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拐14年后,《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找到了,这些防拐要点请一定教会孩子

2021-12-10 08: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愿天下无拐 父母堂

日前,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终于找到丢失14年的儿子!

一家人团聚的一刻,实在太好哭了,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感同身受屏幕背后那撕心裂肺的庆幸及伤痛……

当年丢失时4岁的稚子,已经长成了18岁的大小伙子,孙海洋在12月6日广东深圳的认亲现场和儿子相拥后,撕心裂肺地大吼,失声痛哭。

最后又像大哭,又像大笑似的抱着孩子转圈。

这哭声与笑声中夹杂着失而复得的大喜,这丢失的14年,骨肉分离,真的令人心都碎了。

孩子是在孙海洋的包子店门口丢的。

2007年10月9日傍晚,孩子说:“爸爸,我想出去玩一下。”没想到那是当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孙海洋想,反正就在店门口,妻子就在店里切葱,不会出什么事。他在床上休息了一下,不一会儿睡着了。

醒来后却发现孩子还没有回家。

监控显示,孩子是被一个叫吴某龙的男子领走的,孩子跟着那个陌生人走的画面,成了孙海洋夫妇脑海中十数年来挥之不去的影像。

据吴某龙交代,当时因为受到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又发现孙海洋夫妇时常忙于生意,疏于对孩子的看护,便乘机将孩子拐走了,之后将孩子送回了老家,给没有男孩的亲戚抚养。

吴某龙就用一块一块丢糖果的方式,这么拐走了孙海洋4岁的儿子。

失去财物的还可以再赚回来,但失去一个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寻子的这些年,孙海洋就收集了3000多个丢失孩子的信息,与电影里一样,他一边找自己的孩子,一边参与解救了50多名被拐儿童。

当初,电影《亲爱的》上映后,有网友提议这些丢失孩子的父母应该逐渐放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孙海洋无奈地笑言:“我明白这个想法,但孩子丢失的父母几乎不可能做到,这就像个不会愈合的伤疤。”

在对人贩子的丧尽天良深恶痛绝的同时,对于陌生人的戒备心也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

1

“我的宝宝没了”

某综艺中,节目组测试了四个5、6岁小朋友,看他们在家人不在家时,会不会给陌生人开门。

除了一个在幼儿园演练过的小朋友坚决不开门,坚持到了最后,其他三个小朋友都开了门。

其中一个家境富裕,出国游历过多次的小朋友,6岁的岩岩,更是“秒开”了门,让后台的妈妈大惊失色。

此前采访时,岩岩妈妈还是对自己平时的安全教育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门被打开之后,自称是“你妈妈的朋友”的演员进一步试探岩岩,希望他带她去见妈妈,岩岩也毫不犹豫地答应,好像和这位阿姨早就认识,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见过面。

如此爽快,连扮演陌生人的演员都看不下去,“不忍心”地提醒:“你都不认识我就带我去找妈妈啦?”

岩岩答:“但是你说了你是我妈妈的朋友,找我妈妈有事。”

演员又问:“你有没有想过,假如阿姨是坏人呢?”

他说:“我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是坏人。”

孩子以最干净的心灵,直面的可能却是世界上内心最险恶的陌生人。这份极度的不对等,让人觉得对孩子来说太过残忍。

监视器后的妈妈看得满眼心疼,从一开始反省自己平时和别人太容易“三秒熟”,没给宝宝做好榜样,到后来又心情凝重地感叹:“宝宝你不能跟她走哇。”

到最后,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虽然只是节目,但却让她感觉真实地失去了孩子一样。

节目组问岩岩妈妈,你觉得他和陌生人走出了家门,意味着什么?

这位妈妈流着眼泪说:

“意味着他的命运就改变了,这个家也改变了,我的宝宝没了。我觉得我全家人都会崩溃的。”

对于孩子来说,语言的“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或许太过抽象,但模拟真实的演练,一定能让他们印象深刻。

综艺中虽然只测试了4个孩子,你可能会说这只是偶然的现象,但其实,孩子的“开门率”,可能比你想得要高得多。

2

是特殊案例还是普遍现象?

曾经有多家媒体对孩子进行过“敲门测试”,结果均不理想。

媒体记者针对6组6~8岁的小朋友进行了“敲门测试”,没想到,孩子的开门率竟是100%!

在本次测试中,记者分别假扮了“查水表的”“送快递的”“妈妈朋友”这三种身份。

1.“我是查水表的”

节目中,1号小朋友,开始拒绝,但当记者准备离开时竟主动开门,想必是自己在门内纠结了一阵子;

6号小朋友,开始坚定地拒绝,但当记者说“你家水表可能漏水了”时,放下戒备开了门。

2.“我是送快递的”

3号小朋友,请记者将快递包裹举至门镜处,看见果然有个包裹后直接开门,还允许记者进屋上厕所;

4号小朋友,听说有快递,爽快地开门。

3.“我是妈妈的朋友,想借厕所”

2号宝宝:提议记者去隔壁上厕所,听记者说不认识隔壁邻居后心一软就开了门;

5号宝宝:热情地开了门还请记者进屋。

测试结果一出,参与测试的小朋友们的家长都觉得“细思极恐”。但也有一些旁观者不以为意,认为记者太为难孩子,且6~8岁的孩子通常不会被单独留在家里,这样的特殊案例并不值得参考。

但实际上,这样的测试并非最近才有,也并不是只有这些孩子会掉坑!

