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个年代的“闭关修炼”
这个年代的“闭关修炼” 原创 水姐 秦朔朋友圈
p· 这是第4247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某天,一觉醒来,吃完早饭,邻里群里说,小区不能出了。
接下来,小道消息遍地开花,但心却像云一样越悬越高。到底是2天还是14天,下楼打听的邻居们都很关心。直到18:00,官方发布会说,小区确诊了一例,是业主外来暂住的朋友。
一个变量,影响了两千多居民。好吧,“闭关”14天。没有指责和埋怨,大家都默默接受了这一切。然后开始想办法。
其实,发生这种“黑天鹅”事件,急躁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不如静心看本书等待结果。那天有冬日特有的艳阳,除了有点太阳曝晒下的灼热感,心里也有点像滚水里悬浮的茶叶,其他,好像也觉得就那样儿,最后总归会凉下去、静下来。
午后便测完了第一轮核酸,三四点钟就可以查询自己的结果。无恙。
我最近痴迷于研究外国哲学家,想着14天了解七八人差不多。当时已经写完《》,他所说的“缘在”,其实就是指人莫不是在相互勾连的关系和事件之中。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其实也是一种虚空和幻觉,不如加深对人事物的理解、反思、连接和预测。
这次隔离的发生,也算现场体验了一把“缘在”。我于是列好了这几天的书单,想把荷尔德林、尼采、罗曼·罗兰、休谟、罗素、茨维格、王安石、苏东坡等等人物依次再看一遍。
我喜欢看人物,也喜欢写人物。这是我的主要事业。
街道迅速注入防疫工作人员的力量,小区也立刻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且迅速膨胀到百人规模,志愿者还进行了精确分组,医护组、外语组、教育组、媒体组、信息组、特殊关怀组、安全保障组、特保组等等。
外语组的故事最为传奇,有一个志愿者是误入小区的“天降大任”外来者,怎么说呢?他居然精通三门外语,媳妇待产,他被隔离,但既来之则安之,他当起了外语志愿者,每天都在服务。这个小区外国人有近两百人,且国籍和语种分布非常复杂。
其中有一个葡萄牙邻居最为暖心,他带领孩子们举着“STAY STRONG”的十个字母卡片,站在被封的楼门口,给里面的邻居带来了安慰和多年后的凝固的记忆片段。他的三个孩子,在做核酸现场拿着中文的感谢卡,对防疫工作人员不停微笑。
在小区住了不少年了,本来感觉其实挺陌生的。主干道,总是不见什么人,只见车,觉得冷静生分。倒是旁边的小公园很热闹,但主要也是遛娃一族。
在大事面前,才知道邻居们是多么团结,而且多才多艺、热心公益。让人有那种“一扇门关闭了,几百个窗户一起打开”的感觉。有邻居还感慨说:平时这么多年大家基本碰不到,也互不相识,现在都会亲切地打招呼,仿佛旧弄堂的氛围又回来了。
每个楼栋都有防疫工作者,邻居们都叫他们“大白”,他们负责给居民接送日常生活物资等等事务。邻里群里总讨论,天太冷了,在户外的“大白”们该怎么保暖等等问题。看到他们有的太累直接睡在草坪上,就直呼心疼。于是捐帐篷、保温杯,送食物,提各种解决方案。每天都在想更好的办法。
我有一次下楼跑步,刚好遇到志愿者们在给“大白”送自己包的饺子。然后看到不少家长,都借着这个机会向孩子们教育,让他们感受协作、团结、关爱和感恩的力量。
我总感觉,当人与人之间,相对静止在一个稳定的空间里,故事和爱就渐次发生,并循环起来。
家门口的学校老师,不仅来送作业和吃的,而且也带在校的孩子们来给封在里面的孩子们过生日。这就是社区的意义。没有特殊事件的考验,都不知道原来感情是这么原始、纯真。
孩子们在小区各个地方唱暖心的歌曲,并录制成视频,逐个楼传播着。甚至还有组乐队演出的想法。这个时候,才觉得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真的挺好的,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情节和记忆片段来填满。所谓生活,一半惊喜,一半遗憾。
物业、保洁人员都没法回家、回宿舍,业主代表带自己的6岁孩子给物业经理过生日,孩子拉着一曲象征友谊的《里丁格b小调协奏曲》,物业经理吹灭了蛋糕,脸上泛着柔和的光,让这种社区共治的感觉多了非常深厚的文艺印象。
旁边的生鲜店还给小区居民每户都捐了菜。因为怕居家的老人们不会订菜,后来索性几百户人家全捐了。
