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上海计划”中留下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将改建为杨浦区图书馆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6-12-09 07:4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大上海计划——旧上海图书馆旧址保护与利用现场会”于12月8日举行,南京国民政府的“新上海城市建设计划”遗留下的“旧上海市图书馆”,未来将作为杨浦区图书馆使用。
未来的杨浦区图书馆效果图

1936年落成的旧上海市图书馆

大上海计划是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于1929年通过的一项新上海城市建设计划。该计划将江湾一带约7000亩的土地划为市中心区域,在农田间修建道路和一系列市政建筑。担任主设计的是当时的中国建筑家学会会长董大酉,他本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赴美留学,还曾在亨利·墨菲(Henry Murphy)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因为战火的关系,大上海计划在1937年戛然而止,尽管如此,还是留下了如“上海市政府大厦”、“上海市运动场”、“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等市政项目,而未及完全建成的“上海市图书馆”也在此列。

在80多年的时光里,这栋建筑被先后作为图书馆、学校等用途,又在空置十余年后,重新被修缮,未来将作为杨浦区图书馆使用。12月8日,在上海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的纪念日里,这里举办了“大上海计划——旧上海图书馆旧址保护与利用现场会”,由修缮团队与专家分享这座80年历史的老建筑是如何焕发新貌的。

图书馆坐落于恒仁路与黑山路路口,坐西朝东,在两侧各延伸出一段,形成“工字型”。这栋建筑于1934年动工,1935年竣工,由董大酋设计,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建。上世纪30年代,民族情绪高涨,在建筑领域,也有弘扬传统风格的风潮。

1931年市政府制定的规定就有如下条款:建筑物须得具有相当规模,且外观为本国建筑式样。这座图书馆就是如此。建筑基本上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材质,但又以中国古典的宫殿式结构来呈现,飞檐、榫卯、朱漆圆柱、天花藻井、雕梁画栋,都是传统中国建筑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元素。不过,由于工期和资金的限制,图书馆并没有完成董大酉在图纸上所设计的“井字形”面貌,仅仅建成了“工字型”。

董大酉

1936年9月图书馆开始试运营。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这座图书馆被迫在开放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关闭。据修缮团队介绍,在他们刚刚进入现场的时候,还在建筑外围的墙壁上发现了零星的枪眼。解放后,这栋大楼成为同济中学的校舍。

2012年至2014年,由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承接,开始了这栋建筑的修缮保护工程。据一位工程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刚进入大楼时,底层除了两个藻井还留下斑驳的彩绘外,天花板的彩绘已经全部不见了。在人为和自然的双重破坏损耗之下,这座图书馆早已不复30年代初的风貌。另外,在80多年的历史里,不断有人对其进行改造修复,有的时候是对原工艺的继承,有的时候则完全是无根据的创造。修缮团队需要根据遗留下来的少量原始信息、比对旧的图纸和照片,不断剥开层层历史信息,才能尽量准确地还原出这座图书馆的原貌。

旧上海图书馆曾经坚实无比的混凝土外墙板有大面积破损,许多部位有松动脱落的危险,修复人员经过监测分析,决定以最接近原建筑外墙板的式样,采用传统干挂注浆混凝土墙面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和安装。

室外外墙板修缮前

外墙板施工完成后
修复有的时候就像考古,一栋建筑遗留下来的痕迹,也许跨越了几代人,在这个项目上,对椽子、斗拱的修复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在立柱和横梁交界处用来承重的弓形和方形木块,是结构中起到实际作用的部分,在旧上海图书馆屋面下的斗拱、牛腿以及椽子,在发现时大部分为混凝土材质,也有一小部分是后人用木材制作的。修复团队判断这些构件不承担任何承重作用,仅仅作为装饰,修复团队根据老档案并结合现场保留较好的构件,实地拓样翻模复制,并涂刷了保护剂,基本做到了原样。
修复前的彩绘和斗拱

修缮后的椽子斗拱

一层和三层地面红缸砖的铺设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让现代的管线从地下通过,团队对红缸砖采取保护性的掏空法拆除。在拆除前对部件分别在图纸和事务上做好标识和编号,再用切割机、扁錾和小手锤逐一拆除,在进行打磨后按编号原样铺设。

左为新铺的红缸砖,右为修复的红缸砖
从大门步入图书馆,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孔雀门,这里原是旧时的报刊杂志阅览大厅,是人们进楼之后必经的首道大门。在一二层均有孔雀门,不过一层的门扇在历次改造中已经灭失,仅余门洞顶窗扇,二层的孔雀门虽然保存基本完整,但是部件丢失、破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修复团队对保存基本完整的孔雀门,用钢板锻打热弯的方式修复破损部分,用焊接整形的方式校正变形门扇,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基底防护、刷漆做锈。而对于灭失的孔雀门,则选择线切割加工钢板,冷拉成形,再锻打热弯的组合方式。
精美的孔雀门
天花彩绘的修补依靠的同样是少量遗留下来的痕迹。在勘察过程中,工程人员发现一楼两个壁龛上有彩绘的痕迹,四角分别是蝙蝠图案,中间则为“寿”字,这才知道早年顶部均为彩色雕花。团队专门聘请了专业的古建筑彩绘画师进行室内外的彩绘。

画师进行彩绘

壁龛修缮后效果

注重历史的痕迹,延续传统工艺,是修复团队在这个项目里恪守的规则。不论是水磨石地坪的修复、琉璃瓦门楼的制作、彩绘工艺的传承都是如此。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团队还十分遵守修复过程中的“可辨识原则”,即任何修复的痕迹与真实的原工艺一致,但有所区分。

现在,旧上海市图书馆的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二期工程还将继续。建筑团队将最终实现董大酉最初的“井字形”设计,这里也将再一次作为图书馆的功能向市民开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