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潇湘馆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味
潇湘馆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味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归途如虹 165个内容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曹雪芹为书中重要人物精心打造的一座园林。大观园里的每一间房舍,都是曹雪芹为其主人量身定制的,非常符合主人的身份气质。其中,潇湘馆是曹雪芹为林黛玉安排的住处。
第十七回里,贾政带着贾宝玉、众门客等人游览大观园,题写匾额。他们最先来到的地方就是后来的潇湘馆。贾政游览一番后,感叹道:
“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潇湘馆的环境清幽雅致,是一个非常适合读书的地方。林黛玉住进潇湘馆后,潇湘馆里就有了汗牛充栋的书。刘姥姥进入潇湘馆之后,都误以为那里是一个少爷的书房。
潇湘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一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此反复进行描绘。第二十六回里,贾宝玉到潇湘馆,看到的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第四十回里,刘姥姥逛潇湘馆,看到的是“两边翠竹夹路”。
林黛玉喜爱潇湘馆,也是因为喜爱那里的翠竹。
竹是“岁寒三友”之一,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自古以来就是君子气节的象征,体现出一种坚贞不屈、清高狷介的人格。尤其是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更是将不同俗流的磊落人格和孤标傲世的隐逸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庠在《咏竹》中写到:
“嵇阮生平忆共游,此君高洁最凌秋。”
苏轼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可见,竹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
林黛玉对自身的人格就有一种高标准的要求。
在《葬花吟》里,她吟唱: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在《咏菊》里,她赞美:
“一丛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在《问菊》里,她叩问: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林黛玉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她洁身自好,一身清风傲骨。她会拒绝选择别人挑剩下的宫花;她会说贾宝玉转送的北静王的鹡鸰香串珠,是“臭男人”拿过的,掷而不取;她会因为贾宝玉赞美自己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而感叹贾宝玉是知己;她会在贾宝玉提议拔掉破荷叶的时候,说自己对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情有独钟……
这些例子,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对权贵不屑一顾,颇有主见,淡泊名利,具有超逸脱俗的气质,不俗的审美品位。
竹子营造出的环境是幽静凄清的。
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把孤独写得非常唯美,富有禅意。
杜甫的《佳人》: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将“幽居在空谷”的佳人的倩影描绘得高雅而楚楚动人。
曹雪芹在第二十六回的回目里写到“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在第六十四回的回目里写到“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幽”字是曹雪芹为林黛玉所下的评语。
林黛玉如同大观园里的一个隐士,在潇湘馆里咀嚼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滋味。她对贾宝玉的情愫难以言表,只能以幽微曲折的形式默默表达;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终身大事无人做主的苦楚让人心生悲悯;她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诘问是深刻而犀利的,却没有答案。她是叛逆的,是清醒的,更是孤寂的。
竹子和凤凰息息相关。《庄子》里记载凤凰: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而“练实”就是竹子的果实。
贾宝玉将潇湘馆题名为“有凤来仪”,在《有凤来仪》写到: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将凤凰的高洁和潇湘馆环境的清新脱俗结合在了一起。
“有凤来仪”取自《尚书》里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有颂圣之意,也赞美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刘桢在《赠从弟·其三》里就写到: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体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崇高人格和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在《惠子相梁》这篇文章里,庄子将“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鶵(凤凰)”和“得腐鼠”的“鸱”进行对比,讽刺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执迷,表达出自己志存高洁,不慕名利,独善其身的人生志向。
李商隐的《定安城楼》里就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讽刺世俗之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肠。
林黛玉是曹雪芹心目中的凤凰。她体弱多病,却靠着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大观园里诗才最为突出的才女,还细心教导香菱学诗,体现出诲人不倦的精神;她孤苦无依,多愁善感,却活出了生命的诗意,勇敢执着地追求心中最纯美的爱情理想;她说: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活出了独立的人格和生命的风采,用自己的纯真和率性将生命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曹雪芹用凤凰将林黛玉的精气神体现出来,也证明了林黛玉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贾宝玉的“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则将林黛玉的书卷气体现得耐人寻味。
潇湘馆里还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里,贾宝玉唱完《红豆曲》后说道:
“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句词出自宋代文人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是一首哀怨缠绵的词,将抒情主人公凄楚迷茫,满腔愁绪的内心情思和黄昏时分凄美迷离的景色结合的巧妙无间。
林黛玉的《桃花行》里的“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和这首词的意境一样凄楚动人。
“梨”谐音“离”。林黛玉“曾经离丧”,因此对时光流转十分敏感,对生命无常也有切身体会。这份愁绪的背后是深沉而执着的爱,是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真情的爱。
“芭蕉”让人想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李商隐写的是可望不可即的思念让人感受到的愁绪,蒋捷写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光阴易逝的感触。这些情绪在林黛玉身上都有鲜明的体现。
“蕉”谐音“焦”。林黛玉始终活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焦虑中,不断地体会着青春易逝、红颜薄命的感伤,相思的煎熬以及无穷无尽的乡愁。
在潇湘馆里能看到的景致: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水是生命之源,可是林黛玉从小就有不足之症,她的生命力是微弱的,正如这仅有尺许的泉水一般。林黛玉的生命之泉虽然没有澎湃的气魄,是涓涓细流,却始终滋润着潇湘馆里的翠竹。甘泉和翠竹交相辉映,沁人心脾,如同林黛玉上善若水的人格一般光照人心。
林黛玉为是“还泪”而来的,是真正的“水做的骨肉”。她的泪水为思念而流,为珍惜而流,为生命的凋零而流,为爱而流。她晶莹剔透的泪水中闪耀着真善美的光彩,正如潇湘馆里的甘泉一样让人动容。
曹雪芹为林黛玉精心打造了潇湘馆这样一个高雅的住所。林黛玉在潇湘馆里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一首隽永的诗。
原标题:《潇湘馆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