个不认识女性的死亡,可以层层叠叠揭露多少伤疤。
自杀和奇幻般的心理治疗,成了杨紫新剧《女心理师》的最大噱头。
外界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她姐却被剧中心理治疗下的故事,那一个个真实触手可及的人,深深震撼。
剧里的杨紫,扮演的是自杀干预中心的一名心理咨询师。
什么是自杀干预中心?就是接听心理热线,帮助来访者放弃自杀念头的机构。
这是一通可能来自生命最后的电话。这一次的拨通者,是一个走上天台企图自杀的高中女生。
剧中简化了劝导行为的艰难,女孩顺利获救了,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她的另一面却逐渐暴露。
走上天台的柔软女孩,却是生活中的加害者,她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却嫉妒另一个同班同学。
满口谎言之下,女孩的爸妈坐到了镜头前。
满不在意的父亲,焦虑又控制欲十足的母亲,他们企图在高三的女儿面前扮演恩爱夫妻的模样。却处处是令人窒息的扭曲压抑。
原来是女孩的父母已离婚,为了挽回父母的注意,女孩选择了一次一次的自我伤害,来挽回破碎而冰冷的家庭。
青春期校园霸凌,和病态的原生家庭,是这部剧里的第一道伤疤。
在另一起案件中,30岁的单亲家庭女儿蒋静,宛若长大的女孩。
她患有神经性贪食症,又有严重的外貌焦虑。反复的暴食之下就是自残般的催吐。
暴食症的人群里,身体都有一个填不满的牢笼,她们用对食物的病态索取,来挣脱内心的惊恐。
蒋静的母亲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单亲妈妈,失败的婚姻让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对女儿的控制上:
“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
你必须优秀,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哪怕十指弹钢琴弹得鲜血淋漓,也要完美,也要看母亲脸色得到审判。
病态的母亲,亲手为女儿修出了病态的坟墓。
剧中处处都是伤疤。
“世界卫生组织在官方网站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每四十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自杀发生的原因主要源于家庭关系、婚姻纠纷、人际不和,以及精神障碍等问题……”
街边卖力表演的小丑,转手被熊孩子抹了一脸冰激凌——你看不到他脸谱下的绝望;
患产后抑郁的妈妈,身后是哇哇大哭的孩子和摔门而出的丈夫——那小小一扇窗你看不到她身体里的精疲力竭,她正第99次想着一跃而下。
第100次呢?
冲到电台门口找人的女孩,看上去疯疯颠颠,她在找一个男人,一个她幻想中深爱无比的陌生人——严重的幻想症和偏执症,在她身后像一团张开大嘴的阴霾。
你我皆路人,藏匿人间,各有各的春秋。
她姐看见的不是剧,而是一个个现实中的缩影。
杨紫扮演的心理师,还在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懂拒绝的男孩,被职场性侵的女孩李薇……
这个世界在逐渐褪去它的伪装,所有擦肩而过的伤疤,都清晰可见。
《女心理师》题材的出现,正是对当代人心理群像的最好聚焦。
有关心理“罪”,她姐已经听够谎言了。
心理,不是罪
“谁叫你这么下贱,离了男人你活不了。”
“都是你想太多,别人不都在忍。”
“你就是个怪物!”
总有这样的声音充斥,他们带着或善或恶的愚昧,为你贴上矫情或者异类的标签。
《女心理师》里被网暴的不完美受害人李薇
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恰恰是因为我们文化里对它习惯性的忽视与抗拒。
我们不肯承认在这个温饱已基本满足的今天,信息空前饱和之下,人的内心可以多么失衡与混乱。
高速奔驰的时代,把七情六欲远远丢下。科技可以让生活加速,却无法让心灵也戴上盔甲。
变动不安的生活方式,带来日星月异的机遇,也必然会带来焦虑和孤独。
在《女心理师》之前,多少人知道有自杀干预热线?
没有哪一代人的家庭裂痕能比得上80、90后与父母的对立,成长在新思想新变革里的年轻人,和传统的老家的父母形成巨大冲突。
他们有的活出了樊胜美,有的活成了吴谢宇,去亲历时代发展后残留的病症——
比如发家后就家暴出轨的父亲,望子成龙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还有重男轻女、留守儿童等问题;
他们中有的人,就沉默地消失在了裂痕中。
更没有哪一代年轻人能比80、90后更直面社会关系的崩塌。
婚姻从一个千百年来从未打破的契约,成了越来越无法保障物质和情感的“谎言”。
以前的车马很慢,一句誓言要说一辈子。现在一句“在吗”,就可以让深情土崩瓦解。
为情所困在现代有多少种诠释?出轨、PUA、杀猪盘,随便哪一条都可以让心里那条弦崩裂。
他们相拥在一个午夜里报复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你无法选择一个相貌平庸的孩子,是否会在少年时被堵在卫生间骂“娘炮”或“肥婆”,就像你阻止不了那刻在灵魂里的哄堂大笑。
你也改变不了一个崭新的女孩,她在前往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她在快乐地去新公司报道,然后罪恶的手伸进了她的裙底。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一场考试,一个简历,一则分手短信.......
