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小民:11月读的二十七本书

梁小民
2016-12-12 16:3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对一个没有任何实用目的的人来说,读书如何能坚持下去?这就在于所读之书要有趣,让人欲罢不能。这个月我就注重读有趣之书,或是找书中的有趣之处。本着这个精神,本月共读书二十七本。

1.《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黄湘,中信出版集团)

这次美国大选,特朗普打破各种民意调查和主流媒体预测,获得胜利。特朗普是超级富豪,许多讲话相当不靠谱,美国民众,尤其白人蓝领为什么支持他?要了解这一点,必须知道美国社会政治思潮的裂变以及民众的期望。这本书正回答了这些问题。本书分析了美国社会上以共和党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和以民主党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分歧的历史与现实,以及在贸易、美元、移民,以及医改和种族歧视这些重大问题上不可调和的分歧。希拉里作为自由主义的代表要继承奥巴马的传统,而特朗普作为保守主义的代表企图改变这种传统。奥巴马执政八年,损害了白人蓝领的利益,他们希望改变,这就寄希望于特朗普。特朗普的胜利正是白人蓝领(书中称为“白人垃圾”)民粹主义的胜利。正在这本书出版时,特朗普获胜了。每一个对美国政治有点兴趣的人都希望了解特朗普获胜的背景。这本书正满足了你的好奇心。本书作者常住美国,对美国的政治、思想状况极为了解,所进行的分析相当有见解。

2.《后物欲时代的来临》(郑也夫,中信出版集团)

物质富裕了,温饱解决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人的物质欲望总是有限的,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也不可能无穷无尽。富起来,或达到中产的人应该追求无限的精神需求。作者郑也夫先生是特立独行的社会学家。他对消费等问题的分析并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学家。消费不只是经济的事,而是一种更广义的社会问题。作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消费就更值得关注。作者提出的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关心的。郑也夫先生的书并不是教条式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情趣的闲聊,读来有益又有趣。

3.《岁月沧桑》(钱理群,东方出版中心)

钱先生“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第二部。总体是要写知识分子解放后的思想经历,或者说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如何被动或主动地改造自己,以适应新时代。本书分析沈从文、废名、赵树理、王瑶、梁漱溟、郭小川、邵燕祥这些不同来源、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知识分子努力改造自己的经历。作者是文学评论家,但他的关注已超出了文学上升到思想这个层次。这些文人的经历,我们不少人都不同程度亲身经历过,读了颇有同感。但作者的分析深了一个层次,也可以引起你更多的思考。当然这本书最好与《1948:天地玄黄》和《我的精神自传》一同看,这才会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4.《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恐怕这是包括时间最长的历史书了。从一百三十八亿年前到当今,内容从大爆炸宇宙形成,生物出现,人类进化到当今社会,包括了不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称为“大”一点也不夸张。这么长、这么广的历史要用六十八万六千字写完,作者在章节安排、内容选取上的确下了功夫,让我们读来可以把握这个大历史的概况。本书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写的,不仅每章内容重点突出,而且每章后又有供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和进一步学习的延伸阅读书目。便于初学者学习。

5-7.《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十九世纪是人类历史关键的一百年,作者选取这个世纪来展现世界的演变是极为恰当的。作者并不是按时间顺序来写十九世纪史,而是用横断面的方法,分析十九世纪的各种问题,包括人口、生活水平、城市、边疆、帝国、战争、革命、国家,这些是全景式鸟瞰,然后又分为能源与工业、劳动、网络、社会等级、知识、文明化与宗教这些主题来论述这个世纪对以后影响重大的发展。虽然这三册长达一百三十三万八千字,但整体结构与内容都有新意,读起来很有趣。

这两本历史书都是西方学者打破西方中心论来介绍历史,不同于传统的世界史。

8.《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于尔根•奥斯特哈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崇拜或妖魔化都是不了解的结果,东西的误解就是这样形成的。本书写欧洲了解亚洲,逐渐去魔化的过程。当然直至今天东西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也没有完成。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有利于世界和谐。

9.《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浅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人对东印度公司的名字最熟悉不过,它们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历史和以后的鸦片战争无人不知。但这个公司的兴衰史则知者不多。本书以十一万六千字的篇幅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兴亡,虽然篇幅不大,但抓住了核心问题,通俗而有趣,也让我弄清了不少问题。例如过去常听说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是东印度公司。读了本书才知道,其实当年东印度公司的股份制仅是为每次贸易筹资,真正作为今日股份制公司的源头还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仅搞清这一点,书就没白读。对想了解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又没时间读大书的人,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