2016年做过的那次模拟测试,6个孩子3个开门↓

在北京一小区的一次测试中,79%的孩子给陌生人开门↓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节目中,也有过类似的一幕:田亮化妆成警察与森碟对话,问到“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叫什么名字”等问题时,森碟毫不怀疑地立刻作答。

小森碟对“假警察”毫不怀疑,聊得开心了,还允许警察叔叔坐在自己身边、给自己梳头发。

小朋友们信赖警察叔叔,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直到最后田亮卸下“伪装”,节目组才友情提示大家:真正的警察是不能蓄胡须的。这个常识,可能连许多成年人都不清楚。

所以,别再说“测试太难了吧”、“不科学啊”这种话了!毕竟,如果孩子真的遭遇这些危险,犯罪分子只会尽其所能行骗,断不会心怀怜悯、手下留情,因此,我们的安全教育必须做得周全、扎实才行!

3

家里家外,

这2种知识能救命!

家也不是完全安全的地方,孩子要是没有警戒心,只要一开门,家也会成为被拐的事发地点。

2016年,宁波市一名10岁女孩听到陌生人敲门最初拒绝但忍不住好奇开门看看,遭到入室抢劫并被打伤;

2014年,景德镇一10岁男孩独自在家,被一20岁左右陌生女子以其母被车撞了,帮她拿身份证为由,轻松入室,偷走金戒指、金手镯。

2012年,沈阳市一名8岁女孩独自在家时被伪装成熟人的劫匪哄骗开门,家中万余元被抢走;

2010年,淮安市一名12岁女孩由于独自在家时未能禁受住人贩子的哄骗而开门,不幸遭拐……

孩子的安全无小事,很多时候,意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这些能救命的安全知识,一定要教给孩子!

1.独自在家,陌生人敲门、来电怎么办?

敲门:

告诉孩子无论如何都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管对方的身份是什么、需求是什么,任何事情都可以等到爸爸妈妈回来后再解决。如对方一直纠缠,可以以“自己无法打开门锁”、“假装大喊爸爸妈妈”等方式拒绝或吓跑TA!

来电:

如果独自在家时接到陌生人电话,最好不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在家。可以记下对方的姓名、来电事由转告爸爸妈妈,但不要向对方说出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姓名、工作地址、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

2.独自在外,陌生人求助、示好怎么办

求助:

如果遇到陌生人求助,可以建议他(她)求助其他成年人,如果对方只是问路,可以指路但不要引路,要知道,如果对方真的需要有效的帮助,是不会寻求于一个小孩子的!

示好:

如果遇到陌生人示好,例如声称自己是你爸爸或妈妈的同事、朋友,来接你放学,记住“两要两不要”:要及时联系爸爸妈妈确认,要向老师求助或留在幼儿园/学校;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上陌生人的车。

4

写给家长

1.以身作则,别让孩子反过来教育你!

很多时候,安全教育不到位,恰是因为家长起到了错误示范作用:

你教育孩子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说话,但你在路上遇到散发传单的工作人员,却无所顾忌地与之对话,事后也不会对孩子做出解释;

你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但你在家中听到快递员的敲门声,却问都不问就开了门,有时在门还开着的时候就转身回屋拿东西。

这些“不小心”的行为,都足以扰乱孩子们的认知,模糊他们心中的界线!

2.尽到职责,别因为一时疏忽犯大错!

纽约州规定,如果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留在家里或其他地方无人看管,那么一旦被报警,孩子就会被相关社会福利机构带走,父母还会被起诉“危害孩子安全罪”。

德国法律规定,不得把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家长对未成年人有监管和照顾的义务,细节上如何执行,得按照孩子的年龄、身体、性格和心智来决定,也就是说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内容来源:中国日报)

许多险情的发生,都缘于监护人的疏忽。出门办事情,以为一会儿功夫不要紧,就将孩子独自留家;带孩子外出,想起有东西落在家中忘了拿,就让孩子在楼下等自己;与孩子逛街,在商场里被随便什么东西吸引了目光,却不小心和孩子走散。

电影《捉迷藏》女儿要玩游戏机,妈妈独自回车取硬币,一回头就发现女儿不见了

一时疏忽,酿成终生悔恨的大祸与无法弥补的伤害。如果想要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将安全知识、求生技能教与孩子的同时,也成为孩子最牢靠、最坚固的铠甲!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

这首人人耳熟能详的儿歌,就是在教育小朋友们“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然而要想真的将这个观念深植于孩子们的小脑瓜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The End -

原标题:《被拐14年后,《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儿子找到了,回忆儿子走失那天……这些防拐要点请一定教会孩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