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冯立&何利平,一场妖艳与接地气的较量
原创 妖艳儿又接地气的 YOU成都
20万个海洋球在麓湖·A4美术馆的展厅里铺展开来,巨大的螳螂立于头顶,冯立的摄影作品以巨型画幅的形式出现在墙壁上,我们如同小人国中的角色一般,跟随策展人李杰的脚步,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穿行。
展厅的灯光之下,夏威夷风的舞蹈表演与迷幻的变装秀同台共舞,而转身又能看到一场极具传统特色的舞狮表演。
展厅的“办公室”里,艺术家何利平今天是一个“老板”,在四个助理的陪伴下,正阅读着当天的《晚安早报》。而另一边,艺术家冯立在这片粉、蓝、白的三色海洋里,举着自己的相机、闪光灯玩得不亦乐乎。
光怪陆离都不足以形容这次两位艺术家的展览开幕式现场,待在展厅的下一秒,这里出现任何元素似乎都不会显得奇怪。
盛大的狂欢之下,麓湖·A4美术馆今年年末最重磅的两个大展拉开序幕。
展览现场,冯立的个展——“Good Night”展出了超过400件自2005年来持续创作的《白夜》系列以及装置作品。螳螂充气装置、超大号的金猪、海洋球、办公室、浮华的卧室、闪亮的宠物间……他以一种剧场化的形式将美术馆1号展厅打造为一个1000平米超大影棚和“游乐园”空间。而在2号展厅中,梳理出了冯立《白夜》系列的创作历程。
从冯立个展的展厅出来,经过楼梯,从踏入A4小花园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何利平的个展——“最近过得咋样?”。
带上安全帽,你将被代入到何利平营造的场景和角色中,从小花园走进3号展厅再下到2号展厅,就好似一对小城情侣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打卡上班——下班回宿舍——夜晚来到夜市消遣享受。
冯立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随遇随拍,于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摄影语言记录着“日常的反差”。与此同时,何利平在艺术与生活的“反差”中,不断模糊界限,将二者极其接地气地“无限的结合”,造就自己的艺术场域。
他们如同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语境之下互不相交,在公众语境下又完全贴合,引发着大家对于“平日里被忽视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与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在高速发展、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出属于成都的声音。
接下来就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来看看麓湖·A4美术馆与艺术家冯立、何利平分别为大家带来的两个年末展览:“Good Night”&“最近过得咋样?”。
日常的反差
“Good Night”
冯立
“分不清楚白天晚上,浓雾里面,一束光出现, 很自然地就想叫‘白夜’。”冯立说道。
《白夜》是冯立的个人系列作品的命名,源自于他2005年在三圣乡荷塘月色拍摄到的一场灯会,其中汇集了冯立从2005年至今的拍摄,几乎涵盖了他不同阶段的大部分作品。
黑白摄影是冯立2005年最初创作此系列选择的方式,当时在冯立看来,黑白,更偏向于摄影本身的语言属性。
“我最开始就觉得,摄影就该是黑白的。”
《白夜》,灯会,2005年
©冯立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荷塘里出现了众多大型的室外装置,这充满了想象的现场,如此当代的艺术装置,让冯立非常震撼。它们所产生的氛围让冯立感受到了现实的趣味,以及那份在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
冯立清晰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体现在自己的展览当中,展厅中心极具超现实感的巨大螳螂充气装置,便是如此。
该怎样在现实当中把这种感受延续下来,在现实中又该如何去找寻这种魔幻感、超现实感?这些问题在冯立的脑海里扎了根。
而正是源于对这种感受的渴求,《白夜》系列应运而生。
从黑白到彩色
我的创作方式更像滚雪球
“在此(三圣乡灯会)之前,我看到的街头都很正常,大多都是和民俗有关的,带着风土人情、很传统、纪实类的街头摄影。突然有一天看到很强烈的作品,就像醍醐灌顶一样,原来我们平常的生活里还有这么精彩的瞬间出现。”冯立感叹道。
在美术馆二楼的2号展厅中,他早期在成都拍摄的黑白作品罗列在一面墙上,细观每一张,都能看到曾经成都的街头巷尾,以及冯立捕捉到的各种鲜活荒诞的画面。
“当时在荷塘月色有视察工作,他们把假荷花全都插在池塘里头。”
“那会年辰(shen)是在春熙路附近,某个地产商还是什么商家做的广告,在城市里飞滑翔伞,我在天桥上伸手都能抓到他们的脚!”
