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汪泓谈浦东国际人才港:需广纳国际人才,培养“领军人才”

澎湃新闻记者 王晶晶
2021-12-08 13:29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随着中国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双一流”大学建设、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出、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持续攀升,中国海外人才回归本土已成不可逆的趋势。疫情下的国际关系变局,不仅提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去”,更提醒我们如何“引进来”。

“上海要吸引三类人才:一是外籍科学家;二是海归;三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具备国际化水准的人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院长汪泓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要更多的参与国际人才竞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12月2日,“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上,汪泓院长表示浦东要不断强化人才的“磁场效应”,努力打造拥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浦东如何打造国际人才港

国内人才需求总量大、国际抢人大战激烈、行业人才“外流” 现象严重,叠加上海亟需金融科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学等卡脖子技术人才,汪泓提出了四点举措。

一要扩大国际合作,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畅通人才引进渠道;二要以才聚才、以产业聚才,开展跨界交流合作,以优质的人才生态环境集聚人才,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要打造人才培育高地,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教育,深化产学研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四是事业留才、待遇留才、感情留才,畅通个人发展空间,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如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户籍、报酬等。

就浦东人才港如何完善引才育才基础设施,汪泓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着力引进能级高、排名前、模式新的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二是全力打造机构联盟、人才论坛等多样化引才育才品牌;三是加强与人才港外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合作。

数据显示,上海在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2%、0.9%、0.5%、1.2%,人才持续净流入,2019年及以前净流入放缓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净流入放缓趋势在2020年中止,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降低了人才外流。

上海成为人才高地,不应是“独善其身”,还要释放更多能量与价值。汪泓谈到,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杭州、上海、南京、苏州、宁波占据前十名中五个席位。

抓住战略科学家这个“关键少数”

11月2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人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打造“硬核科技”的“硬核力量”。抓好战略科学家这个“关键少数”,培养更多领军人才,带动更多创新团队。

汪泓表示,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战略科学家这个问题,通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虹桥国际经贸论坛、陆家嘴金融论坛等平台,将全球最具经验的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政府管理首脑、顶尖科学家、实力雄厚的国际跨国公司创始人等聚集在上海献计献策,他们或走过科创心路历程,具有战略高度、深邃的眼光、科技敏感性,或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变化,对于未来科学创新发展路径以及上海的发展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浦东新区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江燕在采访中表示,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今年浦东首次启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上海交大合作,共同打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明者见事于未萌,智者图强于未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竞争激烈的阶段,关键创新领域差距难以拉开,如何加强前瞻布局,改变国内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尴尬局面,还需要战略科学家发挥“帅才”作用,系统谋划。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