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 | 陀思妥耶夫斯基
伟大的俄国作家、思想家费·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虽然早已在俄国文化的复兴时期亦称白银时代(1890-1917)开端之前的三十年就已经去世,但是可以说,在思想史意义上他直接促成了俄国文化的白银时代的繁荣,特别是其中研究人及其本性的宗教文化或宗教哲学。故而,有一种说法认为,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恰恰构成了俄国哲学的黄金时代。
别尔嘉耶夫
白银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的精神导师。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一文中,对比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提出了“人学家”这一概念:“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一位伟大的人学家,人性、人性的深度和秘密的研究者。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人学的体验与实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一位作为现实主义者的艺术家,而是一位实验家、一位人性本质的经验形而上学的创立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个艺术,无非是人学探索和发现的手段。”别尔嘉耶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人学研究的推崇,其理由是:除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任何人都从未曾有过那样一种对人的主题的绝对关注。而且,谁也没有这样的天才去揭示人性本质的秘密”。那么,“人学”或“人学主义”这个词,与现有的汉语词汇中为大家熟知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有何区别呢?概而言之,人学研究虽包括人道主义研究,并在价值观意义上对人道主义加以某种肯定,但两者毕竟不同:人学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门学科,而人道主义是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的一种评价,是一种价值观;人学包括人道主义,但不归结为人道主义。众所周知,humanism这个词在汉语里至少有三种译法——“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在中文语境里,后两种译法有时候又可以用作别的指代:“人本主义”有时也用来“人学主义”,“人道主义”有时也用于翻译人道主义行为和精神。另外,“人文主义”更多地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彰显人性的文学艺术精神。
法国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利奥塔在《非人:漫谈时间》这本书里追问对于humanism来说最根本、最不应该被忽略的问题:何为人?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此,该书中译者夏小燕就认为,用“人道主义”作为humanism的译名,可以体现出利奥塔探究“人之道”,亦即人之性或者人之本的初衷。那么,我们就此认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语境中,别尔嘉耶夫所说的“人学”和“人学主义”,在人的定义的否定面上,与现当代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较多的通约之处,因为利奥塔在谈论humanism时,往往隐含着一些思想预设,如:人道主义意义上所说的人是否在以窘迫的方式变成“非人”?人之“本”是否就意味着在人身上住着“非人”?由此可见,“非人”的影子不同程度地存活在陀氏笔下的拉斯柯尼科夫、伊凡·卡拉马佐夫、宗教大法官以及荒唐人等人物形象身上。
《罪与罚》 拉斯柯尼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学主义思想,既是对他之前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思和回应,又是对他之后的发展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呼唤和期盼,它既包含启蒙运动以来欧洲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传统的因素,也有俄国东正教的影响和他自己赋予人学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其人学主义思想就实质而言是一种独特的人学或人学主义精神,亦即对待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完整的人和作为具有多面性的人性的态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思想经历了从推崇小人物到批判人神再到辩证看待凡人的过程,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信、望、爱始终是其民族主义情绪和普世主义情结的内在本质和原始动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东正教人道主义思想所凸显出的若干悖论,既反映出他渴望用宗教来解决道德问题的理想,也彰显了其无法单独克服的人道主义的危机。他的人学思想的演变历程表明,他始终致力于把个体的人当人看,同时又警惕那些“抽象的人”,并期待“全人”的出现。
关注人的命运就是关注人的自由的问题。别尔嘉耶夫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注重考察处于自由之中的人的命运,自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核心。而人学主义研究人的前提,就是认为人的个性具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而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无法穷尽人及人性悲剧的根源,其实就在于人自身具有的复杂性、多面性、矛盾性或辩证性。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学主义对发展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补充和独到贡献。也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认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尼采一样都经历了新旧人道主义两个时期,前者所继承的俄罗斯文学的旧人道主义传统,是指“俄罗斯对所有被欺骗、被欺侮和堕落的人的同情”,即“俄罗斯的仁慈之心的价值观”,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克服了旧人道主义天真、肤浅的原则,他揭示了一种完全崭新的悲剧的人道主义。在这一方面,只有尼采可以和他相比。在尼采那里,旧的欧洲人道主义结束了,人的悲剧性问题被以新的方式提出。人们已经多次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预见了尼采的思想。两个人都宣告了关于人的新发现,都首先是伟大的人学家,他们的人学都是启示录式的,指向极限、终点和末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人和尼采关于超人所讲的,都是关于人的启示录思想。”而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所以完全不能囊括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之洞察的深度,不管是唯物主义人道主义还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因为这些人道主义思想过于自满和乐观。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现实面更多地体现出悲剧性,“其中包含着比人道主义意识所能想象的要巨大得多、要多得多的矛盾”。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继承者的别尔嘉耶夫,甚至预见到了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代的悲剧,这主要是指人和社会在丧失理想主义后的精神悲剧。人学的辩证法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东正教思想的精华,它是逐渐形成的:起始于《地下室手记》,完成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彻底否定人在本质上是追逐利益、追求幸福、寻求满足的,否定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在人身上隐藏的是对为所欲为的需求,对无限的、高于一切幸福的自由的需求”。因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人——是一个非理性的动物”。恰如《地下室手记》所宣示的:我们“最主要和最珍贵的东西,亦即我们的人格和我们的个性”。
因此,只要人继续存在、人的潜在性还在继续发展,那么对人及人的本性的研究也将是无法穷尽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及人性的思考,对处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发展着的我们来说,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才应该是我们认知的永恒的标准起点,更对以人为出发点和旨归的文学和文艺创作具有经久不衰的启示意义。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纪念周年,我们更应当重视他对人和人性的真知灼见,才不负作为“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这一值得骄傲的称号!
活动时间
12月7日(明天)19:00——21:00
特邀嘉宾
万海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俄语语言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重点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巴赫金。著有《作为“第三条道路”的俄国根基派刍议》《〈死屋手记〉中“不幸的人”与东正教认同感》等论文,编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译文集》等,译著有《斯科奇诗集》《巴赫金传》(合译)《巴赫金全集》(合译)等。
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如果你一辈子都在解这个谜,那你就不要说浪费了时间;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做一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从小公务员、孤女、走投无路的大学生、妓女,到犯人、弑父者,他的笔端无一不探及人的心灵深处拷问人性。鲁迅称其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认其为自己的精神导师,称其为“伟大的人学家”。
(套装、单册均可)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
2021年11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精选了俄国作家、“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具代表性作品:《死屋手记》《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白痴》(上下)《群魔》(上下)《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短篇小说选》,共七部十卷。作品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同创作时期,展示了作家的整个创作历程。
★ 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奥地利)茨威格
★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
——(阿根廷)博尔赫斯
★ 他所有的中篇和长篇小说,都是一道倾泻他的亲身感受的火热的河流。这是他的灵魂奥秘的连续的独白。
——(俄)卢那察尔斯基
★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鲁迅
稿件初审:周 贝、李丹丹
稿件复审:王 薇
稿件终审:王秋玲
原标题:《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 |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