“那个时候我老婆把婚纱晒在天台上,刚好遇到打雷扯火闪,刚好就被我拍下来了。”
每一张照片的故事,在冯立的脑海中似乎都是昨天才发生过的,他能立刻给你讲述其中的故事情节,看似荒诞的照片,的确也是日常的瞬间。
“与其说我回到了彩色摄影不如说是回到了活生生的现实。”
当我问起冯立为何从黑白摄影变为彩色摄影的时候,他的回答离不开两个字,真实。
对他而言,黑白还始终停留在摄影的常规语言里,他想要的是更现实、更当下一些的内容,而不只是一张摄影照片。
当然,这种照片还是从自身出发,真实而又带着感性的色彩。
《白夜》系列
©冯立
“过马路的时候,那个厨师手上流着血,但他很平静地点了烟,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他的状态一下就打动了冯立,不是因为流血那种赤裸裸的感觉,而是那个瞬间,那个整体的定格画面。
如果他是惊慌失措的状态他反倒不会拍下去。就是因为他很镇静地点了支烟,反而让冯立觉得,“这是一种很强烈的反差。”正是这些反差的瞬间,激发他平常的一些思考。
“我只关注人,或者人的复杂性。”
太古里遇见的那个“杵着拐杖的兔子”也是一样。他本身的存在便散发着浪漫又残酷的气息,在生活的残酷之下,秉持着人性所自带的浪漫因子。人的复杂性不言而喻,阴暗、善良,同时存在。
来源/网络截图
“创作上走极端很容易,但怎样去将两个面平衡到一起,同时兼顾一些东西,就像那个‘兔子’一样,浪漫又难以让人接受,这是很难的。”
如同之前上海迪士尼的核酸检测现场,烟花在夜空清冷绽放,核酸检测在地上有序进行。整个场景美妙而浪漫,同时又能代表当下的一种社会状态:前进的节奏,不可阻挡。
从黑白到彩色,冯立的创作方式正如同滚雪球一般,并不是在某个阶段就告一段落,同样始终不停地往前走着,变化、叠加、内敛,从极端到寻找平衡。
不需要去定义
走哪拍哪才是我的方式
谈到“街头摄影”,冯立不是很喜欢这种叫法,在他看来,街头摄影大多时候是一种误导,引导爱好者们简单地去玩构图、光线、趣味性,例如刚好出现的人与物,刚好重合的线条与光线,遮挡的环境、碰巧的无意义组合……这些大都属于技法,对他而言就像是一种小魔术,再容易不过。
“在这些背后,有没有啥子深层次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越来越想远离这种趣味,更想要的是那恒定的瞬间、没有任何技巧的东西。就像点烟的厨师、烫头的老头儿一样,你不需要什么瞬间的抓拍、动态的呈现,你只要看到他,走过去,拍下来,就成了。
不需要这种无意间的有意呈现,没有任何巧合,唯一的巧合只是你看见了他。
在这其中你能够发现,他所拍摄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眼中都有一种气质,一种特有精神的存在。
《白夜》,阿那亚
©冯立
《童话剧场》系列
©冯立
如果要对自己的摄影风格进行描述,冯立这样形容到:
“我是全天候的摄影,在哪都能拍,家里、展厅、路上,不需要去定义,去约束,我的生活轨迹就是我的拍摄之路。阿那亚、巴黎、麓湖·A4美术馆,走哪拍哪,这就是我的方式,没有时间、地点的分别。”
正如策展人李杰所说,“冯立的摄影没有特别的主题,可以说,他的图像是一种对于自身生命轨迹的感性编织。”
冯立始终对生活保持激情,快50岁的他,仍像个小孩一样,对一切都保持好奇。不被约束,不被定义,自由自在。
网红&时尚
这是我的一个“巨大阴谋”
冯立近年来的创作形式从偶发式的捕捉逐渐转变为了更为主动的创造。他从图像的背后走到了台前,又从镜头前退到了尽情玩耍的观众之后。
他从一个观看者成为了一位“导演”,开启了他新的工作。冯立戏称在这次展览中,观众将体验的不是沉浸式看展,而是“沉没式看展”。
展览的现场布置有诸多的成品,色彩与环境的设计也让诸多观众感受到了“网红”属性的存在。
对此,冯立解释道,“我其实就是想把这个网红现象呈现出来。其实我有很多照片都是在这种环境里面拍摄的,我只是想还原我看到的那个瞬间,那个状态,包括海洋球在内,都是我自己的经历,都是切身的感受。”
他也曾和策展人李杰开玩笑道,“这是我们给观众挖的坑。”大家走进“海洋”当中玩耍,觉得很好耍的那一刻便是中了他们的埋伏。
我可以在里面拍到很多东西,可以再创作,守株待兔。这是我的一个“巨大阴谋”。
正犹如展厅空中巨大的螳螂一般,正以捕猎的姿势,凝视着三色海洋中的每一个人。