10.《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野岛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为日本留学生,蒋介石崇日不崇美。本书介绍二战结束后,尤其在1949年败离大陆后,蒋介石在台湾用日本军人培训军官,制定反攻大陆计划这一段历史。我们一般人对这一段历史插曲并不了解。读这本书也的确惊心动魄。野岛刚先生是记者。他写的《两个故宫的离合》《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我都看过。作为记者,著作决非“客里空”,是在阅读大量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作者的写法写出来的,有价值,又好阅读。

11.《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查尔斯•曼恩,中信出版集团)

过去人们认为在被哥伦布发现之前的美洲落后而愚昧。本书作者根据考古与相关资料介绍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史。他证明了,人类去美洲开发的时间比过去认为的要早,美洲人口也多,且文明更先进,环境也未被破坏。是欧洲人打破了美洲发展的进程,造成了美洲人的消亡。作者阅读了大量资料,又深入美洲进行实地调查,请教专家。所写内容翔实,观点有新意,对我们了解美洲史极有帮助。

12.《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查尔斯•曼恩,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前一本书的延续。这两本合起来才是一部完整的美洲史。美洲的发现是全球化的真正开端。此前仅仅是部分地区的一体化。这就在于美洲发现之后引起了全球物种大交换。美洲的烟草、玉米、木薯、土豆、西红柿等进入其他大洲,其他大洲的小麦、咖啡、甘蔗、马、牛、羊等进入了美洲。当然也有病毒的大交换,美洲的梅毒等病进入其他大洲,其他大洲的天花等也进入了美洲。从此美洲和其他大洲再密不可分,全球进入一体化,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有好亦有坏,有笑亦有泪。无论好坏,这是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两本书由同一作者所写,风格相同。如果要选一本谈,我觉得这一本比前一本更有意义。

13.《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李伯重,三联书店)

以火枪(战争)和账簿(贸易)来论述中国、东亚与全球在十五到十六世纪一体化的进程。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观点与证据都无懈可击,但但写法又是通俗化的,非教条式八股,读之有启发,亦有趣。只是我对明代后中国之开放的观点不甚理解。明以后对外贸易的确有相当发展,但整个中国不还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吗?贸易发达了但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不仍然是封闭吗?我仍坚持明之后中国整体封闭、停滞的观点。起码我看过的书还不足以说服我,也许是年老顽固了。

14.《读钱记》(韩晗,上海书店出版社)

不是讲中国古代的钱币,而是通过钱币来讲历史,而且也不是通史,而是民族史或者说中华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这本书最早是发表于专栏的文章,写得活泼有趣、可读性极强。不过我觉得有些地方尚欠严谨。如把民国之前的历史仍称为封建,史学界已不认可这个称呼。再如认为宋代GDP占世界百分之八十,不知依据何在,这有点太夸张了吧?至于把黎诣远先生称为经济学巨擘、蔡东藩称为清史泰斗,这就过誉了吧?又说元的纸钞是中国最早的纸币,置宋的交子于何地?称其稳定了物价也不确吧?元的纸币引起了严重通胀,这是事实。称郑芝龙为清之栋梁也不靠谱,郑芝龙降清之后到北京,家人满门抄斩,尽人皆知。这才坚定了其子郑成功的反清斗争。通俗著作亦不可随意。

15.《古钱极品》(霍宏伟,中华书局)

这本书是真正讲钱币本身的。值得讲的钱币当然以稀缺为特点。我们一般人很难有幸收藏,甚至不易一睹真容。读完的感想是太平盛世货币单一发行量大,流传至今甚多,难得珍稀品种,如汉五铢、唐开元通宝等。而乱世时政权更迭频繁,钱币品种多,数量少,流传至今已为珍稀。只讲钱币亦可看出经济变化。

16.《从延安一路走来:何方自述》(何方,人民日报出版社)

老一代革命家何方的回忆录。与有些回忆录表扬与自我表扬为主旋律不同,何方先生不仅回忆了自己从事革命的经历,尤其反省了自己在极左路线下犯的错误。如批判他的上级与朋友张闻天等。读这些段落可以体会到他的痛心与悔恨。这样对待自己的历史让我们更为敬佩。写回忆录难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17.《从甲午到抗战:对日战争总检讨》(唐德刚等,台海出版社)