它就像村上春树说的,是草原和杂树林之间的一口黑井。
“有的人即使黑天半夜在这里绕圈子,也绝不可能掉进去。而人掉进去的时候,甚至无人手上沾着她的血。”
图源:《挪威的森林》
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些如此稀松平常。
这个时代人人都有点病。没人配骂你矫情。
你的心理感冒了,你需要治疗,仅此而已。
你大可以选一个同样没什么的午后,像走进药店那样,去开一剂对症的药。
那冰冷的海底,无法治愈你。
11月28日,27岁摄影博主鹿道森于舟山跳海自杀
图为打捞现场
《正午之魔》的作者安德鲁·所罗门论及心理问题的污名化:
“人们可以勇敢‘出柜’,公开谈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公开自己酗酒,自己不幸沾染性病,甚至有人公开自己虐待儿童,却仍然觉得公开谈论自己的抑郁经历太过丢脸。”
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反馈,已经蔓延到对每个社会人的情绪评价。
明明超过一半的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抑郁时刻,10%的人就会发作一次心理问题。
我们却依然在战战兢兢地隐藏,大惊小怪避如蛇蝎地诋毁。
心理问题,真的不是罪。
没有人会记录我们乏善可陈的生活和波涛汹涌的内心。
但我们起码要学着自救,起码要记住一通最后的电话。
起码要记住,我们都理解你。
希望24热线电话:400-161-9995,24小时在线。
如果你是学生,如果你正遭遇霸凌,如果你有任何心理问题,请按1;
抑郁专线请按2;
3是生命专线。
请求大家不要乱打占线,请求走投无路的你,能给人间一个机会,拨通这个号码。
如果你是女性,“12338”是全国妇联统一的妇女援助热线——你要相信,你可以被救护。
随文附上最新整理的全国各地心理干预热线——
再一次请求大家不要乱打,把每一次救援的机会,都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资料整理,来源网络
现实中的心理师没那么神,心理师不是神仙上帝,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神药。
但至少我们做到了让大家更直观的面对问题:正视是解决的第一步。
《女心理师》最棒的一点,是它揭开了一个隐晦行业的神秘面纱,也重新聚焦了心理师这一特殊群体。
千万不要神话心理治疗,救助与被救助,都应该是一件平常事。
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良莠不齐的荆棘中。
《女心理师》的出现,将专业的心理疗愈,重现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中。
人文关怀,正从科技与工业的激流中蔓延,来注视那些破碎的被搁浅的人心。
心理咨询师对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皆有严格要求,即要求正规和专业,也需要终身的学习和系统性的进步。
心理咨询行业,需要规范,也需要信心。
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正确看待,不让借机敛财者,来败坏这个行业的医学性。
让那些泥泞在现实迷雾中的人们,相信自己能得到专业的帮助;
让绝望的鹿道森们,不要至死都没有最后一通电话可打。
心理学家有这么一句话:
“宁可拯救太多生命,也好过让太多人离世。”
自杀的权利可以是一项基本的公民自由:不应有人被迫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活。
普林尼曾说:“活在我们尘世的所有悲苦中,能够自行求死是上帝给人类的最好礼物。”
如果有一天你选择离开。
我不怪你。
但我依旧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下你。
我知道数据显示大量大量的人其实都很高兴自己被从自杀边缘拉回来,“我希望有人来救我”。
因为如果死亡不值得骄傲,那是因为它总是被漠视。
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
无论“我”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爱人、是路过一个卖鸡蛋灌饼的大叔;还是冬天未看完的雪、楼下总是人满为患的烧烤店。
你给我一个机会,好吗?
我就是你,让我留下你。
中学政治课上,经济学第一节课,曾说过这么一个道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人生值得你留恋的事那么多,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击,你总能从别的篮子里,找到其他完好的鸡蛋。
也许这就是我们还在坚持的意义。
我们很难真的界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临界点,就像我们很难准确认知,我有病还是我在矫情。
管它的呢?
就当聊聊天,就当看部剧,就当爱自己。
这人生,除了你都是配角。
今天的在看,希望点给你自己❤️
年末了,新的一年又要来临,希望你们都找到你们的猪肉粉条和新篮子,来储存你们的新鸡蛋。哪怕你还是没能成功,没暴富,没被奇迹砸中。
爱你们哦。
么么。
“希望你永远用不上这份心理热线,希望你用上了也没关系。”她刊
监制 - 她姐
作者 - 三莓
微博 - @她刊iiiher
原标题:《你凭什么骂杨紫活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