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2021-12-11 10: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54,阅读时间:7分钟

历史提问

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答:在古人的生活里,看似不起眼的冰块,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生活消费品。

说到古代冰块的用途,很多历史爱好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吃”。就连近代那位把持晚清大权四十多年的“老佛爷”,一大爱好都是把青胡桃砸开后“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放在古代史上,“吃冰”更是古人的一大享受,特别是宋朝年间起,大量的冷饮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清年间的大城市里,夏季走街串巷的“卖冰人”也是一景,碰上酷热时节,冰块价格也常走高,乾隆年间的某年盛夏,一斤冰块甚至卖到500文钱……

另外在古代医药、冷藏等各个领域,冰块也有着广泛的用途。比如在明朝万历年间,冰块还助推了一场“价格奇迹”:《五杂俎》里记载说,明朝万历初期的北京,鱼蟹等水产都是珍品,价格远高于猪牛羊肉。但不到二十年时间,鱼、蟹等水产“累满于市”,价格也是一路走低,比猪牛羊肉便宜得多。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沿海大量“冰鲜船”采购冰块后出海,把捕捞到的水产用冰块保鲜后贩入内地,市场上的水产因此剧增,价格也变得“亲民”。

如此景象,自然也意味着古人对冰块的巨量“刚需”。单是清代时的北京,就有二十三座官方冰窖,每年储藏二十万吨左右的冰块。而在看似气候温暖的东南各城市,“藏冰”也是一项必备功课。比如在明末的苏州,全城有二十四座冰窖,宁波仅黄市洋一地,明代中期就有四五座大冰窖,清代时更有连绵的“冰屋”。清军攻下苏州时,还误把藏冰的冰窖听成“藏兵”,吓得一顿大肆搜查,却是虚惊一场。

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制冷技术的古代社会里,如此需求量巨大的冰块,又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一个传说中很强大,且常被写入各类“架空小说”“穿越小说”里的“冰块来源”,正是中国古代的“夏造冰”技术。以《淮南万毕书》《汉书》等史料记载,只要“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也就是把烧开了的水倒进大瓮里密封好,再沉入井水里三天三夜,就可以在炎炎夏日得到冰块。虽然从物理科学角度说,这个技术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却对空气湿度、容器容积、水温等要求极高,就算能造冰,产量也不高。

青铜冰鉴(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古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用的冰,绝大多数都是天然冰,来源也只有一个:采冰。

中国古代的采冰业,可以说历史悠久,周朝时就有了专门掌管“采冰”的官员“凌人”,《诗经》里也有“二之日凿冰冲冲”的咏叹,即每年农历十二月的酷寒时节,就是“采冰”的时候,考古人员还在西安汉代长安城5号遗址里,发现了专门用来藏冰的“凌室”,其内部构造设计已经十分科学。随着采冰藏冰的进步,中国历代王朝的冰块产量日益增大,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明清年间的采冰藏冰技术,已是空前成熟。

以明清年间的北京城为例,当时的北京冬季,气候十分寒冷。以《帝京岁时纪胜》等史料记载,当时从护城河到皇宫内苑,都有大面积的“冰床”,清朝皇宫里也有传统的“冰嬉”活动,即滑冰运动,甚至还有“冰上蹴鞠”,民间的滑冰活动也非常热闹,康熙年间北京百姓甚至还有“悔做银河冰上人”的热闹景象,“采冰”的资源,自然也无比丰富。

那时北京城的采冰,同样是多在农历十二月时,清代的采冰,是由工部都水司负责,动用120多名差役。他们往往是在深夜里开工,先把采冰场清理干净,再用六尺长的冰镩,划出一块块方正一尺五寸的冰。这些坚冰被采出后,用采冰车运到冰窖门口,再沿着冰板的斜面推入冰窖中,整个“采冰”的工程要持续一个月,过程十分艰辛。清朝嘉庆年间的《采冰歌》,就生动形容了“采冰”现场:“穷人爱钱不惜命,赤脚踏冰寒割胫”。这场面,想想都冷。

而且不止在酷寒的北京,在气候相对温润的南方,“冬季采冰”同样是常见景象。特别是在东南沿海,由于渔民们需要大量冰块冷藏海鲜,所以冰块的需求十分旺盛。所以早在南宋年间,江南地区就“沿海大家始藏冰”。但南方冬季毕竟温度较高,河流结冰期也短,所以冰块数量也有限,明代时则有了新技术,以《张居正集》记载,只要“以盐洒冰上”,就可以一层盐一层冰,冰块厚实很多,“冷冻保鲜”效果极好。

有了这个技术突破,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的“采冰业”,在明清年间成了热门产业。上海农民尤其善于把握商机,他们常常在严冬到来前的农闲时,往农田里大量灌水,用各种办法生成天然冰,然后在自家土窖里泥封储藏,然后在每年渔汛时高价出售。通过这样的方法,一亩稻田就可以“制”20吨冰块。当时的上海有句民谣:“年年窖得一田冰,柴米油盐“找牌头(不用愁)”。甚至还衍生出了“产业链”:每年江南的“冰鲜船”,多是先在上海当地收冰,然后再去港口收海鲜。南方城市冰窖里的冰,多是这种古代版的“人造冰”。

当然,到了晚清国门被轰开的近代史上,这种“采冰”技术,显然也是落后了。1845年至1860年,西方国家陆续开发出了机械制冰机,1884年起,英德日各国先后在中国开设制冰厂,传统的“天然采冰业”遭到剧烈冲击,在近代渐渐消失。而近代中国的冷饮业、冷藏业等产业,也是就此起步。

历史的风云变幻,有时其实并不需要看太多“大人物大事件”,相反,小小一块冰,看上去冷,却也有丰富内容。

参考资料:《走进晚明》《明代社会生活史》《清代社会生活史》《清代北京冰窖藏冰技术研究》

原标题:《古人是如何制冰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