冯立想造梦,也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来陪他做这个梦。
这个展览是个“沉没式的展览”,沉没在于,东西掉下去便很难找到。短短几天,便有人在享受“游乐园”的时候弄丢了戒指、项链、手机等,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了回来,每次进入展厅都好似一场寻宝之旅。
20万海洋球所营造的氛围浪漫又愉悦,但在其之下,却是一片未知。可能平静无波,也可能暗流涌动。
它们的存在是一种隐喻,就像泡沫一样,表面看上去无害又纯净,但你不知道下面会隐藏什么,甚至一不小心便会滑倒。
正如同现实的表象一般,看似浪漫干净,实则鱼龙混杂。
参与A4美术馆发起的“妖艳儿闪光计划”的观众们
©冯立
冯立为众多时尚杂志拍过作品,他的摄影作品,在时尚摄影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小的影响。而对于时尚摄影,冯立更是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的个人风格及其耀眼,同时也为时尚摄影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
“WHAT IS FASHION?”
无限的结合
“最近过得咋样?”
何利平
上一次采访艺术家何利平,还是在荆竹生活广场。就着他当时的展览“生活广场”,叶大爷与他一边撸串,一边聊了聊艺术进入生活的方式。
在美术馆里,艺术似乎和生活很有距离,但在他的作品里,你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他的艺术场域当中。这一次回归到美术馆中,他的作品仍然没让人失望。
这次的展览好似一对小城情侣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分为三个区域,上班的生产现场,下班回去的宿舍,以及休闲逛街的生活广场。最后部分是作品《生活广场》的全新呈现,而剩下的两个部分都属于本次的新作《安全生产》。
走哇,一起感受一下小城情侣的日常生活。
上工,带好安全帽
欢迎来到生产现场
这一次的展览“最近过得咋样?”,何利平直接在美术馆里搭建了一座两层工棚小楼,还囊括了客厅、厨房、卧室与天台等各个生活的区域。策展人李杰更是描述为“这里像是一部讲述小镇青年的低成本文艺电影的片场。”
带上安全帽,“包工头”何利平喊你上工了。
4座可以互动的巨大花钵雕塑,摆放在小花园,互动的方式正是生产它们的过程。在“生产现场”,这些“安全生产”的每个产品形象都没有具体含义,它们酷似现代主义大师的雕塑作品,展示的是一种工艺,一种生产的方式。所以相比叫做“作品”,何利平更愿意称它们为“产品”。
而这第二个产品便是“当工地的钢管都变成了棒棒糖”。显而易见,何利平用“何利平”式的取名方式让所有人秒懂它们的产生原理,同样的取名法还应用在了之后的几十件作品当中。(甚至连艺术家自己都记不清名字了)
这如同结账商标一般的展签在那么一瞬间,竟让我产生了逛超市的感觉,随时都能装袋扫码,结账带走。
打卡下班
回到市井之徒的生活空间
《安全生产》是艺术家精心构筑的一个“市井之徒”的情绪空间。“徒”是带有一些贬义色彩的,但在何利平眼中,它更多的是这个时代人数众多的一个阶层。没有褒贬,只是针对这个群体,甚至说这群人的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他们的乐与善使得“市井之徒”这个词具有褒义色彩。
当人们走进这座两层的工棚小楼,探寻看似简陋但充满细节的客厅、厨房、卧室与天台,跟随每一处加工后的日常物件,去注视、探寻与把玩。
“先不慌,进门先过秤。”
走进这栋两层的工棚小楼,拜访友人式的体验感袭来,房间里的物品既似曾相识,又都有着特定的情绪注入,通过艺术家本人或是工匠之手改造,使其在形态、材质、使用感受方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一刻,日常所重构的日常,便具有了新的含义。
每一件物品看着都似曾相识,感觉是日常中的物件、装饰,例如打磨的镜子与墙面的挂画。但仔细一看,熟悉中又具有艺术色彩,小城情侣的日常情绪在注视、探寻与把玩中透露而出。一个照了但无法照清楚的镜子,一件“争议”很大的装置作品。
“你看像不像金砖?这是不是星条旗喔,肯定在说米国的资本主义!”