历史学家写的从甲午到抗战中的重大事件,包括对日战争反思,汪精卫投敌始末,对日军罪行的探讨,既有对史实的介绍,又有分析与思考。虽然由一篇篇文章组成,并非通史,但有相当可读性。当然作者不同水平亦不齐,各有偏重与特色,亦有不少史实,我们了解并不多。

18.《再见大师》(梁实秋、许倬云等,岳麓书社)

对民国时期章太炎、梁启超、赵元任、林语堂、傅斯年、罗家伦、朱自清、张大千、齐白石、陈寅恪、胡适、刘半农、吴宓、董作宾、李济、张元济、王国维、苏曼殊、王云五、顾颉刚、蒋廷黻、老舍、沈从文、梁实秋诸位大师的回忆。写回忆录亦多为名人,亦在书中被回忆。因为他们与大师颇多交往,或是朋友、或养子、或家人,所记之事真切,所写文字动人,亦让我们能了解这些大师。

19.《民国三大校长》(王云五、罗家伦等,岳麓书社)

对民国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蔡元培、南开校长张伯苓的回忆,为弟子所写,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这三位校长崇高的人格及献身教育的精神。

以上三本书都是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的文章选编,总称“传记文学”书系。其中许多文章颇值得一读。

20.《感时忧国》(夏志清,广东人民出版社)

美籍华人大师夏志清先生的回忆录,有回忆自己经历的(相当于自传),也有回忆别人的。对了解大师的生平经历、治学以及其他文人颇有帮助。每篇文章真情切切,相当感人,对了解海外华人文学亦相当重要。

21.《太太的历史》(玛丽莲•亚龙,浙江大学出版社)

以女人的一种身份——太太或妻子——来论述妇女解放史,从圣经、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现代。妇女解放艰苦而曲折。至今还有许多地方的妇女仍没获得平等地位,彻底解放,本书资料丰富且论述精辟,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附带一句话,该社把这本书与以前出的《大英博物馆的故事》《流失国宝争夺战》《莎士比亚是谁》放在一起作为“人文历史”丛书,相当有见解。不过前几本缺乏统一的装帧。这套书我读过的几本内容都相当好。祝它能成为与三联“新知文库”一样成功的丛书。

22.《莎士比亚是谁》(迈克尔•伍德,浙江大学出版社)

莎翁的传记特别多,不过不同传记的侧重点、写法各有不同。这本把作者人生与作品联系起来,颇有点“索隐”的意思。不过这本书对我这样的外行读者相当适用,对读莎翁作品(剧本与十四行诗)相当有帮助。这本亦为“人文历史”丛书,可惜封面风格与上一本大不同,看不出是“一家人”。

23.《欧洲王室另类史》(迈克尔•法夸尔,三联书店)

写欧洲王室的种种罪恶,勾心斗角与残忍。没有监督的王权必然是人性变为兽性。全书相当好看,旁观种种恶行,思考专制之结果。

24.《致命药瘾:让人沉迷的食品和药物》(辛西娅•库恩等,三联书店)

介绍酒精、咖啡因及其他药品对人的毒害,可以警示人们远离这些东西。这是一本科普书,不过科学有余而趣味全无,让人不易读下去。

25.《拉丁文帝国》(弗朗索瓦•瓦克,三联书店)

拉丁文作为古罗马的文字曾统治了宗教、教育和学术,并作为上等人身份的标志。然而在近代衰落了。是拉丁文本身的缺陷,还是平等观的普及?我想两者都有吧:拉丁文的兴衰有点像文言文的兴衰。语言文字要与时俱进,任何语言无论历史上多优美,不能适应时代的都将被淘汰。不过还应有人研究拉丁文,正如有人研究文言文一样。

26.《有时》(徐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青年经济学家徐瑾女士的读书随笔。怪不得徐女士年纪轻轻文笔就如此之好,原来她读了大量书,而且读出了门道。她读的不少书我也读过,不过缺了如此丰富的感悟。年轻一代可敬可畏正在于此。

27.《藏宝絮语》(陈重远,北京出版社)

长期在北京文物市场工作的老人讲文物、字画、珍宝的故事。读来有趣,休闲最好。

这个月我推荐《美国裂变》《火枪与账簿》以及《太太的历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