居家的老人们需要特殊照顾或者医疗护理。物业里有专门的全科医生驻扎,有情况可以随时拨打120接走,医院有专门的通道救治。我每隔两天都会在月亮和晚星刚升的时候去跑步,跑步的时候,就遇到过几次急救车,井然有序,没有人会去围观。也发现,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每个人的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打扰,但每个人,都寻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尽量安之若素。
医疗组的邻居不仅有澳洲十年医生经验的医生,还有牙医,甚至还有心理医生和负责身心疗愈的芳香精油师、冥想和瑜伽老师等等。她们在物业里放了一封封温暖的相互鼓励的信,还有安定情绪的精油,每天还直播教邻居们调息、仙人揉腹、免疫力提升、神经康复、灵活胸腔肩颈、疏肝理气等等。
街道的防疫宝盒也出来了,里面包括情绪压力管理、中医健康、八段锦、亲子运动、亲子折纸等等。还有各种情绪管理的讲座直播信息、线上游览各种博物馆科技馆的链接等等。
我也做了一点点沟通工作,比如联系解决居民未能送进来都被退走的某家快递公司的派送问题。总觉得,未能给社区多做点什么,心里会有亏欠感。于是,也开始写这篇文章,记录这段难忘的回忆。
想到一句话,“我们共用的那个太阳,已经很老了吧;我们共同的风,却是新鲜的。”
所以,在各种环境下,都需要新的人,新的风,新的氛围吧。而一切都要靠人们一点点自己创造出来,做个有心人吧。尼采说的,重要的是永远有活力,而不是永远活着。
我那天想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外,社区也应该自由而全面发展。我本科的时候曾在一个街道里“田野调查”了数月,写了篇文章,研究当时的“社区事务所”,它不同于居委会,也不同于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它就是一个各方共治的结果。想着十几年前上海就有这样的组织了。在社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志愿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区还自发组织“照片和感悟”征集活动,有非常多小区的美照,因为还有拍照志愿者,所以每幅都是大片儿。小区上空常常盘旋着一两只先进的无人机,在每次日日夜夜的核酸现场,觉得挺魔幻的。
另外,小区还组织了喷泉旁小广场的书画作品展览,从2岁半到80岁,都参加了。让那个广场瞬间充满了人文味道。
这次隔离,让很多故事自动地浮现了出来,很多人与人之间的潜在的联系也浮现出来。
比如,做完第三次核酸,我想起一棵树上挂着居民自己捐出来的秋千,就想在那儿发发呆,晒晒太阳。那附近有个空着的房子,原来租给了一个亲子机构,现在因为空着,到处都是野猫。所以遇到了小区里常碰到的喂猫的两个女人。
她们刚刚在井下救了一只小猫,说原先肯定是家养的,还有项圈,告诉我项圈太小了,小猫差点窒息。我原来一直以为她们是小区外哪里的爱猫爱心组织人士,现在才知道喂所有的流浪猫,就是小区业主一对夫妻加一个日本女人自发组织的活动。
那对夫妻说,最多的时候,小区有三十多只猫,而它们生下的第二第三代,都送走给人领养了。说这里的猫就像农村的留守老人一样。最初喂养它们的时候,也只是偶然,但慢慢就养成了习惯。因为万物有灵,它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忠诚地等你。它们会听得懂你的话,分辨你的声音和脚步声。流浪猫的寿命会比家养猫少一半,所以,他们尽量都选好的饲料喂给它们。
为了它们,这对夫妻都没有出去旅行。因为一挂念就要挂念那么多只猫,两年来他们知道了每只猫的行动轨迹和性格。他们说,猫是一种很理智,很聪明,很有礼貌的动物,对老和幼都很尊重。
还比如,隔离期间,周末邻居们都在草坪上搭帐篷、铺垫子,才发现原来不少是校友,大家分享食物,我的师姐还给我送来自己做的咖啡。我居然还能在这热闹的氛围里非常快速地写完一篇文章。那是觉得,这里让人内心丰富而不空虚吧。
所以,这14天,是自我修炼,也是社区的共同修炼。志愿者们还录了视频把自己的抗疫经验做了总结,并鼓励周边一公里处隔离不久的小区。认识了街道一直驻守在小区的基层领导,他说,一个基层干部的本职和使命,就是“完成是唯一”。
工作人员大概30多人,这14天都住在物业接待中心、楼道大厅、地下室,自己找过道、角落,搭折叠床睡。病例居住过的那栋楼,由于封闭,工作人员还要顶着大风和寒潮,彻夜在外值守。在整体的初期工作,他们时常工作到凌晨1点后,遇到突发事情甚至还要通宵达旦地工作……作为一个记录者,调查了解到这些情况,总是泪目。
这段经历,铭记了。加布瑞埃拉·泽文说:“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原标题:《这个年代的“闭关修炼”》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