“这不是彩条布压个砖,工地一角的照搬?”
“……有道理。”
睡觉、喝茶、上厕所,干啥子事都有指示牌,不要催,马上回来。
还有网袜材质包裹的沙发,小城情侣间的浪漫情绪,展现地淋漓尽致。
要洗的碗堆得快要坍塌,菜板上更是有数不清的剁痕,如果你要洗碗,小心别把池子里的金鱼冲走。饿了想吃盒饭,记得好好掂量掂量,因为这盒饭的原材料是石膏,扎实得很,绝对管饱。
还有用工地上常见的彩条布制作的鲜花,每个都咬了一口的仿真水果,都是打了蜡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注意。
还有只剩下几根刷毛的叫做“雷锋”的牙刷,被车“堵”住的马桶。
· 滑动可查看更多
来到二楼的卧室,裸露在外的衣架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潮服”非常引人注目。何利平以保安、清洁工、环卫工们的劳保服作为底子,再配上安全警示带、防毒口罩、手套、鞋带等材料,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时尚之作。
· 滑动可查看更多
名叫“拖延症”的作品全是何利平曾经的作品想法,他把这些还未实现的点子全都揉成纸团,欢迎任何人来变废为宝。
墙面上还有一个巨幅的书写作品,是小城情侣的日常开销账目,20元的青椒肉丝、9元的肥皂、5元买了一个扫把、80元去做了个马杀鸡……每隔一段还做了求和,欢迎大家去验算一下。
卧室的电视机是客厅、卧室、天台的监视器,但它们只能记录当下,因为它们的名字叫“没有储存卡”。
拿起打开天台门的钥匙串,一扇一扇地挨个解锁,繁琐而费力的安全机制,是否能带来安全?也许只有主人家才知道。
拜访了一圈啥也没吃,夜宵时间到了,赶紧穿上小城必备凉拖鞋,走下天台,下楼咱们去《生活广场》。
宵夜整起
牵起手来逛生活广场
荆竹生活广场,一个在沙河附近的老社区,这里的商铺类型是每一个社区都会存在的日常小店,吃早饭的金牌卤肉面,平日里可以买点瓜果蔬菜的永惠果蔬连锁超市,日常小病可以买药的元华诊所……
来这里消费、逛街的人群,都是附近过日子的“居民”。
《生活广场》本身的呈现形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原有的16家铺子的基础上,分别安装一个电视播放量身定制的广告。
同一张脸,变成了诊所医生、烧烤老板、打瞌睡的水果店老板、抢最后一份卤味的顾客……在餐桌上,广告单一般的商户信息完整地展示在你我面前,如此形式的导览图与《安全生产》同频,最接地气的方式引导大家观展。
饿了想吃哪家,还来碗盒饭不?
“来来来,我这盘地主哈,你们个人看着办。”
展厅还留了一个纪录片的放映,播放着何利平在荆竹生活广场做展览时说服商家的过程,看了你就能理解“艺术走进生活,可以难,也可以很简单”。
短片中提的最多的三个字:“不出钱。”
· 滑动可查看更多
在何利平的展览现场,观众们进入其中可以注视、把玩、探索这些重构的寻常之物,而它们也在互动中变为一种新的载体,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艺术家编织的市井生活网络中,这正是何利平的厉害之处。
他的艺术风格使得生活与艺术作品无痕对接,将“平常人的土味浪漫”展露无遗。在他所营造的语境里,一切看似日常的生活场景,充斥着艺术家对于周遭环境与事物的重新定义与思考。
看完了《生活广场》与《安全生产》,让人在沉浸角色身份的同时也有着一种抽离感,尝试着重新看待身边被忽略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那,最近过得咋样?”
冯立对现实的好奇使其作品将日常的反差展露无遗,以作品为棱镜透露着复杂的人性。而何利平的作品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将二者无限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的艺术气息。
一方寻找反差,一方探求结合,单看任何一方都是相互平行的道路,但着眼于日常之时,他们所言之意又意外地归于一处:那些被忽视的普通的人们。
●
编辑丨不睡觉
未标注图源丨不睡觉、麓湖·A4美术馆
原标题:《冯立&何利平,一场妖艳儿与接地气的较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